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故事,长经验(Mbook随身读)
3897600000005

第5章 韬光养晦,保护自己

)第一节 大智当若愚

古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这穷十年之功磨就的霜刃,乍一出鞘,定然能炫人眼目,所向披靡。可有时候锋芒太露不是好事,再优秀的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容易被人研究透。而如果将自己放在暗处,既容易保护自己,也方便发起进攻。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傻孩子,人们常常捉弄他。其中最乐此不疲的一个游戏是挑硬币,他们把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丢在孩子面前,他每次都会拿走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哈哈大笑,感叹一番“真傻”“傻得不可救药”。

一个女教师偶然看到了这一幕,心中非常难过,她为那些没有同情心的人感到可悲。她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孩子,你难道不知道一角钱要比五分钱多吗?为什么要让人家嘲笑你呢?”

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孩子双眼闪出灵动的光芒,他笑着说:“当然知道!可是如果我拿了那一角钱,以后就再也拿不到钱了。”

这个孩子正是那种貌似愚钝、内心清明的人,他的傻只是一种伪装,那些肤浅的人们在嘲笑他的同时,却扮演了被算计、被愚弄的角色。

在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世界上,有些智者不得不故意装憨卖傻,以一副糊涂表象示众。然而也唯有如此,方称得上有“大智慧”,是“大聪明”。

明朝时唐伯虎曾经被宁王请去做幕僚,但是唐伯虎很快发现,宁王图谋不轨,包藏犯上作乱的祸心,自己如果跟着他,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呢?唐伯虎心生一计:装疯卖傻。于是他整日在街头上装疯,甚至赤裸狂奔,闹得满城风雨。宁王无奈,只好派人将其送回家乡。唐伯虎因此得以巧妙脱身,后来宁王叛乱,兵败被俘,唐伯虎没有受到牵连。

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里明白就足够了。圣贤将“装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其中的深意耐人寻味。

经验谈

装傻是人际关系范畴中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装傻是一种人生大智慧。每个人都希望比别人显得更聪明。装傻可以满足这种心理。对方会感觉自己很聪明,至少比你聪明一些。一旦他意识到这一点,他将不会怀疑你可能有其他重要的目的。

)第二节 过错也可以拯救自己

一般来说,在古代靠起兵造反而登上王位的人,最担心的莫过于良将的势力过大且得人心。

刘邦是个猜忌心极重的人,诸将如淮阴侯韩信等人,无不受到他的猜疑和嫉恨,有的甚至被迫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就连与他交情最为深厚的萧何,也因屡屡受到猜忌而终日战战兢兢。韩信被杀之后,萧何因功进位为相国,加封五千户。群僚都向他道贺,只有当年的东陵侯召平一脸忧愁地对萧何说道:“您将从此惹祸了!”萧何大吃一惊,忙问原因。

召平答道:“主上连年出征,亲冒矢石,只有您安然地居守都中,不必遭受兵革之劳,现在反而得以加封食邑。这在名义上是看重您,实际上是对您不放心。您想,韩信有百战百胜的功劳,尚且被杀,难道您的功劳能赶上韩信么?”萧何急忙问道:“您说得很对,不过有什么计策能让主上对我放心呢?”召平道:“您不如不接受主上的这次加封,再把家里的私财全部拿出来,交给主上,充作军需。这样才有可能免祸。”萧何点头称是,照此办理后,果然讨得了刘邦的欢心。

在刘邦讨伐英布期间,萧何仍然留在关中督运粮草。刘邦屡次问押运粮草的官员,相国近来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押运官说,他无非是抚恤百姓、筹办粮草军械等。刘邦听了,默然不语。

押运官回到关中后,把这一情况报告了萧何,萧何也猜不透深意。一天,他偶然与一位幕僚谈起此事,幕僚却叹气摇头:“您不久可就要灭族了!”萧何一听,大惊失色,吓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幕僚又说道:“您位至相国,功居首位,此外不可能再给您加封什么了。皇上屡次问您在做什么事情,显然是怕您久在关中,深得民心,一旦乘关中空虚,号召百姓起事,据地称尊,就会使主上无处可归,前功尽弃。现在,您不察主上的意思,还要孜孜不倦地为百姓操心,这是徒增主上的疑忌!疑忌越深,祸来得也就越快。在这种情况下,您不如多买田地,而且要逼着百姓们贱卖给您,使得民间诽谤您,怨恨您。这样,主上听说之后方能心安,而您也可以保全家族了。”萧何认为此话很有道理,当即采纳施行。

