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故事,长经验(Mbook随身读)
3897600000006

第6章 可方可圆,善于变通

)第一节 原谅你的仇敌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变才能通,不变则不通。一个人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必要的,但是实现理想的途径不能“一根筋”,不能一条胡同走到底,一定要善于变通。

古时有一位国王在领兵跟敌国作战时,遇到顽强抵抗。战争异常残酷,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一次,敌方将领想出一个“擒贼擒王”的计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国王。这位武士骁勇机警、行动敏捷,他躲开岗哨,想从马棚进入国王的卧室。不料,国王的马非常通灵,见有生人入侵,便嘶叫起来。这个情况是武士事先没想到的,他拿不准应该杀马灭口、继续冒进,还是脚底抹油、赶紧开溜。

国王听见马鸣声有异,估计出了情况,手持宝剑出来察看,发现了刺客。他一声招呼,卫兵们便蜂拥而来,向刺客扑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难保,想举刀自刎,却已经来不及了,被卫兵们捆得结结实实,扔在地上。

这时,卫士长跑过来,向国王自责疏于防范之过,并请示如何处置这名刺客。

国王走到武士身边,厉声问:“你是来偷马的吗?”

武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答应一声,心里却想:我是来取你性命的,怎么说我偷马呢?

国王回头对侍卫长说:“这家伙一定是来偷马的。现在是战争时期,老百姓都很穷,想偷马卖钱,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急忙说:“不能放!他明明是来行刺的,不是来偷马的,应该将他就地正法。”

国王说:“他明明是个偷马贼,为什么说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条好汉,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干这种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无奈,只好把刺客给放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颂国王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涌来投奔他,他的军队实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位国王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圣经》说:“原谅你的仇敌。”这并非道德说教,而是经验之谈,因为原谅仇敌可以带来很大好处。

经验谈

人在世界上,有一个敌人不算少,有100个朋友不算多。所以,要带着尊重的心理原谅别人,收缴他心中的锐器。让别人对自己有所依赖,或者让自己对别人有所帮助,这样,你就会有很多朋友而少有敌人。

)第二节 功劳要礼让

汉代有一位能干的官吏,安民有方,平息了大灾害后的暴动。他鼓励人民垦田种桑、重建家园。经过几年治理,当地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位官吏得到了人民极大的拥戴,名声响彻朝野。

皇帝突然在此时召他还朝,临行前,他座下的一位谋士突然前来求见,问他:“皇上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地方,大人打算怎么回答?”这位官吏坦然地回答:“我会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谋士连连摇头道:“非也非也。此话将陷大人于不利,在皇上心中,大人声名已经过于显赫了,再自夸其功,后果不堪设想。”官员心中一惊,“功高震主”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多了。

于是在皇帝召见时,官吏一再推辞奖赏,只说“都是皇上的神灵威武感化所致”,皇帝果然龙颜大悦,将他留在身边,委以显要的官职。

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却恰恰相反,究其原因,乃功高震主,不懂韬光养晦的结果。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居功自傲,有点飘飘然起来。平定齐地后,他写信给刘邦,要求把自己封为“假(代理)齐王”。刘邦得知后非常恼怒,骂韩信是白日做梦!他的属下张良看完信,劝道:“目前,我方不利,楚军尚强,韩信又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兵权,大王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的要求。”刘邦心领神会,派张良为特使,带了王印,去封韩信为齐王。韩信非常高兴,答应迅速发兵攻打楚霸王。

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讨论军事,刘邦问他:“我能带领多少军队?”韩信说:“陛下你只能带领十万人的军队。”刘邦问:“那么你呢?”韩信说:“我带领的人越多越好。”这让刘邦恼羞成怒。韩信还看不起樊哙等一帮人,说:“我居然与樊哙这类人为伍!”最后这些言行终于激怒了刘邦,在他的默许下,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了韩信。

