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3910700000015

第15章 宽严有度:改变孩子任性的不良性格(4)

在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宽容是很重要的品质。古今中外,成大事者莫不以大度为怀,可以这样说,但凡能与同学、朋友相处融洽的孩子,必定是豁达开朗的人;但凡胸怀大志,目光极远的人,必定胸襟开阔,气度宏伟。父母应教导孩子,不要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去对比别人的缺点,甚至挖苦、讽刺别人,而应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容许别人出现不足或失误,那么大家就可以友好相处了。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为同班的每一位同学写出3条优点,并对同学当面给予赞扬。当孩子跳出狭隘的自我圈子,自负心理也就会悄然隐遁。理想的自我是发展的目标,树立良好的“理想自我”形象也会激发青少年奋起拼搏,超越自我。

(3)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父母可对自负的孩子提出更高要求,安排难度更大的任务,让其遭受挫折,品味失败,清楚地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体验需要别人指导和帮助的感觉。

(4)表扬孩子时感情流露要“浓淡”适度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正确的方法是:在表扬孩子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的一个微笑,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并且,父母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孩子,因为小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产生骄傲情绪。

12.不要让孩子骄傲自大:“我就是比别人优秀!”

小雪是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在一家医院当医生。小雪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环境中。在家里,她要什么有什么,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在学校里,她成绩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在同学当中,由于她长得漂亮,大家还给她起了个响亮的名字——“白雪公主”。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疼爱,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再加上自己的天赋,使小雪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我就是比别人优秀”,小雪总是这样想。小雪的爸爸妈妈也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女儿,为有这样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儿而自豪。所有这些都助长了小雪的自满和自傲的情绪。渐渐地,小雪变了。在家里,她只要稍稍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在学校里,小雪更爱表现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绩就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

小雪是骄傲自大的孩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家庭中,由于受到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大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骄傲自大的孩子常会形成与外界的隔膜,这使他们的心胸变得很狭窄。

骄傲的孩子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往往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而只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而且,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成绩,只会“坐井观天”。骄傲自大的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因为他们不能做到平等相待,总是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喜欢指挥别人。骄傲自大的孩子情绪也不稳定,当人们不去理睬他时,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当他们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又会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否定自己的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当孩子出现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情绪时,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1)耐心教导,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孩子出现骄傲自大的坏习惯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

因此,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会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作为父母应耐心地教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父母还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骄傲自大的坏毛病,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他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2)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其实,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过多的物质奖励,有时会强化幼儿产生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不思进取的心态,要防止他们被夸奖声和赞许的目光所包围,或因获得过多的物质奖励而产生畸形的满足感,懒于进取和努力,从而削弱进取意识。所以,父母要注意不能给孩子过多的物质奖励,让他们明白好条件是父母创造的,他其实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父母要观察孩子的心态和行为表现,发现苗头,及时教育,消除其骄傲自大的不良心态。

(3)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效仿的最直接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样,要谦虚友善,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骄傲情绪,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13.不要让孩子心胸过于狭窄:“我行,别人不行!”

孙静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子,她一直是爸爸妈妈的骄傲。从小时候起,孙静就会察言观色,还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会看老师的眼色行事,深得老师的偏爱。上学以后,自学能力也非常强,学习成绩好,而且她不用纸笔的速算能力在全校也是数一数二的。同时,孙静又能歌善舞,学校的演出都少不了她的身影……诸多的长处使孙静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而且这种优越感表现为——“我行,别人不行!”

孙静虽然成绩突出,并有那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但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窄,班上如果某个同学在哪方面超过了她,她就会非常气愤,想方设法打击、报复或者诽谤人家,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同学们知道孙静有这样的毛病,所以都疏远她。孙静也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有一次,老师表扬了别的班干部,而没有表扬她。老师说她学习好,工作能力强,就是工作方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同学关系有时会出现一点紧张,希望她能稍微改变一下。

老师说得很委婉,也很诚恳,但心高气傲的孙静哪里听得进去。为了这件事,孙静一连几天吃不下饭,也不说话,她觉得太不公平了,老师怎么能这样对她呢?孙静总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生闷气,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越来越为女儿担心,她担心女儿这样的性格将来适应不了社会。

