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3893300000020

第20章 唐朝那些事(6)

宦官们毕竟训练有素,依赖皇帝而存在的生存本能告诉他们有皇帝就有一切。因此,即使是逃跑也要把皇帝抢在手里。宦官对宫中道路了如指掌,他们用刀砍断了含元殿后面的木栅栏,扛着文宗就往宣政门方向跑。李训也深知皇帝的重要性,没有了文宗,就什么也没有了,眼看宦官们抬走了皇帝,他也急眼了,抱住软舆的木杆大呼小叫,力图阻止。可惜他身边的士兵就没有这种政治觉悟了,他们中的百分之八十觉得这一切很有趣,另外的百分之二十觉得应该杀几个人完成任务,便去追杀四处逃窜的宦官。

宦官们拿出吃奶的力气一路狂奔,他们只要奔进内宫,就胜利了。此时跟着的只有李训一人,一个宦官嫌他碍手碍脚,当胸就给了李训一拳,把这位宰相打得一个嘴啃泥。说时迟,那时快,宦官们簇拥着文宗皇帝逃入宣政殿,立刻把大门严严关死,外面兵将一时半会儿根本冲不进来。宦官皆呼万岁,说明皇帝在我这里,你们其他人都不要轻举妄动了。

这时,李训从地上爬起来,茫然地回到殿上,看着后继赶来的金吾卫士兵们:一切都已经结束了,还来干什么呢?他惨然一笑,从一个随从官吏的身上脱下一件绿衫,自己穿上逃出宫去了。

这时,大臣们还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宰相王涯、贾竦、舒元舆等人回到中书省,互相说:“我们先别走,皇帝肯定会在延英殿召我们议事。”两省官吏也纷纷来见,询问发生了什么变故。王涯等人确实也不知情,就先让他们回家,等待消息。

不一会儿,只听宣政殿方向宫门大开,太监们高喊“奉旨讨贼”,而后禁卫军便朝中书省议事厅方向逼来,接着,血腥的大屠杀就开始了。

宦官派遣神策军五百人持刀冲入,逢人便杀。朝中的百官以及护卫士兵千余人纷纷逃命,挤成了一团,被杀的大约有六七百人。

接着,仇士良又命令兵士们关闭宫城各门,严加搜捕,又杀了一千多人。朝廷的大臣,像王涯、王、舒元舆、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一些朝官,先后被捕杀。

事件的策划者李训也没有幸免于难,他逃出去不久便被地方部队抓到,随即被押往长安。快到长安时,李训怕自己入京后被太监凌辱、拷打,便对押送的军吏说:“抓到我肯定有钱花有官做,但是一路上士兵众多,大家都想抓我得赏钱。我看不如现在杀了我,送我的首级报功,这样最保险!”几个军吏一听,觉得还真是这个道理,就一刀把李训的脑袋砍下来,进京邀赏去了。

此时的郑注还在朝京城进发的路上。知道事变失败的消息后,他犹豫不定地回到凤翔,被监军张仲清——另外一个宦官设计斩杀。

这场政变,就这么开始,这么结束了。

“甘露之变”是宦官专权的弊端积重难返而必然出现的一个悲剧。在这场酷烈的政变中,由于朝官大批被杀,所以擅权握兵的宦官就更加骄横放肆,飞扬跋扈。他们不仅对朝官愈发地蔑视,而且对皇帝也横加欺凌。可怜又可叹的唐文宗,最后就因此郁郁而终了。

【酷评】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宦官之祸,分别是东汉后期、唐朝中后期和明朝。但东汉和明朝的宦官虽然盛极一时,却从无一位宦官敢肆无忌惮地弑杀与扶立皇帝,只有唐代中后期的宦官可以。其实这毫无玄机,三个字就可以解释得清清楚楚:枪杆子。这是他们的底气,也是核心竞争力。唐朝中后期的宦官都是皇城禁卫军的领导人,手中有枪,心里不慌,当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只有经营好自己的优势,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会取得成功。在职场上,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是不可替代的。

