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3893300000027

第27章 大宋风云(4)

公元1111年,宋徽宗恰好派郑中允、童贯出使辽国,郑中允为正使,童贯为副使。也许马植认为这是他改换门户的好时机,机不可失,于是在童贯经过卢沟桥时,马植就连夜求见,慷慨激昂地向童贯陈述灭辽的计谋。童贯虽说人品也不佳,但是一细想马植本就是辽国人,反而要向自己献灭辽之策,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不会有什么大的阴谋吧?

后来他就派人把马植请了过来。马植当然兴奋不已,一见童贯,立刻跪地行大礼,然后阿谀奉承,他对童贯说:“大宋本来就是天朝大国,皇上圣明无比,万民恭顺自乐,我马植内心向往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投诚罢了。而今辽国国主昏庸无能、荒淫无道,大臣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辽国已经奄奄一息了,就等大宋王朝去取而代之了。”

见童贯快要上钩,马植又接着说:“不仅大宋想要除掉辽国,金人对辽国也是恨之入骨、虎视眈眈。如果宋朝派使臣从登州、莱州渡过大海和金人结盟,双方约好联合起来,南北夹击辽国,那胜利对于大宋来说就指日可图了。我马植誓死弃暗投明,希望童大人您能明察我的心意!”

童贯头脑简单,一想到拓展疆土如此简单,于是喜出望外,以为马植就是个识时务者的“俊杰”,这也是自己一次邀赏的机会,便立即改变脸色,忙命下人端来美味佳肴款待马植,还夸他深明大义。而马植见自己改换门庭的计划将要实现,内心也欣喜无比,连连夸赞童贯圣明。后来童贯就邀请马植一起回到宋廷,还将马植改名为李良嗣。

童贯添油加醋地将马植的想法告诉了宋徽宗,宋徽宗就急忙召见马植。宋徽宗问他:“马植,你本为辽国的人,为什么要离开辽国投奔宋朝呢?”马植趁机再次表白他的忠心,陈述联金破辽的主张:“辽国已是秋后的蚂蚱,天年将尽,陛下您体恤民情,治国有方,您要念及辽民身遭涂炭之苦,若您打败辽国,就是代天行道。我大宋一出兵,辽国的百姓必然拥护宋军。但是,如果陛下不提前动手,万一金人抢先一步,可能会对我大宋不利啊!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所以微臣以为这件事不能再拖,皇上要尽早做出打算啊!”

此时大臣们都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虽然联金可以灭辽,但是万一金国有更大的野心,辽国灭亡后,必然唇亡齿寒,鼎足之势就没有了,金国完全可以统兵南下,进攻中原,结果还不知道会怎样呢。因此多数大臣都反对马植的建议。恰恰宋徽宗鬼迷心窍,十分欣赏马植的主张,还赐给他同姓,成为赵良嗣,并予以重用。

宣和二年(1120年)二月,赵良嗣奉旨出使金国,面见金国国王完颜阿骨打,商议联合起来夹击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在这件事上,赵良嗣是相当用心,来回跑了七八次。最后金人提出,金国出兵帮助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宋朝必须把原先给辽国的岁币如数给金国。赵良嗣一心想实践自己的主张,而且更想借两国兵力报自己在辽国时不被重用之私仇,所以不顾国家的利益,昏着头签下了和议,因为宋金使者往返都要乘船渡海,因此被称为“海上之盟”。和议签订后,赵良嗣得意洋洋地回到开封,邀功请赏。

海上之盟签订之后,宋朝就立即行动,派童贯率军两路攻打燕京(今北京),结果大败而归。后来,辽国内部政局不稳,童贯以为有机可乘,再次出兵,又是大败。童贯为保住自己的“声誉”,请求金人履行和议出兵相助。金人正好要攻辽国,现在有人出钱并出兵帮忙,他们何乐而不为啊?随后,金人出兵,一举攻下燕京,并把燕京城烧杀劫掠一空,最后留了个空城给了宋朝。然而赵良嗣却因献策收复故土“有功”,官至光禄大夫。这样,宋朝的统治者完全没有看到辽国灭亡的危机,在摇摇欲坠的江山上继续着自己的升平歌舞,而马植也趁机寄生在即将倒塌的王朝当中。

