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历史就是读故事(中国卷)
3893300000034

第34章 明清那些事(5)

“梃击案”是明代三大疑案之一。太子是帝国的继承人,却险在家中被袭,难怪会引起轩然大波。不过,这件事先是莫名其妙地就发生了,接着又莫名其妙地结了案,但凡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这其中肯定有蹊跷。按照明朝锦衣卫的办案能力,这件事要查个水落石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可一旦有权力暗中介入,所有涉案的当事人就集体选择了沉默、装糊涂。皇帝装糊涂说,张差是疯子。受害太子装糊涂说,我们父子关系很好。嫌疑人郑贵妃干脆装糊涂什么也不说,一个劲儿地哭。百官也于是就一起装糊涂,将这件案子一笔抹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免要与他人打交道。这时,摸清对方的意图就显得非常重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十二节 万历三大征,蒸蒸日下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三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不过,一旦有战事,他就兴致勃勃地与大臣商讨出兵。“万历三大征”就是他在这方面的典型表现。

所谓“万历三大征”,指的是朝廷在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1600)间于西北、东北、西南边疆接连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征讨,分别为平定拜叛乱的宁夏之役、平定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的朝鲜之役、平定杨应龙叛乱的播州之役。

先来看宁夏之役。

宁夏是明代边陲九个军事重镇之一,主要作用是防御蒙古族人。发动叛乱的拜本是蒙古鞑靼人,明嘉靖年间因得罪酋长,父兄被杀,他投了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被提为副总兵,之后,其子承恩袭位。

万历二十年(1592年),拜宣布与明朝决裂,万历在与兵部商讨了几日后,任命明朝大将李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前去平叛。

李如松大军于六月抵达宁夏城,此时叛军首领拜已收缩防线,一心守城。李如松先采用土垒战术,用布袋装上土,堆积在城墙根下,然后让士兵踩在布袋堆上往城头射箭,同时架设云梯,准备登城。但城内的叛军首领拜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在城头架起了火炮、投石机,直接轰击布袋堆上的士兵,打退了明军的进攻。

李如松见此计不成,又生一计,派出了自己的弟弟李如樟在深夜发动进攻。李如樟也没给哥哥丢脸,带头爬上云梯,无奈叛军十分强悍,掀翻云梯,又打退了明军。

进攻再次受阻,李如松却毫不气馁。他叫来了游击将军龚子敬,给了他一个光荣的任务——组建敢死队。龚子敬召集了军中的苗军,先请吃饭,再给重赏,要他们卖命打仗,攻击城池南关。眼看就要一举拿下之时,可叛军的防守实在强悍,惊慌之后立刻判明形势,并调集全城军队严防死守,硬是把敢死队给打了回去。

之后,李如松打退了前来增援的叛军。同时,明朝各路援军也赶到,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考察了宁夏城的地形和城防后,发现城池所处的位置很低,而附近正好也有河流,于是便决定用水攻。

他下令决开黄河,于是水淹宁夏城。这回拜麻烦了,看着城外不断高涨的水位,以及墙根处不断出现的裂缝,只能让士兵天天挖土堵漏。他的手下也都斗志全无,内部甚至发生了火并。

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下令全军出击。他亲自登云梯攻城,坚守了几个月的城池就此被攻陷。

看见明军入城,叛军们慌不择路。要说这拜不愧是首领,比小兵反应快得多,一转手就干掉了自己的两个下属,并召集其余叛军,找李如松谈判,大意是说他之所以反叛,全是受了这两人的骗,现在看到大军入城,已然悔过自新,希望给他和家人一条活路。

李如松想了一下,同意纳降。拜松了口气,投降了。

最终,拜自尽身亡,其子承恩等被活捉。至此,延续几个月的宁夏叛乱全部平息。

接下来就是朝鲜之役。

16世纪末,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大将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结束了日本军阀混战的局面,被天皇封为“关白”,相当于现在的日本首相,代表朝廷的最高权势。

1592年四月,丰臣秀吉率领十万大军、数百条战船入侵朝鲜,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日军一时间势如破竹,朝鲜军队无法抵挡,朝鲜王李急忙向明朝求救。那时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明朝不能不管,于是万历决定抗日援朝。

朝鲜步兵那时还没脱离冷兵器时代,而侵朝日军早已装备了火绳枪。日本兵采用三排轮射方式,即三排火枪兵轮番射击、装弹,不间断地打击朝鲜兵,把朝鲜兵打得溃不成军,尸横遍野。但朝鲜也并不总是被动挨打,朝鲜海军因为装备了火炮和铁甲,在朝日海战中出尽风头。朝鲜的铁甲战船人称“龟甲船”,浮在水面上像一个铁壳乌龟。龟甲船冒着炮火冲向日本舰队,连轰带撞,把敌船打得粉碎。日本缺铁,舍不得给战舰披铁甲,结果吃了大亏。

