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3893300000021

第21章 唐朝那些事(7)

唐中期的历史变乱给唐宣宗留下的是一个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藩镇割据的残破帝国。然而,他却凭借自己的谋略智术,不但一举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而且极大地遏制了一贯嚣张跋扈的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最终还把沦陷于吐蕃人手里将近百年的河湟失地全境收复,使十分败坏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酷评】

唐宣宗无疑是可怕的,任何人都该庆幸自己的敌人里没有唐宣宗这样的人。因为他太能“韬光养晦”,太能“不动声色”,太能“隐藏自己”,最可怕的是,他没有特别的嗜好,所以能不浪费精力,在关键时刻突然发动攻击。一个没有特别嗜好的人往往是内心强大,有着匪夷所思克制力的人。希特勒很少喝酒,从不吸烟,不纵欲,俨然是个清教徒。他同时代的伟人斯大林嗜酒如命、丘吉尔烟不离手,但是,希特勒挑起了血流成河的二战,在人们心目中是标准的魔鬼。对于这种行为习惯不符合常理的人,我们最好敬而远之。

§§§第十三节 黄巢国考失败的后果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个儒生屡次名落孙山之后发出的誓言。N年以后,这个儒生实现了自己的这个杀气腾腾的誓言,真的做到了“我花开后百花杀”。于是,上百万人死于战乱中。

这个读书人就是黄巢,唐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

公元875年,黄巢响应王仙芝的起义,成为唐末那场农民起义的又一个发起人,并在王仙芝战死后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黄巢本来是个书生,他的理想是考中进士,进入统治阶级内部,然后跟官僚们一起喝酒吃肉,过小康生活,但腐朽的帝国却无情地拒绝了他。

随后,他并没有选择参军,而是正式步入了贩卖私盐的行列。就是在这个行列里,他碰上了率先起义的王仙芝。

有压迫就有反抗。公元874年,由于实在无法忍受朝廷的高压政策,王仙芝聚集了几千个农民,在长垣发动起义。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直接打出“均贫富”的口号,谴责朝廷官吏造成贫富不公的罪恶。这个口号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

黄巢看到当年的哥们已经动手了,于是也起兵响应。一场颠覆帝国的起义终于爆发了。

起义起初进行得很顺利。黄巢起兵后不久便和王仙芝汇合,转战山东、河南一带,接连攻下许多州县,声势越来越大。朝廷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但是各地藩镇都害怕跟起义军交锋,使自己实力受损,于是互相观望,一时间唐王朝束手无策。

眼见硬的一套不行,朝廷就采用软的手法。在起义军攻下蕲州的时候,朝廷便派宦官到蕲州见王仙芝,封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王仙芝听得有官做,迷了心窍,表示愿意接受任命。

黄巢因没有得到官位,很气愤,责备王仙芝说:“当初大家起过誓,要同心协力,平定天下,现在你想去当官,叫我们弟兄往哪里去?”

王仙芝还想搪塞,黄巢抡起拳头,朝王仙芝劈头盖脑地打了过去,直打得王仙芝满脸是血。旁边起义将士也你一言我一语地骂王仙芝。王仙芝知道理亏,只好认错,把朝廷派来的宦官赶跑了。

这么一来,哥俩也只能分道扬镳了。王仙芝向西,黄巢向东。不久,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战死。起义军重新会合,大家推黄巢为王,又称冲天大将军。

王仙芝的死给了黄巢独立领导起义的机会,也给了他与朝廷讨价还价的最好筹码。当时,官军在中原地区力量比较强,起义军进攻河南的时候,唐王朝在洛阳附近集中了大批兵力准备围攻。黄巢看出朝廷的企图,决定选择官军兵力薄弱的地区,于是带兵南下。他们顺利渡过长江,打进浙东。起义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打下越州、衢州,接着又劈山开路,打通了从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瓯)的七百里山路。经过一年多的征战,一直打到了广州。

在围攻广州的时候,黄巢便通过唐浙东观察使崔和唐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二人替他向朝廷上书:只要朝廷授予他天平(今山东东平北)节度使,他便愿意归顺。之所以是天平节度使,而不是其他地方的节度使,一是因为天平富饶,二是因为黄巢本人是山东人。当然朝廷没有答应。

黄巢一怒之下攻破广州,但同时他开始犹豫了,想着远方的长安,他不由得对前途有些茫然。他再次找人上表,要求封他为广州节度使。看样子他已经准备做出让步了:不用到山东,在广州当个地方诸侯也不错嘛。但朝廷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对于这种地位卑下的起义者,朝廷一贯的政策是诛之而后快。他们的逻辑是对于那些地位比较高的如节度使之类的叛乱可以姑息养奸,因为他们也算是出身高贵的人,而对于这些犯上作乱的草根阶级则决不姑息。在这一点上,帝国的阶级论一清二楚。