【酷评】

大宋这家国有公司因为雇佣了马植这样的“高分低能”的帮手,最后落得血本无归、倾家荡产。即使马植不是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他也是导致董事长宋徽宗赵佶作出错误决策,将这家百年老店引向破产边缘的诱因。所以,企业招聘员工一定要警惕那些忽悠型的“人才”,尤其是马植这类以出卖自己老雇主为资本,换取新东家欢心的人。宋徽宗肯定听说过范雎为秦王所献的“远交近攻”的计策,而且他也是依照着这条伟大的古训行事的,可是他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因为他不是一个雄心万丈的帝王,没有统一天下的大胸襟和大胸肌,他只是一个热爱书法、绘画,力图将娱乐国家化的艺术家。

§§§第九节 大宋皇帝被抓走了

北宋末年,宋徽宗听取马植的主张,实行联金攻辽,两国签订“海上之盟”。宋朝请金军帮忙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同时,也让金人看到了宋朝内部的腐败无能和士兵的战斗力低下。金国得到宋朝大量的进贡并掠夺了辽国大量的财富后,实力不断扩增,野心也不停地膨胀。终于,他们统兵攻宋的机会来了。

公元1123年七月,原辽国将领留守张觉以平州投降宋朝,金人以宋朝私纳叛金降将为由问罪,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斩了张觉。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125年,金太宗以此事为由,率兵进攻中原,大军兵分两路,浩浩荡荡向宋朝攻来。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

当时正值深秋季节,万物肃杀,由金军将领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金军长驱直下,势如破竹,先是攻破燕京,接着渡过黄河,直取东京。北宋朝廷接到急报后惊恐万分,一片慌乱。宋徽宗吓得全身颤抖,拉着一位大臣的手说:“我大宋对金人不薄啊!没想到,他们会这样对我!”说完由于激动一下昏倒了。众大臣手忙脚乱地将徽宗救醒。宋徽宗见大臣们束手无策,知道大事不好,于是立即做了个决定,派人拿来文房四宝,写了传位诏书,将这个烂摊子给了儿子,自己则退位为太上皇。他还对大臣们说自己身体状况很差,然后以到寺院烧香祈福为名,带着几个宠臣,连夜逃出了京城。太子赵桓糊里糊涂地就接了皇位,他就是宋钦宗,年号靖康。

宋钦宗和他老爹一个德性,一见金军来犯,就想拔腿就跑。但是东京城内三十多万的士兵和百姓不愿做亡国奴,他们强烈要求朝廷出兵抗金。宋钦宗为了不激起民愤,只得表示赞同,但是暗中还是和主和派白时中、李邦彦等人商议逃跑的事。这遭到了兵部侍郎李纲的坚决反对,他挺身而出劝阻宋钦宗不要南逃,说:“太上皇之所以传位于皇上,就是要陛下镇守东京,陛下怎么能放弃京师呢?”宋钦宗一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站在一旁的白时中却说:“金军凶猛进攻,京城危在旦夕,我们难道坐以待毙吗?难道李侍郎有什么退兵良策?”

李纲慷慨激昂,回答说:“京城粮食充足,城墙坚固,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迎战,激励军民团结抗敌,同时等候各路的援兵赶过来。”宋钦宗见李纲胸有成竹,于是就问他:“公开迎敌可以,但是谁来统率守城呢?”李纲回答说:“朝廷每年厚禄供养大臣,就是为了国家有难时能挺身而出。白、李两位宰相德高望重,应当肩负守城的重任!”白时中、李邦彦听了,心惊胆战,额头上冷汗不断,气急败坏地说:“李纲身为兵部侍郎,并且是他提出要迎敌作战的,还是让他守城吧!”