不居功自傲,不仅可以在上司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更能使你的人格变得伟大。将自己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的功劳拱手相让,这本身就需要具备很深的修养。而且,也只有这种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得失的人才能真正打动上司,他总有一天会设法偿还这笔人情债,当然,在他的帮助下,你也不会缺少再次立功的机会。

经验谈

有一点需要注意,礼让功劳的事绝对不能作为个人资本到处宣传,否则,让功的收益率便会下降为零,甚至适得其反,使你在上司眼中成为彻头彻尾的小人。

)第三节 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管仲、鲍叔牙以及召忽三人很要好,决心在事业上互相帮助。他们曾经一起做过生意,但他们更想合作治理齐国。

当时齐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纠,一个叫小白。召忽认为公子纠是长子,一定能继承王位,因此对管仲和鲍叔牙说:“对齐国来说,我们三人就像大鼎的三条腿,缺一不可。既然公子小白不能继承王位,那干脆我们三人一同辅佐公子纠吧。”

管仲说:“这样等于吊死在一棵树上。万一公子纠没继位,我们三人不就都完了吗。国中的百姓都不喜欢公子纠和他母亲。公子小白自幼丧母,人们必定可怜他。究竟谁继承王位很难说。不如由一个人侍奉公子小白,将来统治齐国的肯定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这样,不管哪一个当了齐王,我们当中都有功臣,可以相互照顾,进退有路。”于是他们决定由鲍叔牙去辅佐公子小白,由管仲和召忽辅佐公子纠。

后来,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两个人都日夜兼程地朝京城赶,结果狭路相逢。管仲拈弓搭箭,一箭正中小白的腰带,鲍叔牙急中生智,立刻叫小白装死,小白采纳了这个计谋。

管仲以为小白已死,从容地陪公子纠回京城继位。不料公子小白已先回京城当了国王,成了齐桓公,鲍叔牙成了功臣,管仲和召忽成了罪人。但鲍叔牙并没有忘记旧情,他立刻在齐桓公面前说情。再加上管仲素有贤名,齐桓公不但没杀他,反而让他当了宰相,协助自己干出一番霸主的事业。

管仲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和考虑问题。如果当时管仲三人全辅佐公子纠,那么一旦公子小白掌权,他们三人就都没命了。

在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绝不能够将所有“赌注”押到一处。

管仲“脚踏两只船”的做法启迪我们:凡事不可做绝,“留有余地”实际上是给自己留条后路,让自己有备无患;看问题也不能只看到眼前顺利的局面,而看不到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若一厢情愿地去处理问题,很可能让自己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无法自拔。

经验谈

在一棵树上吊死的人都是不明智的。不要把自己交付给任何一方,也不要太过明显地表明你的立场。脚踏两只船,用到情感中似乎不太明智,但用到生存上,不失为一大方略。

)第四节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自己不惜放权和让位。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寇准,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这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糊涂”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吕端的恶状。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风言风语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糊涂”。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糊涂”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涂”。

吕端的“糊涂”,还在于他的不置产业。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以至于后来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又是多么“糊涂”!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的办事风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经验谈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当官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该学学这种“糊涂”的精神。人的一生精力有限,若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那就太累了,不如“抓大放小”,小事糊涂而大事清醒,既显得宽容大度,又能保全自己。

)第五节 人在屋檐下,必须要低头

韩世忠和岳飞、张俊都是宋高宗时的抗金名将。秦桧因岳飞多次阻挠他与大金议和,又屡次出言攻击他,心生怨恨,便罗织罪名把岳飞逮捕入狱,害死于风波亭。

岳飞死后,韩世忠知道自己也难容于秦桧,便上奏章请求解除枢密使的职务,秦桧便顺水推舟授他一个闲散的官职。

韩世忠赋闲之后,口不言兵,每天跨驴携酒,泛游西湖,许多人都不知道他就是名震天下的韩元帅。

韩世忠的部将旧属路过杭州时,都来拜访老帅,韩世宗却拒而不见,平时更不和军中大将通报消息,以免被秦桧罗织罪名。

秦桧害死岳飞后,对韩世忠也是恨之入骨,恨不能把他也如法炮制。然而他没想到害死岳飞的民愤会如此之大,自己也感到很害怕,又见韩世忠口不言兵,又和军队断绝往来,也不再出言阻挠自己与大金议和,既无威胁也无妨碍,便放过了他。