但是海军的胜利只能干扰了日本的海上运输线,扭转不了整个战局。

在朝鲜面临灭国的危险时刻,又是李如松,率领了四万精锐增援朝鲜。

李如松的部队装备了火炮和火铳。明军的火铳虽然不如日军的火绳枪,但是火炮的威力强大,数量也比日军多得多。明军大炮齐轰,这回轮到日军招架不住,一溜烟地向南撤退。两军继而在汉城展开激战。

日本一面向明军求和以拖延时间,一面急招援军。很快,丰臣秀吉又派出十四万大军增援朝鲜,明军闻讯也增兵七万,双方还是相持不下。

1598年,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时,丰臣秀吉忽然病死了。日军一看老大都死了,这仗没法打了,于是全线撤退。明朝联军最终获胜,不久,明军撤回国内。

最后一个是播州之役。

唐朝末年杨端割据播州,自此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王朝任命。洪武五年(1372年),杨铿降明,此后被视为苗疆土司,前后历经二十九代。万历十四年(1586年),朝廷又赐杨应龙都指挥使头衔。

杨应龙骄横跋扈,作恶多端,目无法度,成了当地的“土皇帝”,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朝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此杨应龙本人一面向朝廷假装出人出钱以赎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村落,杀戮居民,奸淫掳掠。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命令都司杨国柱率军三千讨伐杨应龙。杨应龙诱敌深入,杀死杨国柱,三千讨逆军全军覆没。

这三千条人命,使杨应龙确定无疑地背上了反叛的罪名。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因此神宗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杨应龙。他撤了江东之的职,说杨应龙“罪不可赦”,又任命李化龙为湖广、川贵总督,兼四川巡抚,郭子章为贵州巡抚,共同讨伐播州叛军。

费时一年,李化龙集结起了全国二十多员大将、数省的十八万正规部队、各方土司的十万地方武装及川黔等地三十万运夫。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十二日,李化龙执帅旗在重庆登坛誓师,大军分八路向播州合围。

八路大军中,以刘所部最为骁勇善战。苗兵每次遇上身先士卒的刘,只会大叫:“刘大刀到啦!”之后便只顾逃命。刘率军一直攻到了娄山关下。娄山关是杨应龙老巢海龙囤的门户,与海龙囤并称天险,易守难攻,但却被刘在两个月内连续攻破。六月初六,杨应龙与爱妾周氏、何氏关门上吊自杀,儿子杨朝栋、弟弟杨兆龙被俘,叛军两万人被杀。

至此,历时一百多天的平播战争结束。

万历三大征虽然最终都以明朝取得胜利而告终,但是,明朝的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损失。这三大战役每次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千万两。万历初年张居正推行富国强民政策,明中叶以来愈演愈烈的财政危机一度有所缓和,但经过三大征之后,明朝财政赤字不断膨胀,社会各种矛盾又再次加剧,这些都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酷评】

明朝并不比两宋强到哪里去,但有一点,它却比两宋有血性一千倍,那就是敢于用并不坚硬的拳头去痛殴招惹他的人。生理上的强大只是纸老虎,只能吓唬那些胆小如鼠的人。真正的强大是心理上的强大,这个世界如此险恶,必须要做到心理强大。从今天起,做强大自我的主人。因为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你的能力、机遇之类的东西,还取决于你的心理素质。

§§§第十三节 魏忠贤:好想再加“一千岁”

“万岁爷”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独家称谓,而“千岁”则是王公贵族里佼佼者的称号。不过,在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个太监却被称为“九千岁”,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进宫前是个市井无赖,整天游手好闲。少年时在赌场上不得意,家境日益贫困,他一怒之下净身入了宫。起初,他的地位十分卑贱,每天倒马桶,而且一倒就是好几年。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他做梦都想出人头地。于是,他通过阿谀奉承,逐渐当上了后宫王才人的主膳太监。王才人是当时皇太孙朱由校(后来的明熹宗)的生母。魏忠贤小心侍奉,得到了王才人的称赞。

后来,魏忠贤结识了朱由校的奶妈客氏,利用便利的关系对朱由校极尽谄媚之事,引诱其吃喝玩乐,把朱由校伺候得无微不至。

1620年,万历皇帝西去,当了三十多年太子的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就死于酒色。随后,十六岁的朱由校即位,魏忠贤的好运来了。

为了报答这位曾经和自己玩得十分开心的太监,朱由校将他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太监。这是相当大的一个官职,或许连魏忠贤本人都不知道这个官到底有多大,秉笔太监可是有权替皇帝批阅公文的。

与对木匠活儿的强烈兴趣相比,刚刚登基的天启皇帝对政治十分厌恶。繁重的政务对他来说是一种难以承受的折磨。要知道,他从小就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太子教育,而且他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性格阴暗懦弱,所以上朝的时候,他总是在极力躲闪着,怕臣子们意识到他的无能。别人说什么,他根本听不明白,也不想听明白。他急需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来替他处理这些“麻烦”,好让他一心一意回后宫玩耍。这一重任,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秉笔太监魏忠贤身上。