心胸狭窄的坏习惯在当今的孩子中相当普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颗宽容的心,与他人友好相处。但他们不当的教育方式却经常使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在现代的家庭中,孩子就是一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整天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就是“小太阳”,孩子的要求从不会被拒绝。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我”是最好的,谁都不如我。

因此当孩子走出家门,面对更广阔的交际空间时,难以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现实。另外,有的父母本身就爱斤斤计较、不能吃一点亏,这也会给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心胸狭窄不但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还会损害其身心健康,甚至会阻碍其将来事业的发展。父母必须帮助孩子纠正心胸狭窄的坏习惯,让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使他们快乐地成长。不要让孩子心胸过于狭窄。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

孩子心胸狭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小和同龄人的接触太少,父母处处对孩子忍让,孩子从来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父母应多提供机会,让孩子经常与小伙伴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宽容、体谅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

(2)父母不可袒护孩子,要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

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父母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可适当给予抚慰,并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别人的不对之处,客观地认识自己,明辨是非后,妥善处理。

(3)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

心胸狭窄的孩子为一点小事经常耿耿于怀,进而影响自己的情绪。父母应引导孩子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伙伴的缺点与失误。

这样,由矛盾引起的不快就会很快消失。

(4)告诉孩子对朋友要以诚相待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是别人错了,也应该原谅他。原谅他就是给他改正的机会,使他更珍惜彼此的友谊,更明白宽容忍让有利于增进友谊。

(5)成人要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总会模仿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作为父母,在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要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亏,“能饶人处且饶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陶与教育,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原谅别人。

(6)必要时,让孩子体验一下心胸狭窄的害处

因为总是与人斤斤计较,毫不容人,别人就会害怕或不喜欢与你做朋友。

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不会原谅别人的人,也得不到别人的原谅;如果养成霸道、蛮横、自私、无情的坏习惯,容易被孤立,今后走入社会就会吃大亏。

14.矫正孩子做错事不肯承认的缺点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古人对待过错的看法。任何人都难免有过错和失误,重要的是勇于改正,如果有错肯承认、肯改正,那么就表现出了道德品质的优异。

余涛是某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好运动,酷爱足球,连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经常踢着足球。有一次,当他回到自家小区的院内,见时间尚早,便索性与同伴们在院内踢起球来,不料,他用力过猛,足球直接飞向小区刘阿姨家的窗户,顿时,玻璃粉碎。碰巧,当时刘阿姨家没人,余涛抱着侥幸心理回家了。但此事却被别的孩子看到了,他将余涛踢球的事告诉了刘阿姨。第二天,刘阿姨问余涛:“我家玻璃是不是你踢的球碰碎的?”余涛却拒不承认。

唤醒孩子内在的责任心,才能让孩子在心理、思想上起深层次的变化。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认识自身的错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及特有的心态,这样,才能对孩子循循善诱,使他们诚实,知错必改,少走弯路,早日成功。

怎样教会孩子正确对待过失,教育专家给了父母们几点建议。

(1)父母应及时进行教育

孩子做错了事应及时进行教育,事过境迁再进行教育,会使孩子失去真实感。

(2)父母应以理服人

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在进行教育时,必须“晓之以理”,使孩子明白所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对。

(3)父母的批评不应重复

孩子做错了事,应当避免多次重复教育。如父亲说过了,母亲又接着说;今天说过了,明天又接着说,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比较敏感的孩子更应特别注意。

(4)父母的教育应前后内外一致

父母切忌在自己心情好的时候,见孩子做了错事也不进行教育,心情不好时则进行责备、训斥。教育必须保持一致性。如果对一种行为表现,母亲说对,父亲说错;或者今天说错,明天又说对,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只有看父母的脸色行事,分不清对错的界限。

(5)父母应注意“家丑不外扬”

孩子做错了事,能在家里进行教育的,不必拿到外面去。有的父母常吓唬孩子说:“明天我到学校去告诉你的老师。”这样使孩子产生恐惧或不信任感,其结果不会理想。

(6)父母应帮助孩子找出改正的方法

父母必须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严肃而又中肯地指出其错误所在、错误性质和危害,彻底揭穿其借口抵赖的心理,并帮助他找出今后改正的办法。这样做,就可以达到批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