朝廷没有回应,而广州城内却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手下的将士们也开始想念北方的煎饼和大葱,都纷纷请求向北发展。这时黄巢对朝廷已经彻底失去了希望,于是便决定带兵北上。朝廷命令荆南节度使王铎、淮南节度使高骈集合大批官军沿路拦击,结果被黄巢起义军各个击破。起义大军顺利地渡过长江,被朝廷寄予厚望的高骈推说得了中风症,躲进扬州城不出来应战,黄巢带着人马浩浩荡荡地直奔东都洛阳。

朝廷这时差不多绝望了。高骈此时并非真得了中风,而是有人告诉他说:主公你如果打赢了,那地位也上升不了多少,而且还有功高盖主的嫌疑;而万一打输了,赔了老本那就不划算了。高骈想想觉得很有道理,便按兵不动了。高骈的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他的节度使也依法炮制,来了个隔岸观火。

高骈狠狠地玩了帝国一把,但帝国除了写封信狠狠地骂高骈一顿之外,对当前的局势完全束手无策。而高骈也毫不示弱,他写了封回信,把责任都推卸到僖宗身上。于是君臣之间鸿雁传书,展开了口水战,这不仅仅在唐朝历史上罕见,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估计都只有这么一次。

趁着这对君臣大打口水仗的时候,黄巢迅速渡过淮河,占领洛阳,之后挟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潼关。潼关周围满山遍野飘扬着起义军的大旗,一眼望不到边。镇守潼关的官军还想顽抗。黄巢亲自到阵前督战,将士们见了,一齐欢呼,声音在山谷间回响,震天动地。官军将士听了心惊胆战,哪敢抵抗,纷纷烧掉营寨,四下逃命去了。

潼关失守,长安已经直接暴露在了黄巢的眼下。僖宗和宦官田令孜匆忙带着妃子和一些宗亲,抛下大臣,逃到成都去了。

一天下午,黄巢坐着金色轿子,在将士的簇拥下,进入了长安城。长安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起义军大将尚让当场向大家宣布说:“黄王起兵,本来是为了百姓,所以不会像姓李的皇帝那样虐待你们,你们可以安居乐业了。”

黄巢实现了他的理想,同时也超越了他的理想。他终于以另一种身份来到了长安,宣布建立大齐政权——原来的体制既然无法接纳自己,那么干脆重建一套体制吧!

他在长安严惩皇族、公卿,唐宗室留在长安者几乎没有幸存的。降官张直方家夹壁中藏有高官显贵百余人,被发现后全部处死。另外没收富豪的财产,号称“淘物”。黄巢终于把自己当年在长安所受的种种怨气发泄一空。

带领将士们南北纵横,转战大半个中国,黄巢迎来了他的辉煌,同时也迎来了他的黄昏。在长安驻扎时间不久,各地诸侯们眼见僖宗逃到成都,天下无主,便都抖擞精神,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准备在这个乱世里边分一杯羹。于是各路兵马包围长安,城中粮草缺乏,军心涣散。

没过多久,唐军又占领了长安。由于唐军入城后烧杀掳掠,不得民心,所以在第二年,大齐军将唐军驱逐出城,又占领长安。

不久,在四川的唐僖宗反攻,大齐军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温、李克用的围攻。公元884年,在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失败之后,黄巢受到官军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从此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反正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便这么结束了。

【酷评】

黄巢反抗腐朽唐王朝的这种精神的确值得称赞,任何人都有权利对不公平进行反抗,但黄巢“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与自私,读来却让人很不愉快。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性情、水土不一样的树,有长得不一样的花,有从外表到内心都千差万别的人,不能因为柠檬不如苹果甜,我们就砍掉所有的棕檬树,而只栽苹果树;不能因为一个人长得高另一个人长得矮,就说他高出了标准或者矮得不达标,就将其赶出家门。今天我们要说:每朵花都有开放的权利!因为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和谐,世界才会多姿多彩。

§§§第十四节 给皇帝系鞋带事件

每个王朝的后期都难免有起义发生,唐朝也是,发生了黄巢起义,给这个摇摇欲坠的皇朝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黄巢的起义被镇压了,但是,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各藩镇的势力得以迅猛壮大,开始出现藩镇割据之势。唐朝又名存实亡了二十余年,朝廷威权此时更加衰微。梁王朱全忠凭借着地盘优越的地理位置,几出几进京都长安,将朝廷牢牢地控制在了手中。

这个朱全忠何许人也?

他就是黄巢起义军中的叛徒朱温,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他的出身可以说相当可怜,从小死去父亲,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当佣人,从小也被很多人瞧不起。可能是受环境的影响,这人从小就有些顽皮,有些无赖,整天游手好闲,所以周围人都非常讨厌他。朱温小时候便显出了各种流氓的本性,母亲根本管教不了他,不过主家对他还有些约束力,刘姓主人经常用棍子来伺候他。不过刘母对他颇为看重,每次都对正在痛打朱温的儿子说,朱温不是平常人,要善待他。

黄巢起义后,朱温忽然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便参加了起义军,后来当上了大将。黄巢占领长安后,派他驻守长安附近的同州(今陕西大荔)。公元882年,唐朝招安,三十岁的朱温投降唐朝,当时的唐僖宗给他赐名朱全忠。归顺之后,他干得特别卖力。第二年,朱全忠被任命为河南开封的节度使,兼任东北部的招讨使。公元886年,朱全忠与一个叫李克用的人联合,调转枪口,共同镇压黄巢起义军。