押运官回到前线后,把萧何因强买民田而致抗议的情况报告了刘邦,刘邦果然很觉宽慰。

刘邦坐稳江山之后便开始猜忌韩信等昔日出生入死的兄弟,就连与他交情最深的萧何也未能幸免。所幸的是,萧何懂得放低姿态,自污而保全身,虽然这有损自己的功臣形象,但毕竟能自保全身。

经验谈

我们为人处世,如果一旦有“功高盖主”之嫌,那就有必要学习萧何,为自己制造一些小的污点,让别人心里平衡,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第三节 后退是为了助跑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突厥兵时常来犯。突厥兵能征善战,李渊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于是视突厥为不共戴天之敌。

部属都以为李渊会与突厥决一死战,可李渊却另有打算,他早就欲起兵反隋,可太原虽是军事重镇,却不足以成为号令天下之地,而又不能离了这个根据地。如果离开太原西进,则不免将一个孤城留给突厥。经过一番思考,李渊竟派刘文静为使臣,向突厥称臣,书中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不仅接受了李渊的妥协,还为李渊送去了不少马匹及士兵,增强了李渊的战斗力。而李渊只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镇守太原。由于没有受到突厥的侵袭,李渊得以不断地从太原获取给养,终于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兴盛之后,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称臣。

唐高祖李渊以退为进,为自己的雄心大志赢得了时间。如果不能忍那一时,李渊外不能敌突厥之犯,内不能脱失守行宫之责,其境险矣。

从人生态度来看,退却有时也是一种进攻的策略。现代社会中,以退为进表现自我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方法。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别人的观点和利益,是我们与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

经验谈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是为人之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方能取得绝佳效果。

)第四节 暂时的隐退并不是懦弱

武则天年方十四,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警告唐太宗,说唐王朝将遭“女祸”之乱,某个女人将取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作了可靠的处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心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药,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唐太宗自知将死,还想着要确保子孙们的皇帝位置,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他当着太子李治之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知道,此时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她赶紧跪下说:“承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吃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原来唐太宗想处死武媚娘,但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也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一旁的太子李治听后,有如遭晴空霹雳,借机溜出来,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收拾衣物,李治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了吗?”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如雨下,泣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李治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进宫,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春光虽好,但总有尽时。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坦途与困境,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困境之时暂时隐退,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通向胜利的关键。

经验谈

在困境面前,如果无法解脱,就应该舍弃既得的利益而保住自己的根本,像蛇一样隐藏进草丛,通过隐退以求得生存。这是明智者的聪明抉择,也是以退求生的处世之法。把利益抛出,损失虽然惨重,但不足以致命,这就是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

)第五节 适当“犯错”是巧妙的谦虚

在好莱坞有一位国际知名演员,一次,他在进影棚演出之前,一位朋友提醒他,纽扣上下扣反了。他低头看了看,连声向朋友道谢,并赶紧扣好纽扣。可等他的朋友走开以后,他又把纽扣重新扣反。一个年轻人正好瞧见这一过程,便不解地问他是怎么回事。这名演员说他扮演的是个流浪汉,扣反纽扣正好表现出流浪汉不注重形象、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一面。年轻人更加困惑地问道:“可你为什么不向朋友解释或者说这是演戏的需要呢?”

这位演员坦然地笑着说:“他提醒我是把我当作真正的朋友,是出于对我的关心。假如我一定要解释清楚,就极有可能让他认为我做任何事都是有准备的,有一定原因的。久而久之,谁还能指出我的缺点?在他们眼里,我的缺点也可以被认为是有个性,而这恰恰正是我要完善的地方。”

人都不完美,都会犯一些错误。为了不断地完善自己,你必须给人以批评你的机会。

安德烈耶维奇·法沃尔斯基是苏联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现代木刻艺术学校的创始人,被誉为“苏联人民艺术家”。

每当法沃尔斯基给一本书画完插图后,他总是在其中一幅画的角上不伦不类地画上一只狗。毫无疑问,美术编辑一定要他把狗去掉。而法沃尔斯基却固执己见,非要保留这只狗。当争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时,法沃尔斯基就作出了让步,把画面上的狗涂掉。到这个地步,一般来说,美术编辑的愤怒就烟消云散了,绝不会再提出什么别的要求。因为编辑的自尊心得到了维护,也就心满意足了。但更满意的是法沃尔斯基本人,他的巧计成功了——画将以他所拟定的形式出版。如果没有编辑所讨厌的那条用作诱饵的狗,编辑还指不定要他在画上改什么呢!