§§§第十一节 武宗灭佛

以慈悲为怀的“菩萨”竟也逃避不了被大卸八块的悲剧命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让我们带着几尊石佛像残片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个让“菩萨”们心惊肉跳的恐怖岁月吧。

那是唐朝会昌年间,佛教长期盛行,全国有佛寺四万余所,僧尼近五十万,寺院开支的恶性膨胀,严重损耗了唐朝国库的资财。

当时的唐武宗李炎信奉道教,他天天登上宫中一百五十尺高的“登仙台”,总想一下子得道升天,但结果却是一无所获。道士赵归真借机打击佛教,声称是佛教阻碍了唐武宗的升仙计划。这句话说到了武宗的心坎里,于是,他马上下诏废佛,好让自己早日成仙。

宰相李德裕对武宗的诏令大力支持。这个李德裕可算是名门望族,他的家世很好,老爸还是唐宪宗统治时期很受宠的宰相李吉甫。在武宗手下,他一共当了六年的宰相。这六年,既是他个人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武宗王朝的鼎盛时期。武宗对他非常信任,而他也为了这份信任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使尽了浑身解数去配合皇上的一言一行。其中,君臣相得益彰、配合最为成功的就是灭佛了。

孔子不谈怪力乱神,李德裕也是如此。其实早在唐武宗登基之前,李德裕便跟和尚们有过几次“纠葛”。有一次,在亳州的和尚宣称他们发现一眼可以治病的泉水,是圣水。周围的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虽然都没有试过,不过都相信这水的确很有灵效,因为和尚们都说是了,而和尚们可是佛祖的徒弟啊,是不会说谎的。结果周围的人便每十家选出一个代表去取水,每斗水要付三十千钱。但是李德裕听说后,却偏偏不信有什么圣水,立刻让人把那几个和尚抓了起来。他说:以前吴国有圣水,宋国、齐国有圣火,但最后证明都是假的。你们还想继续骗人,没门!

不过这个故事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当时的和尚十分嚣张。他们仗着朝廷的支持,就在外面做一些非法的事情,就像这几个做骗人的勾当,也实在是可恨。武宗的时候,有一个和尚趾高气扬地跑去跟武宗说,他会做一种独门兵器——剑轮。剑轮具体是什么东西没人知道,但据他说打起仗来威力无穷,会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武宗当然想知道这独门兵器到底长什么样,于是便给了他一大笔钱,让他试做。可惜半年多了,他什么也没做出来。武宗就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了,失望加生气,就把那个和尚杀了。

后来的很多事让武宗越来越讨厌僧人了。再加上他宠爱道士,妄图长生,而且大量僧侣的存在让国家失去了很多税收,这也让他心里憋得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郁闷。于是他决定灭佛,这与李德裕想法一致,而佛教的劫难便开始了。

从会昌二年(842年)十月起,武宗正式拉开灭佛的序幕。

武宗和李德裕当然不傻,他们深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于是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逐级推进的方法。

先是武宗下令凡违反佛教戒律的僧侣必须还俗,并且没收他们的所有财产。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大家都没话说。然后他又下令限制每个佛寺的僧侣人数,不得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的数量。经过武宗的“精兵简政”后,果然很有效果:僧侣的数量被控制住了,而且只可能减少而不再可能增加;另外不能随意蓄养奴婢的禁令也让僧侣们很不爽,他们实在忍受不了没有丫鬟小厮侍候的生活,于是就纷纷回家娶个老婆过日子去了。结果,这两个法令下发之后,僧侣的数量急剧减少。

两年后,也就是会昌四年,武宗觉得老百姓和有些官员还是对佛教很感兴趣,心里又开始郁闷了。李德裕提醒武宗,灭佛的关键还在于从人们的内心祛除佛教,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百姓对于佛牙、佛骨的供奉,当年宪宗那一次声势浩大的迎佛骨活动正是最好的证明。

