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商与高情商的孩子
情商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不是智力所替代的。父母要成为孩子适当的情感教练。
--〔美〕赫尔尼·卡林
高情商的孩子是靠后天培养的。也就是说,无论你的孩子天赋如何,你都需要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创造成功人生。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你哪怕在方法或态度上稍微做一点点对你来说是举手之劳的改变,都可能决定孩子终生的成功与幸福,正如一位专家所说:
“于细微处见分别。”
1、情商培养: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
人可以被情感精神所左右,也能够通过努力,控制自身的情感与精神,使其稳定、健康、开阔、宽容,使其积极向上富有激情,成为一个高情商者。
情商(EQ,Emotion Quotient),即情感智商,也就是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调节能力等,属于人的精神范畴。它比人的智力更能决定人的成功和命运。人是有情感的,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智力状态总会受到情感的笼罩。
情感智商高者,能够清醒地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情感精神,敏锐感受并有效反馈他人情绪的变化,使自己在生活各个层面都占尽优势。
情商决定了人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善地发挥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人类的自然天赋能力。因此,情商是决定少年能否成才的最关键因素。
正如智商被用来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智力一样,情商(EQ)亦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情感智商的高低。如果说智商分数更多的是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学业成就,那么情商分数则被认为是用于预测一个人能否取得职业成功或生活成功的更有效的东西,它更好地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情商与智商的概念不同。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种潜在的智慧能量的话,那么“情商”将是唤醒这些潜在能量的笛声。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就人脑的记忆储存量来讲,有些学者认为正常人脑的储存量可达1.000000000000000比特;有的专家则认为,人脑的信息储存量大约相当于5亿册图书的信息,这个数字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量的50倍。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认为,一般人只运用了其总体智慧的10%.而奥托(H·Otto)则干脆认为,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智慧只占他全部智慧潜能的4%;甚至那些成就卓着的科学家们,他们运用的智慧,也不超过他们全部智能潜能的30%.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迫使自己运用自己智慧潜能的一半,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学会40-50种语言,将一部大英百科全书背得滚瓜烂熟,并顺利学完数十所大学的博士课程。这些对人类智慧潜能的估量使一般人难以置信。为此,美国心理学家卢果(J·O·Lugo)感叹道:“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活着然后死亡,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自身的人类未开发的巨大潜能。如此之多的现代人,其生活中心竟然只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以及电视和卡通片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众生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或可以成为什么人;如此之多的吾辈尚未经历足够的心理和社会的诞生,却已经衰老死亡。”
妨碍人们充分发挥出自己大脑的智慧潜能的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恰恰是情绪因素。
2、用发展的观点,预知孩子情商的发育过程
大多数人对孩子情商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每个人的情商技能都有自己特定的发育时间表,学会利用这个时间表是我们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的关键。
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认知能力和情感都发生变化,因而大脑的发育是可以看得见的。孩子的神经发育有一定的时间性,有预先规定了的时间段。一般来说,我们对孩子身体发育都非常重视,热切地记录下6个月大时孩子是如何学会坐起的,1岁到1岁半时是如何走路的,两岁到两岁半时又是如何自己会用便盆大小便的。如果孩子在预定的时间内没有达到某一步,那么我们会非常担心,着急去找大夫。
同样,孩子认知能力的发育也有阶段性。一岁半的孩子蹒跚学步时,一般都能说几个简单的词汇,两岁时则能说简单的句子。5至6岁学前班的孩子能认字、数数。7岁时能够阅读简单的句子并做简单加减。8至9岁,能背诵枯燥无味的乘法,但学习几何、代数则要等到中学,因为只有到12至13岁时,抽象思维的能力才能发育出来。
