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3893300000033

第33章 明清那些事(4)

朱厚的故事似乎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亲情重要还是事业重要。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在为事业而奔波,几乎忘记了把我们带到这个世间的父母。每个人都感觉还有时间尽孝道,所以现在就把孝道搁在一边。但古人说,天底下最不能耽误的事情就是尽孝道。因为时间流逝,你的父母正在慢慢老去。其实,亲情和事业并非水火不容,亲情是一个人事业的按摩师,它会让你精力充沛地去面对事业。一个在内心中把亲情放在第一位的人,在干事业时才会心安理得,并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九节 抗倭模范戚继光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民谣中的戚爷指的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早在汉朝时期两国就有来往。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人们送他们一个称号:“倭寇”。

公元1553年,在汪直、徐海的勾结下,倭寇又集结了几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苏沿海登陆,并分成若干小股,抢掠了几十个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士兵居然无法对抗这些倭寇,只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面对越来越猖獗的倭寇,朝廷极为发愁,命人迅速解决此事,熟悉沿海防务的将领俞大猷上了战场。他一到浙江,就打了几个胜仗。但是不久,奸臣严嵩诬陷他通敌,将其抓捕关押,沿海一带的百姓又陷入战乱的火海,倭寇袭扰更加猖獗了。于是朝廷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来消灭倭寇。

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便立志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十七岁时,他承袭了父祖历任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二十五岁时就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担负起山东沿海防守海疆的重任。

到了浙江后,他首先检阅了那儿的军队,发现那些士兵素质很差,由于疏于训练,根本没有战斗力。所以,他决定重新招募士兵。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开始加入,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人数很快发展到四千人,人们称这支军队为戚家军。

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懂得士兵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取胜的。他根据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士兵使用各种长短武器,并且教导士兵要协同作战。

严明的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据说当时有个军官,论辈分是戚继光的舅舅,竟然依仗自己是长辈而不服从命令。戚继光感到很棘手:处分吧,他是长辈,别人会说自己无情无义;不处分吧,整顿军纪怎样进行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当众给了舅舅严格的军纪处分。

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他手下的这支新军作战勇猛,纪律严明,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戚家军”的名气就在远近传开了。

几年后,倭寇几千人又来袭击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戚家军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倭寇原本没把戚家军放在眼里,以为还是过去碰到的明军,但经过几次的交锋,倭寇傻了,他们居然一仗都没有胜!

倭寇被打怕了,他们立即转移到了福建沿海进行骚扰。第二年,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东往北,盘踞在牛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住了,向朝廷告急。戚继光又带着新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城十里外的横屿岛。那个地方地势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营盘踞,当地驻军不敢去攻打他们。

戚继光决定一战就解决这些倭寇。他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当天晚上潮落的时候,他命令士兵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岛对岸时,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居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士兵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了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盘踞在岛上的二千多名倭寇全部被歼灭了。

接着,戚家军又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途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

这时,盘踞在牛田的倭寇派出了探子,搜集戚家军的情报。他们打听到戚家军一天只行军二三十里,到自己的地盘还有好几天的路程。倭寇头目听到报告后说:“还早着呢!今晚咱们先喝个痛快,过两天准备防御也来得及。”但是,当他们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的时候,戚家军已赶到了牛田,一个突然袭击,就歼灭了敌人主力。

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追击,一连攻下了敌人六十多个营寨,消灭了溃逃的敌人。兴化百姓出城迎接戚家军,杀猪宰羊犒劳他们。

第二年,被打得四散的倭寇又重新集结,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获平反出狱,被任命为抗倭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合作,大败倭寇,收复兴化。公元1565年,俞、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东南沿海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卫了东南沿海一带的安宁,使得当地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戚继光的威名从此远播,他的功勋也写入了青史,永垂不朽。

【酷评】

两支规模、武器装备都差不多的军队,为何有的只能打败仗,有的却总是打胜仗呢?除了将领的战术水平、临场指挥能力的差距外,最重要的,还得归因于军纪的松紧程度。纪律是战斗力的保证,这句话在崇尚个人自由的今天依然成立。如果一个团队没有纪律,那就只是团伙,注定低效率;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中没有用以自我约束的纪律,那就会自由散漫,很难有大作为。而如果一个人在内心中树立了如戚继光部队那样铁一样的纪律,那就将无往而不胜,事业、生活都将得到持续的发展。