武宗恍然大悟,他对那些所谓的佛骨、佛牙不感兴趣,并且那些还关系到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于是便规定,不许再供奉佛牙。当时在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供有佛指骨,武宗下旨严禁供养和瞻仰,如有送一钱者,背杖二十;若是僧尼在这些地方受一钱施舍的,背杖二十。

后来,武宗眼见佛教势力越来越弱了,同时中央也很需要用钱,就决定给佛寺以最后一击。他下令僧侣四十岁以下的全部还俗,后来觉得四十岁还很年轻,便改为五十岁,最后还是觉得不过瘾,干脆五十岁以上的如果没有官方度牒也要还俗,就连天竺和日本来的求法僧人也被强迫还俗。这样大批和尚就被活生生地改为平民,不管你是真心向佛,还是虚情假意,总之武宗的意思就是不能出家做和尚了,因为这个社会不需要和尚了。

和尚们都还俗了,即使剩下几个也是年近暮年,仿佛秋后的蚂蚱,时间不长了,自己的饮食起居都成问题。为了让他们互相有个照应,武宗下令裁并天下佛寺。每个州只能留一座寺庙,如果寺院破落不堪,就全部废毁。长安和洛阳开始时允许保留十座寺庙,每寺留十人。后来又规定各留两寺,每寺留三十人。

这一下,天下一共拆除了四千六百余所寺庙,二十六万多僧侣还俗。

没了寺庙,没了和尚,那么僧侣名下的奴婢就获得了解放,寺庙名下的田产则堂而皇之地成为国家的财产。这样一来,国家凭空多出了膏腴之田几百万顷,新增几十万纳税人口。

会昌五年(845年)秋天,在吃进不少道士奉献的“金丹”后,武宗皇帝的身体却一天比一天差劲,不仅上朝次数急剧减少,连出外打猎游玩也很罕见。武宗如此不舒服,道士们还纷纷进贺,说:“陛下如今体内小恙,是仙丹产生了功效,正在换骨过程中,不久即可成为万岁仙体。”为了能使名字更符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武宗皇帝改名为李炎,即取火能生土之意。结果“土”未生成,武宗皇帝倒是入了土。

之后,唐宣宗即位,这个皇帝就不像武宗那么偏颇,又下诏恢复天下佛寺,灭佛运动就此结束。

【酷评】

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朝廷没有钱,而寺庙里有,说白了是财富之争。所以说,财富有时也是一种负担。人们追逐财富、拥有财富,目的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但很多时候人们却本末倒置,为了追求财富而损害了健康、家庭乃至个人的良心。损害了健康,结果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损害了家庭,结果就是人活着却不快乐;损害了个人的良心,结果就是人活着却被人鄙视……对待财富,要有一颗健康的心。

§§§第十二节 谁能让光王笑

在唐朝的二十多个皇帝中,唐宣宗李忱无疑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因为从小到大,他在皇族中都有“大傻子”之称。然而令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位曾经的傻子有朝一日能够登上大唐帝国的金銮殿,这完全超乎了人们的想象。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一切都要从头说起。

李忱原名李怡,他虽然是宪宗的亲生儿子,后也被封为光王,但却是庶出——母亲郑氏只不过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宫女。李忱八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入宫去拜见郭贵妃,半路上突然遇到行刺,受到了惊吓,从此他便变得呆痴,整天沉默寡言,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宫人们渐渐地忘却了这个皇子以前的模样,都认为这个皇子天生木讷,是个傻子,背地里呼他为“痴儿”。

武宗即位的时候,念在手足之谊的分上,封他为光王,年轻的皇子们便都称他为光叔。虽然“光叔”、“光叔”一口一口地叫,实际上却都是拿这位光王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话。尤其是唐武宗,有事没事就踹这位“光叔”一脚、他一耳光或让宦官们逗这位王爷玩耍找乐。

