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我们的青春与这个世界
39130700000007

第7章 那些追求理想的少年们(4)

第六节:不同的人以及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

那些有人文艺术天赋的人到底跟常人的区别在那里呢?那是事物对于不同的人眼中呈现的样子分别是什么,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东西,而那些我们具体的遇到的每一个事物其实都有其特别丰富的内容,只是我们通常只会注意到一些内容甚至我们会对于那些内容视而不见,比如同样看到一片树叶在空中飘落而下,这片树叶的颜色、完整程度、飘落速度、形状、飘落轨迹、起始飘落高度等这些固定的物理因素,还有结合树叶周围的景致,树叶所依存的树的具体情形,甚至这棵树的地理位置等跟这片树叶相关的景致背景等,每个人从这样一片树叶从树上掉落下来所感觉到的程度和深度是不一样的,是伤春悲秋还是一种灵动之美是对于生命的敬畏又或者只是对于这种场景的漠不关心。从事物的丰富的内涵来看,我们走过我们所经历的所有事物,但是我们留意的其实只是那些事物的冰山一角。

当然事实上,人只在很小的时候才会无意识的留意一棵树上的树叶,并且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记忆的形式存于自己的脑海里面成为简单的知识,实际孩子们在意的事情不可能是树叶这样的跟他平时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的东西,更有可能在意的是父母的做事情的方式和理念等,父母的行为和理念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事物,除此之外,孩子也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同样会塑造他们,这一般是父母在一些大的方面对于孩子的引导,是塑造他们的成长环境的结果,但是尽管能塑造环境,但是涉及到孩子对于具体事物上面的感知,父母则不能帮上什么忙了,他们对于事物的感知还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天赋。等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比较好的承担他所必须面临的选择,在他的生命里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孩子们自己可能都无法明确,而只能以自己都不能明白的意识存于脑海,兴趣可能是自身意识比较忠实的反应,他的兴趣很可能会跟他擅长的事物有联系,比如喜欢阅读的人可能对文学感兴趣,也有可能对于更高深的跟理解这个世界相关的其他学科感兴趣,如心理学、哲学等,但是培养兴趣所花的时间又会跟学习相冲突,这些针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现象而生出的意识或者兴趣也许会在漫长的时间里面随着继续学习和生活渐渐消失,但不得不说,那些消失的兴趣其实大多是不可靠的,是不那么容易转化为生产力的,在以后的生活的压力下也会慢慢消失,谁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这样的兴趣,但大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那些磨灭了的兴趣则表明自己还是没有那方面的天赋,若是他有天赋的话,他的天赋也有待进一步寻找。但也有那些有着很强感知天赋的人在生活中不断的接触事情,他会用自己的天赋从生活中提取材料来营造自己的世界以对抗生活的平庸,比如青春期的写作、画画、唱歌、作曲、思考一个机械问题等,这样的创造性的事情都算是用自己的天赋从周围世界提取材料来构建自己的成就感,其实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情形,这个过程就是自己沉浸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中的时候,只不过他们所擅长的或者说所能创造的有好有坏,比如写作、绘画、唱歌,能成功的永远是少数人,因而很多人也注定不能带来社会价值,所以那些擅长的事物大部分都只能淹没在周围成就更高的相同类型的创造里面,能超越周围的创造的人终究是少数。

我们周遭每天有许多事情发生,很多事情都会引起青春期的人的心理波动,并且这些事情总能敲打到我们那柔软的心——毕竟还没有长大,很容易被周遭的一些事物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作为最底层的我们对安全感的寻求上面(我们总需要处在一定的环境里面才有最基本的安全感,有人才不会孤单,合群才不会被排挤,待在房子里,心才能静下来,但同时我们也被给自己带来安全的周围的事物影响),还有一些其他关于这个世界的人认知,不同的孩子的区别就是在这种不断见识新事物并且被新事物影响的过程中累积起来,当然,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同的天赋也起到很大的影响,天赋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个孩子最后的方向,而从所经历的事物提取出来的感知则会是将天赋开发出来并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材料,所有这些综合起来,于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后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方式。

可是对于周遭的世界和我们的自己而言,事物的哪些方面能在我们的内心或者意识深处留下印象,并且把世界留在脑海里的印象表达出来这样的能力其实就是天赋,每个人毫无疑问在这方面都是具备的并且又有所不同的,这样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激情,是人人都存在的激情,仍然是意志的一种体现,这样的能力强的人具备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作家或哲学家、心理学家等的潜质。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这些方面并没有那么出色,所以最后大概很难超越已经在这方面取得成就的前辈们,并且周围的环境也会告诉他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实际上,因为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存在着很多人,并且他们同样也对于周围的世界有着自己认为正确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会对我们的成长过程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虽然我们在青春期的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最终我们很多人还是跟周围的人一样,这个并非是不合理的,他们只是选择了一种最安全的活法,我们很多人之所以选择了大部分人的选择,其实就是对于他来说最好的选择,但即便是坚持着他们最安全的选择,但并非没有辉煌的可能。

那些仍然热血的坚持自己的追求的人——这其实跟天赋没有关系,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有着超越普通人的认知的勇气,即坚强的信念,这种信念在实际中表现为对于一些事情的执着,这种执着的力量可以令他们无视周围环境里的人对于一些事情的消极的看法,他们固执的坚持并践行自己的观点,从而因为对于那些事物的想法的坚持中获得不同于其他人的快乐和未来。