十多年过去了,唐僖宗死了,其弟弟唐昭宗即位。这时朱全忠凭借河南开封的优越地理条件,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很快就割据部分中原与河北地区为藩镇。公元901年,朱温又被唐昭宗封为梁王。羽翼丰满的朱温开始谋划自己的改朝篡位大计。

那时正值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把唐王朝搞得乌烟瘴气。过了不久,朝廷内乱,宦官突然发难,把皇帝从长安劫持到了陕西的凤翔城。

消息传到朱温耳中,可把他急坏了。因为他明白自己还没有资格称皇称帝,只有挟天子才能令诸侯,要打着唐昭宗这块金字招牌才行。这时,时任宰相的崔胤也写信给朱温,请他发兵前来,消灭宦官,迎昭宗出京。朱温觉得时机到了,立即率兵出击。这时大宦官韩全海则和军阀李茂贞联合,让他派兵迎战朱温,但接二连三地失败了好几次之后,他放弃了努力,龟缩在城里不出来。朱温把凤翔团团围住,并且特别有恒心,一围就是两年。

长期的围困让城里的食物一天一天地减少,最后“弹尽粮绝”了。怎么办呢?于是就发生了残忍的事件:大家都只能吃人肉。人肉被摆上了肉摊。昭宗在城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据说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搞来一个小磨,整天磨豆麦喝粥,长期的营养不良使他走路都成问题。

李茂贞实在坚持不住了,可能觉得人肉并不怎么好吃,于是他请求昭宗下旨,允许他向朱温求和。一场闹剧就这么收场了。

公元903年正月,朱温攻破凤翔城。李茂贞杀掉了包括韩全诲在内的二十多个大太监,在朱温的监督下,领着一群瘦得皮包骨头的士兵护送昭宗回长安。

唐昭宗当然最清楚自己的处境,十分不愿意自己像一个战利品一样被带回长安,但他没有实权,更没有兵权,就是个名存实亡的皇帝,无奈之下也只能跟朱温回去。他深知回去后自己的日子也不会好过,便趁内侍们为他穿衣整帽之机,向这些人说道:“此次我们如果跟梁王回长安,今后怕要任梁王摆布了。你们要看我的眼色行事,找机会除掉这该死的梁王。”周围人连连向皇帝表决心,唐昭宗看着满意地笑了。

唐昭宗磨磨蹭蹭,怀着悲壮的心情走出了他的临时寝宫。这边的朱温早已在门前等得不耐烦了,见唐昭宗出来,他连忙换了一副面孔,痛哭流涕地向昭宗跪地请罪。唐昭宗哪见过他这副阵势,心里就害怕紧张,这一紧张脚步就不听使唤,一个踉跄差一点摔倒,正好让朱温扶住。唐昭宗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他站在那里定了定神,对朱温说:“全忠啊!过来为朕把这该杀的鞋系好吧。”

当着众人的面,朱温虽然觉得自己的面子受到了很大很大的伤害,而且这难保不是昭宗设计的什么计谋,但皇命难违,他还是战战兢兢地低下头去给昭宗系鞋带。

但直觉令久经沙场的朱温意识到了危机,于是他急忙起身,对站在他后面的亲兵喝道:“一帮无用的蠢材,还不过来扶住皇上。”他这一声怒吼,招来了几十个亲兵,把唐昭宗围了起来,搀扶着这位皇帝。朱温这才战战兢兢地跪在唐昭宗的脚前,一边伸出手去系鞋带,一边用余光观察四周的动静,心里扑通扑通地直跳,手也有点不听使唤,身上冒了一身的冷汗。用了很长的时间,他才帮皇帝把鞋带系好。

等唐昭宗意识过来时,朱温早已完成任务起身,而自己的那一帮内侍们在朱温趴在地上时,没一个敢向前一步,谁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机会稍纵即逝,唐昭宗错过了这个机会,只有顺从地被朱温等人簇拥着进了长安的皇宫,像金丝雀一样被关在了笼子中。

大野心家朱温经唐昭宗的一番羞辱,又险些丢了性命,觉得自己应该报复一下——凭什么让那个狗皇帝羞辱自己呢?于是,他暗示负责洛阳军务的蒋玄晖及他送去当禁军首领的义子朱友恭,让他们找个合适的时机把昭宗干掉。

公元904年,唐昭宗最终没能够逃脱厄运,被掌有实权的朱温派人谋杀。十三岁的唐哀帝被立为傀儡皇帝。公元907年正月,朱温逼迫唐哀帝下诏于二月行禅让之礼,将帝位禅让给自己。成功后,朱温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晃,取“日光”之意,做起了皇帝,史称梁太祖。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建都河南开封,两年后,又迁都洛阳。后梁建国以后,除今山西大部和河北北部外,基本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自此,立国近三百年的大唐帝国(618-906年)终于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又一次大分裂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