当时除了皇太子住在东宫,其他所有的皇子都住在十六宅。文宗、武宗都是从十六宅出去的,估计他们也很怀念当年做皇子的日子,于是便经常回到十六宅会会兄弟叔伯什么的。大家在一起听听歌,喝喝酒,政治国事闭口不谈,遍地找各种各样的乐子,而光叔便是他们的乐子之一。

文宗经常驾幸十六宅,置办酒宴款待叔伯兄弟。大家抛开了一切长幼尊卑的礼节,或者猜拳行酒,或者高谈阔论,有的还谈起了文宗皇帝当年种种的乐事,众人一时前仰后合,哄堂大笑。

这时,文宗发现在众人的种种醉态中,只有光王一个人正襟危坐,不笑不言,只是在不紧不慢地喝酒吃菜。这与整个的环境气氛实在太不协调了,文宗一时兴起,向大家宣布:谁能够让光王开口说话,谁就将得到重赏。

年轻的诸王们立刻动手,上去用种种办法逗光王说话,但捣弄半天之后全都无功而返。

其实文宗对光王还算是不错的,会经常去探望叔叔,并赏赐一些财物。

文宗的兄弟们对光叔就没这么好了,尤其是武宗。武宗很晚才即位,他在十六宅待的日子比较长。他的性情比较豪爽任气,所以当皇子们互相取笑时,他往往最积极,而经常拿光王寻开心的也是他。也许是他经常拿光王开玩笑的缘故,有时候光王极度恼恨之下会忽然看他一眼。这时候的光王忽然不再是平时的“病猫”了,两只眼睛炯炯发光,居然给人一种威慑感。武宗注意到了这种目光,虽然只有那么一瞬,但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默默地告诉自己,“这个皇叔,并不简单”。

事情到了这儿便变得很简单了。武宗坚持认为光叔是人为地装痴呆,而心里则别有洞天。在他即位以后,这种感觉越发强烈,而他也变得越来越恐惧,每次想到光叔的那一缕目光,他就不寒而栗。

于是,光王就经常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种种灾祸,似乎都在“不经意”间突然降临到光王的头上,让他猝不及防:要么是和皇帝一起玩马球时突然从马上坠落,要么就是在宫中走着走着,忽然被什么东西绊倒,一骨碌从台阶上滚下去……总之没有一次不是摔得鼻青脸肿、满身伤痕。一次,光王陪着武宗及其他亲王到外边赏雪,大家都玩得很高兴。晚上武宗置办酒宴,大家尽兴而归,光王独自骑马回家,忽然胯下坐骑一个前倾,他被重重地摔了出去,在雪地上晕过去了。武宗料定光叔这次肯定是回不来了。

可是,第二天早朝,武宗又看见了光王——一个活的光王,尽管走路的时候一瘸一拐,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他好像死不了,无论怎么折腾也死不了。

之后,光王依然顽强地活着,而就在这时,武宗却因为仙丹吃得太多而毒发身亡。

这时的宦官都有了前车之鉴,因为文、武两帝干练冲动,前辈仇士良在武宗的威压下不得不辞职,回家养老。临走前,他跟送别的徒子徒孙们说:你们千万不要让皇帝闲着,要让他整天有好玩的好吃的好喝的,这样你们的地位才会稳固。这可谓是宦官侍候皇帝的真经,自然,众宦官都铭记于心。

现在好不容易强势的武宗死了,他们终于迎来了一个重新进行选择的机会。前辈的谆谆告诫言犹在耳,所以在这件事上不得不小心谨慎,斟酌再三。最终,他们为了能继续过着好日子,决定找个以后能便于他们控制的人来做皇帝,这么着他们就想到当时的光王李枕,试想谁会比一个傻子更好控制呢?

唐宣宗装傻保住性命,却不想继续装傻君临天下。他忍受了三十六年,终于盼来了出头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