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沉迷于某种具体的事物,比如自己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现状不满意,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对于这样的情形没有办法,那些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的事情就那么任它们影响着,那些令他们着迷的事情和令他们无奈的事情占据着他们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他们自己却无法摆脱这些事情的影响,他们只是被那些事物带给他们的快乐或者压力黏附着,他们离不开那种快乐,而对于压力又没有办法去摆脱,只能一方面矛盾着一方面就依照原来那样过着。改变意味着全方位的变化,抛弃原来的快乐,让自己处于一个绝境,他们也许有过尝试但失败的居多,最后就放弃尝试了,大部分人都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现状里面,用那种自己感觉到的快乐的事情来抵消自己的压力,用感觉快乐的事情来抵消自己的不快乐。

我们总是在追求快乐的事情,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很容易被那些文学、音乐、电视剧等娱乐吸引住,比如有些人则非常明智,他轻易就从那些娱乐里面走出来,但在走出来的同时,他一定对于那影响自己的事情有所理解,即自己对于那件事情的印象,这些印象有的是来源于自己的体验,有些则是别人传达给他的,并且这个印象还是不太好的,如此他才能走出那些事物的诱惑。但一般而言,自己亲自获取的对于事物的印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比如有的人不喜欢小说和偶像剧,认为那个太假,从而他的注意力和智力更受自己的控制,也就更可能放到他该放的地方,这样的人不太可能成为人文艺术方面出色的人,但这样的人更可能在具体的自然科学或者实践领域有所作为。

上面说到的大多是普通人,那些有着超越常人的创造力的人又是什么情形呢,在他们眼中看来。社会中实际生活以及这个世界另有天地,它更加多样。而对于那些从小感知天赋极强的孩子,在他们童年时期,跟他们的同伴相比,没有表现出不同,或者说这种不同只是停留在自身的精神意识层面,而精神意识层面的东西是不可交流的,因为平时不会用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与旁人相比,性格也或许会有不同,但是性格举动特异的人多了,他们的性格特异并不能凸显出来。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情的伦理感受,在意识深处对于美的感觉或许要比旁人细腻得多,可是这种细腻是不可交流的。或许可以诉诸于文字,可是不得不说的是诉诸于文字通常表明那种对于事物的伦理以及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美或恶的感受极其受到他们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那种感受折磨着,他们不得不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对于一些事物的感知已经令他们非常在意,并且有了自己动人的观点的时候,并且这个观点带有某种很强的倾向性的时候,只是这样的情形实际上已经表明他们的认知已经进入一个深深的打动了自己的境地,也就是说他们沉浸于自己对于世界的感知中已经很难再有大的进步。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现实中并不少见,那些少年明星作家们很早就出名了,可是对于世界的感知很多都已经看到了极限,所能取得的人文成就也就到了极限。实际上,这个规律不仅对于个人起作用,就是在文明史中也是这样,古印度、中国、古希腊、古巴比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在现代最发达国家中没有占到一席之地,海德格尔在学习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之后超越了胡塞尔,成就往往会造成沉溺,结果可能就是止步不前。能自我超越的恶人非常少。对于很多感知能力极强的人来说,他们的感知天赋一直到高中大学时期可能还没有被发掘出来,他们大多也能领悟到外界那些低级的动人的低级的逻辑思维,比如那些青春杂志小说,但让他自己去表达那样的事物自己也感觉吃力,之所以吃力,是因为跟他的的认知不相符,就如同让严肃作家去写网络小说。这两者对于出色的要求不一样,学术主要是思想的战场,体现的是人文价值,对于人的思维力度以及思想深度都有要求,而网络小说的要求则是其他一些方面的综合结果,两者的逻辑和针对的人群是不一样的。但能成为人文并且有可能有很高价值的只是学术一类的。

那些逻辑有着很深人文天赋的人大多是在除了校门之后,直到经历了磨砺,那个真实的自己才会出现,对于周遭事物的感知天赋才会表现得特别明显。大多也是因为内心对于现实的不安,想要为自己的生命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事物,并且那样的梦想更加坚定并且能经得起现实的考验。

不可否认,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要经历生活中的问题,他是根植于我们作为人这种生物,对于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以及不同程度的精神安慰都有需求而决定,人们不得不为它们竞争。有些需求是关乎物质的,能在自己的努力或别人的帮助下轻易彻底解决或者暂时解决,而有些人的欲望是精神方面的,那些针对普通人的精神作品如那些小说、音乐、影视剧等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对于精神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以及领悟,他们一边学习一边表达,学习的欲望和表达的欲望同样强烈,直到到达自己的天赋的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接触到一些比较深刻的人文典籍,成为艺术家、作家等。有些人天性极其热情又不甘平庸,于是想要创造一番事业,创造一个商业公司或者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人物…但是所有这些欲望的问题都只能自己去面对,实现的过程或艰难或容易。不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背景,权贵、普通人或者现实条件比较糟糕的人,这个过程他都无法躲过去,特别是在形成我们关于整个世界观的过程中,并且正是青春期这个世界观急剧变化的过程中,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思想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