李纲见两人贪生怕死,于是说:“只要皇上下令让微臣带兵打仗,臣自当为国效命,万死不辞!”宋钦宗见他态度坚决诚恳,于是任命他为尚书右丞、京师留守,派他统军守城,并表示自己也要留在京城鼓舞士气。

后来宋钦宗见金军来势凶猛,又想逃走。李纲见钦宗的车驾即将启程,于是就大声问跟随的禁卫军:“诸位将士,你们是愿意守卫我大宋的京师,还是愿意跟随皇上南下逃亡呢?”

禁卫军齐声回答:“我们愿意誓死守卫京城!”李纲又跟钦宗说了一大堆道理,宋钦宗这才放弃南逃的打算。将士们一听皇上要留下来守城御敌,顿时士气大振。李纲迅速布置好京城的防护,将士们奋勇抗战,金军用尽办法都未能破城。

然而正当李纲胜利在望的时候,畏敌如虎的钦宗却在暗中和金国使臣接洽,准备接受屈辱的议和条件。李纲知道后极力反对,但还是没能阻止议和。

这时,陕西、甘肃等地的援军二十多万人陆续到达。钦宗有了底气,派人去偷袭金军军营,结果没有成功。金军派人指责钦宗违约,主和派吓坏了,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李纲。钦宗一生气,罢免了李纲的官职,以表示议和的决心。

李纲被罢官的消息传了出去,激怒了京城的士兵和百姓,他们不约而同地集中在皇宫门口,呼声震天,要求恢复李纲的官职,还打死了几十个宦官。钦宗为了平息众怒,被迫恢复李纲的官职。后来由于李纲提醒他要提防金军,钦宗觉得李纲太多事,于是把他调离了京城。

不久,金兵果然再次南下侵犯,并且很快到达京城。这时各路援军都已撤走,李纲又不在京城。钦宗慌乱之下竟然不率军民抗战,而是相信迷信,让江湖骗子郭京请神兵退敌。钦宗下令撤去守军,打开城门,金军趁势攻进城来,而郭京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虽然东京被攻破,但是城内的军民抗敌情绪很高,金军不敢贸然进占全城。但是统治者却决心投降,钦宗亲自到金营商议割地赔款的和谈,并令援兵停止向京城进发,还派人镇压民众反抗。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金军先后把宋徽宗、宋钦宗拘留金营,并于二月份下诏废除两人的皇位,贬为庶民,另外立与金国勾结的张邦昌为伪楚的皇帝。四月初,金军掳走徽宗、钦宗以及后宫皇妃、子女、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北撤。宋朝的玉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统统被金军掠走。北宋从此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靖康之变”。

【酷评】

优柔寡断能把一件容易的事变得极为复杂,能把胜利在望变成血本无归。优柔寡断固然跟性格有关,但环境更能使这种性格根深蒂固。北宋领导人多年以来一直有个“优良”家风:有钱能使鬼推磨。宋徽宗父子都认为,开打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和平,如果用钱能达到这一效果,为什么不用钱呢?可见,一个人的行事作风跟家庭教育有着多么重大的关系。在此情况下,想要改变他人性格的李纲以悲剧收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十节 战斗英雄岳飞之死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及赵家宗室被金军掳走。但是康王赵构比较幸运,逃过了劫难,加上他手握兵权,五月份,在众人的拥护下,他在南京即位(后迁都临安),这就是宋高宗,因为在南方建都,历史上称之为南宋。南宋建立初期,宋高宗主张收复失地,启用了大批的主战将领,其中就有岳飞。

岳飞是河南汤阴人,从小爱看书,并熟读《左氏春秋》、《孙子兵法》等书,对军事钻研甚深。当时金军不断侵犯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岳飞立志报效国家、誓抗金军,于是他就请求母亲在他的背上刻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以表示他保家卫国的决心。他十八岁从军,英勇善战,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帮助南宋镇压了多次农民起义,并收复大量失地,因此被赵构重用。