§§§第十节 痔疮搞死了张居正

翻开大明王朝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注意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张居正。张居正,字叔大,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于已躺了三个多月的床上。几年后,曾被张居正得罪过的清流文士王世贞以丰富得可以创作小说的联想力在《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中臆测道:张首辅之死,实死于春药过度。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万历十年春节刚过,张居正就病倒了,病因很简单:痔疮。用中医的话来讲,痔疮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劳累过度:“久坐则血脉不行,久行则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久坐久行,劳累过度,使肠胃受伤,以致浊气淤血,流注肛门而生痔疾。”另外,情绪因素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喜怒起,气血侵入大肠,结积成块,易生便血。”

多年的文牍生涯和改革中的种种不顺心事儿,让常常火气十足的他得了很严重的痔疮。自从张居正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以来,他日作夜思,食不甘、寝不寐,但一帮士大夫还是处处与他作对。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痔疮虽不是小病,但也绝不是什么致人性命的大病,所以他也没太放在心上。

在床上痛苦了三个月之后,万历十年的三月,张居正请了一位“名医”为自己动手术割除痔疮。就如他的改革一样,这次要从根上祛除。

他把割除痔疮也当成了一项改革,然而这项改革失败了。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万历十年三月间动完手术后,张居正就永远地待在床上了。他曾上疏万历帝说:“我的痔疮虽然根除了,但血气大损。数日以来,脾胃虚弱,吃不下喝不下,四肢无力,寸步难移……”

拖到了六月,张居正奄奄一息。十八日神宗命太监送去一封手谕,问张居正的政治遗嘱。张居正挣扎着写了一本密折,推荐了两名接班人。又过了两天,六月二十日,太师、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张居正死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以身殉职,真正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世宗朱厚的一百多年间,大明王朝已经从辉煌走向了没落,到了明神宗朱翊钧执政时,整个大明王朝已经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张居正就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人们赞扬张居正是“救时宰相”,这不仅表明他在王朝颓败之际是一位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更以威振一世的非常举措彪炳史册。他的改革功绩,使他与商鞅、王安石齐名,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具盛名的改革家之一。

【酷评】

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明朝只出了一个皇帝和一位宰相,他们分别是朱元璋和张居正。张居正对大明王朝的改革,使明朝意外地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不必来细说张居正的这些功绩,仅从他治疗痔疮这一小事上就可看出他那罕见的手腕。他勇于创新,这是任何时代作为一个人最基本但却最稀少的勇气之一。张居正治疗痔疮的创新虽然失败,但这种创新的姿态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地学习。今天很多人在浑噩的生活中,在家庭、单位、菜市场的三点一线中,日复一日,拥挤、疲惫、焦虑,早已经没有了创新的冲动,并且害怕改变。这样的生活,想想真是恐怖,好像一生就只能是这样子地按部就班了……相比之下,创新者便愈加显得伟大。每一个有志气的人,都应该不忘创新,只有永不停息地追求创新,尝试创新,人生的天地才会越来越宽广,生活才会无极限。

§§§第十一节 一棒子打出了万历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发生了梃击东宫太子朱常洛事件,这一年太子朱常洛已经30多岁了。

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天傍晚,蓟州男子张差(事后查明)手持木棍冲进了太子居住的慈庆宫。他顺利地冲过了第一道徽音门,因为门两旁根本就没有人。在过第二道麟趾门时,他遇到了阻拦。阻拦他的是两个六十多岁的老太监,行动已非常不便,别说拦人,连走路都没有力气了。该名男子见状,挥舞棍子将二人打倒在地,直接就冲到了慈庆宫大殿前,正要跨越石阶而上时,一位七十多岁的东宫当日值班太监发现了他。值班太监顿时惊慌失措,以为这位手拿棍子的人是一位武林高手,否则怎么会连闯二门,又毫发无损地冲到大殿来呢?