有时,人们要学会适当地犯一点无伤大雅的小错误,这样,可以避免使人认为你太过于完美,进而引起别人的嫉妒,让对方的虚荣心得以满足。而且犯点小错,在别人指出之后,自己“虚心”地改正,可以给人留下“从谏如流”的印象。

经验谈

聪明的人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对方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对方的青睐与赏识。

)第六节 聪明人绝对不说自己聪明

西汉成帝时,儒学大师刘向受成帝的指派,率领儿子刘歆和一大批学者整理藏书。

刘向整理藏书时,心有所悟,便告诫儿子刘歆说:“我们读书人有个毛病,一旦书读多了,便以为无所不知了,容易染上傲气,你一定要自律啊!”

刘歆提出疑问:“父亲学问精深,人所敬仰,难道非要做出谦逊之态吗?和那些无知的俗人相比,父亲用不着自谦啊。”刘向一听大怒,斥责说:“我哪里是什么惺惺作态?我是真的自觉无知啊!你这样狂妄,不知世情,将来要吃大亏的!”刘歆心中不服,对刘向的话并不放在心上,他对别人说:“我父亲太迂腐了,这只怪他事事不张扬。如果换作他人,肯定会有更高的官职,这真是太可惜了。”

刘歆写成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后,受到人们的一致称赞。刘向提醒儿子说:“你写得很好,但我并不想夸赞你。很多人就是在他人的赞颂声中毁灭的,因为这助长了他的傲气。天地如此之大,我们所学所知的实在太少,如果你知道这一点,时刻牢记在心,做事就不会张狂。”

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一批战国以前的典籍浮出水面。刘向对此并不推崇,而刘歆却主张向天下人推行这些典籍。为此,父子二人发生了争论。

刘向说:“古时典籍固然有些道理,但它并不能揭示万物的规律。世事千变万化,一切贵在创新,何必拘泥于古呢?”

刘歆辩论说:“是好是坏,相信人们一看便知,我敢断定,我的意见终会有人赏识的。”后来,汉平帝继位,王莽掌握了朝廷大权。王莽为了篡权的需要,假意赏识刘歆,刘歆感激涕零,马上投到了王莽的怀抱里。有人提醒他说:“王莽要重用你,福祸未知,你不能太草率了。”

刘歆自信地说:“我一向不甘为人下,今日终有出头之日,可见苍天佑我。以我的智慧,只要王莽纳谏,天下的局面定会焕然一新。”

刘歆自恃己能,频频向王莽进言,建议全面复古。

刘歆的朋友为他担心,说:“凡事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你不该轻下断言。老实说,你做学问可以,对治国之术就不在行了。纸上谈兵害国害己,你怎敢涉足呢?”

刘歆一向自负,被人批评后,不禁大骂朋友是个愚人。朋友说:“我宁肯做一个愚人,这样至少不会招惹祸患。你把自己看得无所不能,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王莽依刘歆所议全面改制,结果遭到了惨败,激起了各地的起义。

刘歆害怕王莽追究,又自作聪明地想要发动宫廷政变,除掉王莽。很快,消息泄漏出去,刘歆绝望之下,无奈自杀了。

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自大、自满、自我标榜只会惹来祸端。因为在自我标榜的过程中,既容易得罪人,又容易将自己的缺点暴露无遗。

经验谈

真正的聪明人,永远知道自己的缺点,永远懂得藏巧纳拙,时时谨慎处处小心,避免被人捕捉到疏漏之处。由于处于一种谦下的姿态,就不会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也就获得了安全。

)第七节 自我“污染”,平平安安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准备吞并楚国,继续他统一六国的大业,他召集大臣和将领们商议此事。秦王先是问大将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他又问老将王翦:“王将军,你的意见呢?”王翦说:“因为楚国很有实力,至少要派60万士兵。”

秦王听了,不屑一顾,命李信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果然,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然后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王翦自然答应。出兵之日,秦王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赏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秦王听了觉得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现在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三代的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到抵达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了五批使者,向秦王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们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罢免我的官职;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觉得我绝无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心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的疑心,不惜自损其名,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使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但却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从而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经验谈

“众人皆浊我独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没有人乐意让一个“异己”长久地立于身侧。以“自污”来做障眼法,能让对方安心,使自己安全。有实力者如果太过“高尚”“自敛”“清正”,会让领导或竞争者觉得不安。适度“自污”,告诉他们自己也只是个贪一时之财的小人物,对方自然会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