帮一个对政治没有兴趣的皇帝批奏折,就意味着掌握了帝国的大权。

魏忠贤掌握大权后,就开始为所欲为。在皇宫内,他与皇帝的奶妈客氏,以及心腹太监王体乾、李朝钦等三十余人结为死党。在朝堂上,巴结他的人逐渐组成了一个被后人称为“阉党”的组织,一群小丑闪亮登场:以文臣崔呈秀为首的“五虎”、以武将田尔耕领导的“五彪”、以周应秋为首的“十狗”,还有“十孩儿”、“四十孙”等一群臭味相投的人。到最后,从内阁到六部,再到四方总督、巡抚,几乎都是魏忠贤的人。

当许多东林党成员发现朝堂之上多了一个权力很大、心怀不轨的太监时,他们慌了。当时在内阁、六部和督察院享有大权的东林党们开始向魏忠贤进攻,并且一浪盖过一浪。

到了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人忽然发现自己的进攻在魏忠贤的靠山也就是皇帝面前毫无用处时,开始感到紧张了。而让他们更为紧张的是,许多官员都依附上了这个太监。从各种形势来看,魏忠贤反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果不其然,魏忠贤和他的依附者商量了好久,决定脚踏实地与东林党人开战。他们制订了一个一年计划,第一步就是将掌权的东林党人和东林党支持者赶出内阁、六部和都察院等重要部门,然后补缺、安插上自己的亲信。

当时东林党以及东林党支持者在朝中的分布情况如下:内阁有叶向高、朱国桢,六部中有吏部尚书赵南星、刑部尚书盛以弘、兵部侍郎李邦华,都察院有左都御史高攀龙。

这些人在朝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可以这样说,如果这几个人同时请假,那么朝廷就会瘫痪。魏忠贤的第一步就是要他们滚蛋,于是先鼓动朱由校扣住叶向高的奏折不发。叶向高觉得许多事情没了皇帝的签字,他这个内阁首辅就完全成了摆设,于是,他上疏请辞。这正中魏忠贤下怀,于是当即便让朱由校允许了。叶向高的离去,让魏忠贤有了机会向内阁里塞自己的人。天启三年的年末,内阁几乎已经成了魏忠贤一人的内阁。也就在同时,天启皇帝一面做着木匠活儿,一面把东厂的大权交到了魏忠贤的手上。这时,魏忠贤已经有实力向任何人开刀了。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一日,左副都御史杨涟上了一道影响很大但却没有起到一点实效的二十四罪疏,对魏忠贤进行了愤怒的弹劾。奏折的最后,杨涟跟天启皇帝讲:“知道现在外面是什么情况吗?老百姓只知道有个魏忠贤而不知有您了。”

可惜这一奏疏没有到天启皇帝那里,而是被内阁扣了下来。据说,当有人给魏忠贤读完之后,魏忠贤差点没晕了过去。但他又不能不按规定办事,即大臣的上疏必须要先念给皇帝听,然后再交由内阁处置。于是魏忠贤就提前吩咐,让人给皇帝念的时候特意删繁就简,总之,能不念的都不要念。可杨涟的上疏中根本没有一句对他有利的话,念的人也只好把一些看似在皇帝那里并不是很重要的念了一下。

魏忠贤赶紧在皇帝面前大哭,并请求辞职。客氏也很配合地跳出来帮忙。当时,皇帝正忙着雕刻一件对他来讲精美到极致的艺术品,听完了奏疏后,看到魏忠贤那么大岁数的人了还哭哭啼啼的,加上客氏也在旁边说些为魏忠贤求情的话,天启皇帝心就软了,这事儿在他那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皇上已经不予追究了,魏忠贤却没那么容易善罢甘休。他那么大岁数的人跪在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脚下哭了半天,这对于当时权势如日中天的他来讲,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他要报仇。

于是在叶向高之后,吏部尚书赵南星与左都御史高攀龙在同一天被免职,而接替这二人职位的理所当然是魏忠贤的人。在排挤走了内阁、六部中的东林党人之后,魏忠贤把枪口对准了杨涟。和杨涟一起的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个人被捕入狱,身受酷刑,最后都以受贿罪或杀或流放,并波及朝中大臣三百余人。此次事件被称为“六君子事件”。之后,朝臣中但凡聪明一点的都纷纷告老还乡,虽然从生理年龄上来讲他们一点都不老。

在给东林党人致命一击之后,魏忠贤的权势更加膨胀。围绕在魏忠贤周围的人为讨好魏忠贤,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举止不断上演。浙江巡抚潘汝桢在杭州西湖边上为魏忠贤建立生祠,其规模超过了岳飞庙与关公庙。很快,全国各地的各级官吏,甚至一般商人都纷起仿效,甚至要请皇帝为他们建立的生祠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