金国见赵构建立南宋,可能是后悔没有斩草除根,于是就派兵南下,企图打垮刚刚建立的南宋政权,顺便扩张自己的势力,多捞一些好处。宋高宗此时还比较振作,派岳飞北去抗金。岳飞不负众望,尽管南宋处于弱兵残将的状态,他还是训练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岳家军”,这支军队不但能与金兵持久抗衡,而且有望收复北宋所有失去的领土。他曾经以五百骑兵大败金军十万,因此令金兵闻风丧胆,望风而逃。当时民间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时刻挂念国家的安危,他的部下曾经问他:“将军,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啊?”岳飞叹了一口气,说:“文臣不爱钱财,武臣不怕牺牲,天下就能太平了。”

正当岳飞在前线抗金杀敌时,朝廷里出了一位“深明大义”的宰相,那就是秦桧。秦桧主张和议,并且私下和金国大将兀术相通,一心想劝降宋高宗。在宰相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宋高宗忘了靖康之耻,产生了苟且偷安的念头,也向金国表示要议和,但是金国的条件是杀了岳飞。为了实现和谈条件,于是秦桧开始构陷岳飞。他在高宗面前常进谗言,说什么要以国家大局和社稷长久为重、岳飞有野心等,终于说动了宋高宗。于是由宋高宗、秦桧联合编导的历史悲剧上演了: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在前线为国拼杀的岳飞父子。岳飞明白这次回去意味着什么,不禁泪流满面地说:“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啊!”

岳飞在第十二道金牌送来的时候,决定回到临安(杭州),于是就开始往南方赶。走到半路,见一位和尚在大树下,说要拜见岳飞将军。岳飞就走到树下,和尚施礼后,说:“老衲乃道月禅师,特在此等待将军。”岳飞还礼,说:“有劳高僧了。”和尚说:“当今朝廷佞臣当道,将军这次回临安必是凶多吉少,望将军三思!”岳飞立刻明白他的意思,但还是说道:“我岳飞忠心为国,丹心赤诚,相信朝廷必然会明白我的苦心的。”和尚听后,仍是极力劝说。岳飞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效忠于朝廷,就要服从皇上的安排,如果我现在违抗圣旨,那岳家军的忠义何在?”岳飞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没有听从道月禅师的劝告,仍随钦差回到了临安。临走前,道月禅师留给他一首诗:“风波亭下水滔滔,千万坚心把舵牢。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深涛。”

岳飞回临安后,马上被以违背君命的罪名关押起来。一开始,秦桧命令大臣何铸审理。何铸质问岳飞为什么抗旨不尊。岳飞说:“大敌当前,形势十万火急,黎民百姓备受煎熬,我们怎能弃之不顾?我一直想不通皇上为何急速将我召回!”何铸接着问:“岳飞,你独领岳家军,是不是想叛乱造反?”岳飞立刻愤怒了,说道:“我岳飞一片忠心,天地可鉴!”说完他撕破了自己的衣服,把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给何铸看。何铸立刻被岳飞的忠义感动,知道他是冤枉的,于是便把详情报告给秦桧。秦桧见自己的阴谋未得逞,于是便找了另外一个大臣审理岳飞案。此人和岳飞是政敌,于是严刑逼供,尽力寻找岳飞造反的证据,但是还是没有任何收获。

后来岳飞知道自己被关的监狱中有一个叫风波亭的亭子,忽然想到了道月禅师给自己的诗,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的忠义并不能挽救天数已尽的宋朝,于是便泰然面对,不忧不惧。

枢密使韩世忠知道此事后,十分气愤,于是找到秦桧,追问岳飞谋反的证据。谁知秦桧却说:“岳飞的儿子岳云给大将张宪的信虽然没得到证实,但这件事是‘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区区‘莫须有’三个字,怎能让天下的人们服气呢?三个字就能治一个爱国将军的罪吗?”秦桧哑口无言,但因此心中十分嫉恨韩世忠。

最后,秦桧还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杀害了岳飞父子,一代忠良就这样冤死。岳飞死的时候,刚刚三十九岁,正值壮年,家无余财。百姓听说岳飞的死讯,都悲痛不已。

【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