以韩世忠的忠义和抗金之功,秦桧万不会放过他,若和秦桧争斗,只会白白赔上自己的性命。这个时候只能低下头来,避开深为昏君信赖的奸臣秦桧,才能得以自保。

历史上,这样在屋檐下低头的能屈能伸者有很多。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

唐国公李渊多方树立恩德,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

有一天,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觐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

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个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知道隋炀帝对自己起疑心了。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

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主动低头,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除掉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经验谈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人在一生中总会有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处境。顺风好行船,逆境难为生;位高好成事,位卑难做人。但历数古今中外得大成之人,无不是善处逆境的智者。他们能屈能伸、能俯能仰,从不把自己看得比别人更高贵,这恰恰显出了一种做人的风范。

)第六节 不要让个性害了性命

汉献帝建安初年,曹操考虑派一个使者到荆州劝说荆州牧刘表投降。孔融推荐很有才能的祢衡出任使者。曹操叫人去把祢衡喊了来。祢衡来后,按例行了礼,曹操给祢衡安排座位。祢衡仰头向天,说:“天地虽然这样宽阔,为什么眼前连一个像样的人都没有呢?”

曹操说:“我手下有几十位能人,都是当代英雄,凭什么说没有人呢?”

祢衡又笑了一声:“那就说说让我听听吧!”

曹操说:“荀攸、郭嘉、程昱见识高远,前朝的萧何、陈平都不如他们。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猛无敌,过去的岑彭、马武也不是他们的对手。吕虔和满宠替我主管文书,于禁和徐晃担任我的先锋官。夏侯是天下的奇才,曹子奇是世上的福将。这怎能说没有人呢?”

祢衡大笑道:“阁下全讲错了,这些人我都认识。荀攸只能看坟墓;程昱仅能开开门;郭嘉倒还可以读几篇辞赋;张辽在战场上只配打打鼓,敲敲锣;许褚也许能放放牛,牧牧马;乐进和李典当个传令兵勉强凑合;吕虔不过能给人家磨磨刀,铸几把剑;满宠是喝酒的能手;于禁是垒砖的泥水匠;徐晃只有杀猪、提狗的本事;夏侯是一个仅能保全性命的将军;曹子奇被人称为只知道要钱的太守。其余的人都是饭袋、酒桶而已!”

这时,张辽在旁边,听到祢衡这样狂妄地公开侮辱大家,气得抽出宝剑要砍,被曹操制止住。

张辽恨恨地问曹操:“这个家伙讲话这般放肆,为什么不让我杀他?”

曹操笑笑说:“这个人在外面有点虚名,我今天杀了他,人家就会议论我容不得人。”

曹操虽然没有杀祢衡,但是派祢衡出使荆州,命他说服刘表归降。

祢衡知道刘表是不会归附曹操的,派去的人也会凶多吉少,这分明是曹操在使借刀杀人的伎俩,于是不肯答应。

曹操立即传令侍从,要他们备下三匹马,由两人挟持祢衡去荆州,一面还通知自己手下的文武官员,都到东门外摆酒为他送行。

祢衡在多疑善妒的曹操面前仍然不知收敛,毫无顾忌地张扬个性,终于埋下了祸端。

个性也许能投其所好,也许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但是在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无论你的个性多么“可爱”,随意张扬也会招人厌恶。所以做人还是平和点好。

经验谈

时下是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但是个性的张扬也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如果不顾忌任何因素,只是为了一味宣扬自己与众不同的“酷”,那么张扬的个性就会如同皮肤上的肉刺,使别人看了欲除之而后快。