一方面我们不能预知孩子情感发育过程中的变化,另一方面却热切地盼望孩子身体和认知能力的发育,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许多本可以预防的问题的发生。
意识到努力能弥补能力的不足,对8至12岁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培养面临困难能坚持不懈的孩子比较重要的一点。我们如果能首先预见到孩子发育过程的这一变化,并且在孩子上学以后,充分肯定他所作出的努力,而不仅仅是表扬他取得的成绩,那么孩子们更可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其他与日后工作密切相关的才干。
3、认识情商:树立“多元才能”人才观
多元才能观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启示。近年来,不少人对情绪智能很感兴趣,传播媒体对这一课题也很热心报导。流传广了,产生误解亦在所难免。
在此,我们就情绪智能的误解作出澄清,借此让读者了解“多元才能观”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误解一:智商只能预测个人成就10%~20%的变量,情绪智能则可预测其余80%~90%的变量
虽然智商预测个人成就的能力不高,但情绪智能只能解释智商无法解释的变量的一部分。
至于情绪智能可以预测成就变量的百分之几,仍是未知之数。心理学家也没有必要去确定其百分比。
误解二:情绪智能比智商重要
从多元才能的观点来看,智能和情绪智能谁也不比谁重要。因为智能测验和一般的学校测验考试在形式上较接近,所以较能准确地预测学业成绩,但对一个人是否善于驾驭情绪,预测能力便不足了。同样地,情绪智能在情绪范畴上可以发挥的功用较大也较直接,但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则比较间接。
误解三:凡是不能用智商量度的能力便是情绪智能
近来传媒和很多人都将智商以外的能力笼统地纳入情绪智能的范畴内。其实除了智能和情绪智能外,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能力。情绪智能是管辖和调控情绪的能力,把其他如意志力、沟通能力等才能与情绪智能混为一谈,犯了概念不清的毛病。
误解四:情绪智能可以预测成就,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情绪智能,便可估计未来的成就
首先,“情绪智能”测验并不存在。要知道自己的情绪智能有多高,现在还言之过早。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将情绪智能看作为一种评估或用来预测成就的概念。《情绪智能》一书的作者希望读者留意到情绪的调控和疏导,对个人成长有重大意义,并反省自己是否过分重视智能而忽略了情绪的发展。一边读这本书,一边评估自己的情绪智能有多高,是把书读歪了。
同样的,智能测验在法国开始时,目标是想辨认学习进步较缓慢的孩童,以便及早向他们提供特殊教育。后来智能测验传到美国,测量成风,测验人一度沉迷于评估受测者的智能。结果智能测验一度沦为替歧视偏见推波助澜的工具。这种偏于评估的取向,是把理弄歪了。
误解五: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差不要紧,只要情绪智能高,仍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这种观点是自欺欺人。要成大器,各种才能必须同时配合,缺一不可。按照多元才能的观点,成长的目标应是全面发展,多种才能并驾齐驱,每一种才能都有增长的余地。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一种才能上比较落后,便应在那方面多下功夫。看到自己分析能力不足,只靠情绪智能来补救,虽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但却阻碍了个人成长。
误解六:情绪智能是一种从自小便不可改变的定量
要提高情绪智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下定决心去改变固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会有显着进步。认为情绪智能是不可改变的定量,则未免夸大其词了。目前心理学家已辨认出一些可以预测情绪智能的信念,也有研究成功成果显示,可以成功地改变少数族群的推理方法,从而使他们更懂得面对挫折。
误解七:情绪智能是可以培养的,所以应将子女送到情绪智能学校,接受情绪智能教育
家庭教育在培养情绪智能上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父母在这方面责无旁贷。有些父母以为把子女送到“情绪智能学校”,便是尽了培养子女情绪智能的责任,其实他们只是将责任推卸到别处去。这种做法对培养子女的情绪智能不见其利,反见其害。
误解八:情绪智能是古已有之的老生常谈,不值得小题大做
调节情绪的方法和哲学,教育家曾经讨论过,哲学家、宗教家也讨论过。在民间智慧中,对情绪智能也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难道不正是疏导情绪的大智慧吗?
心理学从行为科学角度分析情绪发展的方向,当然只能成一家之言,无足居尊。但心理学家对这方面作出研究的努力,却有助于辨别哪些传统智慧和时下流行的教育思想,值得推广。
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譬如受行为主义影响的教育哲学,认为应将复杂的学问分割为简单的课程,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每一课程,获得奖励,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但在这种教育哲学盛行之世,青少年的情绪问题却日益严重,抑郁自杀的个案日增。为什么在强调奖励与建立自信心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更容易受情绪困扰呢?
