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
3916600000001

第1章 好习惯要从小培养(1)

好习惯要从小培养1充分认识到习惯的力量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表现出某些习以为常的言行,而这些言行往往不是经过大脑表现出来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习惯”。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

任何习惯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通常把习惯形成的过程分成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处于不自觉阶段,在外力的督促教育下,不断强化形成的条件反射就成了最低层次的习惯;第二个层次开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也是在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形成,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就需要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这时达到了类似本能的程度,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成为行为习惯。

比如说,孩子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认真地听讲,学习中耳、眼、手、口并用;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等,那么家长和老师就不需要每天监督孩子学习,他们自己也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了。

巴顿出生于一个富足之家,是全家宠爱的独子。上小学时,他被送进一所走读学校,但因为那里环境与家里完全不同,老师也不像家中长辈那样百般呵护他。小巴顿很不适应,学习很糟糕,与同学关系也很紧张。父亲感觉这对小巴顿的成长不利,于是在他刚刚10岁时,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制学校。

这所封闭式学校实施军事化管理,学生们都过着军营式的生活。早晨,只要钟声一响,学生们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起床、穿衣服、叠被子、刷牙洗脸、出操跑步,日日如此。如果跟不上节奏,就会受到惩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用凉水洗漱。伙食也就勉强算得上是“粗茶淡饭”……小巴顿简直是从天堂掉进了地狱。

由于条件确实艰苦,小巴顿对这所寄宿学校更不适应,每逢星期一早晨送他去上学时,他就大哭大闹,不愿意去上学,希望父亲能给他重新换一所学校。折腾了几个星期,小巴顿瘦了很多。母亲和姑姑对他父亲的做法很不理解。但父亲仍然坚持,始终认为磨难和锻炼对巴顿不是坏事,反而是一道十分有益的“营养剂”。

这段生活为巴顿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巴顿成名之后十分感谢父亲当年给自己吃的这些苦头。

作为家长在空间上,要善于把孩子放在一个没有诱惑源的空间里,使孩子处于能够把握自己的环境中,什么歌厅、舞厅、游戏厅、台球室这些地方尽量少去,这些地方,孩子一旦进去,便很容易失去自控,不由自主地放弃好习惯。

古代的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曾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5%源自习惯和惯性。可以想象,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一天之内会发生几十种习惯。然而,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写字的姿势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

目是什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再说得深一点,连我们的性格都是习惯使然,它甚至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

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有一个猎人,他在一次打猎中捡回一只老鹰蛋,放在了母鸡正在孵的鸡蛋中,没过多久小鹰和小鸡一起出世了。在母鸡的照顾下,小鹰很开心地和小鸡们生活在一起。

小鹰当然不知道它是一只鹰,它和小鸡们一样学习鸡的各种生存本领。母鸡也不知道它是一只鹰,母鸡按照教育小鸡的方式教育小鹰。这只小鹰一直按照鸡的习惯生活。

在它生活的地方,不时有老鹰从天空飞过。每当老鹰飞过时,小鹰就说:“在天空飞翔多好啊,有一天我也要那样飞起来。”

听它这么说,母鸡每次都要提醒它:“别做梦了,你只是一只小鸡!”其他小鸡也一起附和:“你只是一只鸡,你根本不可能飞那么高!”被提醒多次之后,小鹰终于相信自己不可能飞那么高。小鹰再看到老鹰飞过时,它便主动提醒自己:“我是一只小鸡,我不可能飞那么高。”

就这样,这只鹰到死的那一天,也没有飞翔过。虽然,它拥有翱翔蓝天的翅膀和体格。

再看看生活中的我们,看看芸芸众生,古往今来,好习惯造就了多少人的丰功伟绩,而坏习惯又毁掉多少美好的人生!习惯一旦形成,它就极具稳定性。心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待人接物;生理上的习惯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决定我们的生活起居。

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如此写道: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詹姆斯不仅注意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架构,同时,他也指出了改变习惯的艰巨和不易。

那么,习惯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呢?就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这便是我们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显意识的活动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在我们清醒和防备时能够战胜潜意识。显意识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时哨兵开始打盹儿了,潜意识就当政了。因为,潜意识从不入睡,它永远静静地存在,静静地等待显意识开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