)第七节 维护他人的面子,留出自己的退路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昔日的穷亲友到京城找他帮忙。这些人以为朱元璋会念在老朋友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朱元璋有位少时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算进了皇宫。

一见面,他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们俩光着屁股一块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

朱元璋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他杀了。

历史上不少皇帝的出身并不好,这就需要臣下为他们编造光荣家史。

刘邦在做皇帝以前本是沛县的农家子弟,横行乡里,劣迹斑斑。而在夺取帝位后,张良、萧何等下属苦心编造出了许多神话,以抬高刘邦的身价,维护他的权威。

刘邦生于沛县,排行老三,所以字季(老三),其名字与长兄伯(老大)、二兄仲(老二)一样,均是普通浅显的名字,说明刘家并无多少文化。

刘邦少小无赖,不务正业,无恶不作,很令老父老母头疼。后来,刘邦仗着胆大不服管教,被委任为泗上亭长一职。

公元前210年,刘邦接沛县县令指示,要他带几个人押送十几名囚徒前往骊山,帮助修筑始皇陵墓。走至丰乡大泽附近,十几个囚犯一哄而散,刘邦目瞪口呆,怅然失落。

刘邦思量再三,决定还是偷偷回家,与父母、妻子商量商量。因此,负责押解的几个人不敢走官家大道,只得在人迹罕至的小道中昼宿夜行。

一日深夜,众人打着火把急急赶路。走着走着,前边领头的一人忽然惊慌失措掉头就往回跑,说前边有一条巨蟒挡道,长约数丈。

刘邦听后,不以为然:“壮士行路,岂畏蛇虫?”说完,一个人昂首阔步,仗剑前行,到达一水沟,果然听见哗哗直响,只见一条巨蟒横架沟中,全然不避众人。

刘邦走到蛇旁,手起剑落将大蛇劈作两段,继续昂然前行。众人开始时大惊失色,继而对他十分佩服,都称刘邦乃是神人。

这个故事后来便经萧何等人的改造,变成了“赤帝子斩杀白帝子”的神话,在百姓中广为流传。刘邦的身份也随之被神话。

经验谈

人人都有隐私,谁也不想让人看到自己的隐私,但有一些人若不明就里去揭穿别人的伤疤,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一个人的面子问题至关重要,有时候为了考虑别人的面子问题,说一些漂亮的话也无可厚非。

我们不提倡去拍马屁,但了解其中的微妙关系,维护别人的面子,避免触犯别人的禁忌,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也是必需的。

)第八节 难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已经无力控制当时的朝廷局势。大将赵匡胤利用这一时机,与亲信赵普、石守信等人,策划了“陈桥兵变”,顺利地夺取了皇位。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造反。宋太祖亲自带兵出征,才把他们平定。有一次,宋太祖问谋臣赵普:“自从唐朝末年以来,一直战乱不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赵普说:“我认为关键是藩镇握有兵权。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

一次晚朝后,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撤掉侍从,故意叹了一口气:“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但做皇帝后我整夜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询问原因,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明白,我这个皇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出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宋太祖说:“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的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一席话,软中带硬,使这些将领知道自己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他们一时都惊恐不已,流着眼泪恳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说道:“你们不如放下兵权,到地方上做大官,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多置办一些产业,以终天年,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了,只得俯首听命。第二天,石守信等将领纷纷上表假称自己有病,要求解甲归田,宋太祖欣然同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由此,新建立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有时候朋友和敌人的距离,微乎其微。朋友可以一怒之下成为敌人,敌人也可以在自己的感化下成为朋友。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真正靠得住。如果一味地依赖朋友,很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一味地仇视敌人也只能是眼光短浅者所为。

经验谈

为人处世,得掌握一定的分寸,信任朋友,但不依赖朋友,正视对手,但不仇恨对手。很多时候,伤害自己的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做事情太过于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