这时太子也见到这位来历不明的人,之后他开始大声呼喊,瞬间便从各个角落里冲出了七八个太监,将此人围了起来。但此人把棍子左挥右舞,一时竟无人敢靠近。但是太监们很快就发现,此人的棍法相当潦草,即便会功夫,也肯定是三脚猫,于是不知道谁喊了一声,一帮子人一拥而上就将此人活捉了,并立即送到了东华门守卫指挥那里。

第二天,朱常洛把自己差点挨棍子的事情报告给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下令严查。于是,七天之内,巡城御史以及刑部等各级官员特事特办,火速审问,最后得出了一个结果:此人是个疯子。

但这件事怎么想都有点蹊跷:一个神经不正常的疯子,凭着一根棍子就闯进了东宫?东宫虽然谈不上戒备森严,可也不是闲人想来就来的。这样的判决当然不能让想知道真相的官员满意,在这些人看来,这个判决明显是糊弄三岁小孩子的。

五月十二日,一位很想知道真相并且和张差接触过的官员宣读了他所查明的真相。在他这份所谓的调查里,主要有两条证据:第一,他曾拿饭给张差吃,张差能吃能喝,根本就不像疯子,而且他还招供说有人给他饭吃,并且让他进东宫见一个打杀一个;第二,张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东华门一直冲到慈庆宫,如果不是有人事先安排布置,把张差安排到慈庆宫附近,张差是不可能轻松闯进来的,除非他是神,否则这事儿没法解释。

等这份调查材料宣读完毕,刑部参与会审的全体官员都默然了,再也没有人说张差是疯子了。既然朝廷之中有人提出了质疑,于是办案的官员只好继续追查。这一查不要紧,竟然查到此事跟郑贵妃有关。据张差说,是郑贵妃宫内的两个太监庞保与刘成派他去刺杀太子的,所用的武器是一根棍子。

万历得知了查出的事情真相后大为恼火,这倒不是因为他宠幸的郑贵妃被牵扯进来了,而是他觉得这是自己的家事,何必要弄到这步田地呢?

他扣了大臣们的奏疏,但并没有堵住大臣们的嘴。大臣们依旧议论纷纷,并且屡屡上疏,要求还太子一个公道。这要求背后其实就是说:您想换太子,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没门!万历大怒,在给内阁的谕旨中说道:“张差就是疯子,就是疯子……”第二天,他又给刑部谕旨:“此案的张差是疯子。”

郑贵妃在朝臣们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站了出来,先是在万历皇帝面前哭,接着又跑到朱常洛面前哭。终于,朱常洛,这个30多岁、险些就挨棍子的老爷们儿在这位妇人的哭诉下妥协了。他请求父亲万历不要把事情闹大了,万历自然应允。

在答应了太子的请求后,龟缩在深宫已经二十六年的万历终于上朝了。五月二十八日清晨,是大明帝国的京官们心情最复杂的一天,他们不知道这是皇帝把自己刑满释放了,还是只是放放风而已。

当内阁辅臣、六部五府的官员集结完毕后,身穿白袍、头戴白冠的万历在慈宁宫背靠左门柱西向而坐,在他右边站着身穿青袍、头戴翼善冠的朱常洛,朱常洛的左边则站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万历随便看了一眼,就说道:“前几日有个疯子闯进东宫伤人,外边多有闲话。这是要离间我们父子,很过分。”

大臣们跪在下面,想看皇上又不敢,想不看,又有点心不甘:二十六年了,皇上才上一次朝,下一次再见又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

万历说完上述的话,就拉过朱常洛的手说:“这个孩子孝顺得不得了,我怎会有更换太子的意思?”又指着朱常洛的儿子和女儿:“瞧,他们都长这么大了,你们还有什么可胡说的?”

然后,他就看了一眼朱常洛。朱常洛急忙说道:“你们看,我们父子如此相爱,你们却议论纷纷,造谣生事。你们目无君主,倒让我背上了不孝的罪名。”

万历就又随便往下看了一眼:“你们还有什么意见吗?”

没有人出声,万历似乎很满意,就下了对张差案一干人等的判决:“张差是疯子,庞保和刘成也不是什么好鸟,全杀了!完毕。”

这就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早上的情景,久居深宫的万历帝就这么惊鸿一现,破天荒地露了一次面。群臣大都第一次见到皇帝的真容,激动得浑身哆嗦。万历简单说了几句话后便起身离去,此后至死再没露过面。

【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