一些研究情绪智能的心理学家鼓励教师们作以下的反省:把复杂的学问分割为简单的程序,学生会否觉得学习是沉闷的和缺乏挑战·当每位学生都得到师长的奖励时,学生是否仍会觉得奖励有意义·在奖励和赞许中成长的学生,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当他们受挫时,是否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呢?老师是否应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多给一些稍稍超出学生目前能力水平的功课,并教导他们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方法·
因此,我们相信,有关多元才能的心理学研究是可以为教育和个人成长提供反思的素材的。
我们也希望通过理清一些混淆的概念,使读者对自己各方面的才能,特别是对自己情商方面的才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才能是多元的,除了智能和情绪智能外,其他才能如创造力、沟通能力、务实能力、意志力等对成就也十分重要。
--[美]威廉·斯培第
4、看电视:培养高情商孩子的现代化障碍
电视和香烟一样有害。尽管电视不像香烟对身体的危害那么直接,但是,如果父母真想培养孩子的高情商,那么就必须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有人认为,看电视导致儿童肥胖症的人数增加(据统计现在有14%的儿童患有此症),而肥胖又会引发许多严重疾病,缩短人的寿命。
看电视不会使人肉体上瘾,却会使人精神上瘾。记录美国人习惯的《人之百科全书》作过调查,结果非常令人吃惊。1000多人被问及如何才能让他们戒掉看电视的瘾时,46%的人说没有100万美元他不会戒掉,另有25%的人声称即使有这么多钱,他也不戒。
尽管电视本身并不坏,但是被动地在电视上花许多的时间,不利于提高情商技能。平均每个美国孩子每周要花24小时看电视。这可是整整一天的时间啊!事实上,孩子们除了睡觉外,花在电视上的时间是最多的了。到五岁,每个孩子平均看电视的时间相当于大学四年上课的时间!
专家们一直在呼吁,看电视太多对孩子不利。但许多父母由于自身对电视的过度迷恋,使他们不能控制孩子们看电视的时间,就像让酒鬼来禁酒一样。许多父母发现电视并不是一个便宜的保姆。但如果你真想培养孩子的高情商,那么你必须严格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专家建议,全家每天花一点时间,或许两小时看电视(包括看录像和游戏等)。这个规定适用于全家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孩子。你拿着电视时间表,坐下来和孩子们一起看,选择他们喜欢的节目(当然也是你喜欢的)。看电视太多只是消磨时间,并没有那么多让孩子兴奋入迷的节目。
尽管刚开始你要费点劲才能控制住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但是,一旦他戒掉这个毛病,你会发现,孩子的创造力马上提高。第二步便是如何安排省下来的时间了。把棋类从壁橱里请出来吧,去图书馆借些书来,培养点画画等艺术方面的习惯,参加体育项目等等。一般专家不认为玩电脑和看电视一样有害,因为前者是主动积极而非被动的,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尽管如此,电脑只是现实世界的翻版,并不能代替亲人的拥抱、大自然的气息,因此花在电脑上的时间也应该限制。
懒惰、缺乏自信和得过且过使我们心中的巨人长久地蛰伏沉睡着,“情商”概念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审视自己的潜质,能够找到唤醒心中巨人的“法宝”.
--[美]H、奥托
二、塑造孩子自我激励的品质
孩子不仅需要别人给予激励,更需要自我激励。这种发源于孩子自己内心的激励所产生的原动力是无法估量的。
--伍玉石
禾苗生长需要阳光,孩子成长需要激励。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激励。随着孩子一年年的长大,孩子不仅需要外界的激励,更需要自我的激励。
自我激励,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最高层次的激励,这种激励是源自于被激励个体的自我心理,具有自我性和自发性,所以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个具有自我激励素质的人,能够意志坚定,不断进取,在人生的征途中有用之不竭的动力。孩子一旦拥有了良好的自我激励品格,就将拥有成功的人生。
1、自我激励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财富
自我激励是人生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是奋斗的无穷动力。一旦孩子拥有了良好的自我激励机制,就等于在他们的生命中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千千万万的人已经读过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可是他们都不用那本书里所载的成功原则。当然,至少还有一个人用过,他就是弗兰克·伯特久。
在这之前,由于他遭到了困难,他的事业失败了。于是他努力在寻求一个实际合用的公式,以帮助他自己重整旗鼓。由于他知道他所要寻求的是什么,他便发觉了富兰克林的秘密。
富兰克林说,他的一切成功和幸福,都是受益于一个观念,一个有关个人成就的公式。伯特久掌握了这个公式,并且应用了它。结果怎样呢?他把他自己从失败提升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