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点亮孩子成长的心灯
3917300000025

第25章 让孩子远离“心魔”的困扰(4)

专家提醒:学校恐怖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学习;一些得不到理解、内心痛苦不堪的孩子甚至会采取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手段来逃避现实。对已经患上学校恐怖症的或有类似迹象的儿童,首先要劝告他们处事不要过分谨慎,让他们了解学生的任务是学知识,有些不足之处是正常现象,同时应请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许多老师(包括家长)在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往往使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稚嫩的心灵常常因此而受到伤害。比如17岁的秦某是斜视患者,一次他在操场踢球时,将球踢到了一位女老师的腰上,女老师气愤之下,脱口说了一句”眼斜心不正“,使本就因为眼疾而自卑的秦某更有了一种劣等感,他恨自己、恨父母、恨给他叫绰号的同学,更恨那个女老师。他由恨到怕,最后发展到怕进学校大门,直到心理医生解开了他心里的疙瘩,他才恢复正常。

心理学家认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起初是完美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开始用自己的视角去审视问题,对外界人与事物的评价及完美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旦老师的言行与他心目中的形象产生了反差,就会使他难以接受,他对老师的认同感也就会逐步消失。所以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与学生特定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是分不开的。这种不认同感发展到极致,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

我们的一些老师更多地接受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更注重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却忽视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意识的张扬,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考高分,但有不少人却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偏离,这样的人本身就是受害者,又是”社会隐患“,又如何能指望他们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事业呢?果真如此,我们的教育可就”功不抵过“了。事实上,单纯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代替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传统教育体系中破坏性和毁灭性最大的一个方面。我们应该让全体学生都能有符合实际情况的最大发展,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培养社会合格的成员,国家合格的公民。

--[中]叶圣陶

6、体罚要不得:谁制造了师生之间的那道墙

体罚孩子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只要他们真心地爱孩子,就决不会采取体罚的手段来实施教育。因为,心灵的感化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今有一大批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深入细致的改造灵魂的工作,反而拳脚并用,大打出手,如此,摧残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更是他们的心灵。

据报载,广东龙川县麻布岗镇发生一起教师集体殴打一名未满16周岁学生的恶性案件。

1998年4月28日晚,王森和同学们到镇电影院观看由镇二中组织的法制教育影片。在换片期间,大约晚上9时,王步出电影院门口,看到原麻布岗镇中学同学陈仲亮,两人就在电影院外聊了起来,不久,陈被麻中的老师叫到一边谈话,王就走过去拍拍陈的肩膀,叫陈跟他走。

麻中教师杨某问王:”干什么的·“王反问:”你是不是想打我·“杨某一下子就把王放倒在地,接着麻中教师就围上来用手电筒敲打王头部,用脚踢王森,并把王带回学校。在麻中,杨某又再次放倒王,并乱踢一顿。王爬起来跑到学校办公室想打电话回家,但电话已锁上,教师追王到大会议室,校警叫王坐在椅子上,关灯后用电棒击王的头、手、腹等部位。后来家属闻讯赶到麻中,才放了王,王在其堂兄扶送去医院途中还呕吐了一次。

镇卫生院诊断:王森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大小可见伤痕有20多处。

校方当事人之一的政教处王主任说,事发前一晚,学校失窃3部抽水泵,怀疑是陈仲亮所为,4月28日晚上,有教师发现陈仲亮在镇电影院门口,经请示黄副校长后,4名纪律检查小组成员和四名教师及校保安员即去电影院找陈询问。在询问过程中,王森(因在校时表现不好,于近期被学校劝退)上前阻拦,欲拉陈离去。口角中,王突然用雨伞将一名老师右手挫伤,5名老师和校保安员只得抓住他,夺下雨伞。在场的黄副主任要拉王森到派出所,在王表示同意后,老师们松了手,不料王竟立即在地上摸起一块石头要打人,老师们一拥而上,然后将其带回学校会议室。王主任承认,除3名领导外,其他6人都动手打了王森。

龙川县教育局4月30日作出决定,责成参与殴打学生的教师作出书面检讨,向伤者赔礼道歉并听候处理;伤者的医疗费、营养费及家属护理费用全部由麻布岗中学负责。

据悉,龙川县公安局已对此事立案侦查。

以上事例当然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极个别现象,但透过这样的事例,我们应该能够受到震撼,引起思考:我们的传统教育理论、方法需要”更新换代“,我们的教师自身素质仍有待提高!教育是一项高尚的事业,更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科学。教育不能只有表扬没有批评,但惩罚不等于体罚,批评要讲究艺术。我们有的教师是好心干了坏事,关键是不真正了解教育对象。

猫鼠对立的师生关系中,老师最容易也最常见的”逞权“方式就是花样翻新地惩罚学生。可怜我们那些单纯稚气的孩子,有的一入学就开始被”比皇帝还威风“的教师”修理“得话不敢说,事不敢做,连气都快不敢大声出了。老师成了大狸猫,学生一个个担惊害怕,像东躲西藏的小老鼠,在这种猫鼠对立的氛围中,还有什么教育可言呀!

曾有人问:师生之间为何有道”墙“·

学生和老师之间仿佛隔着一堵高墙,谁也看不透谁的心思。学生有学生的委屈,为什么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为什么老师批评起来一点儿也不留情面·老师也有老师的辛酸,自己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地倾心于教育,怎么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不理解,甚至是埋怨呢?

相当多的”好学生“毕业以后跟老师的关系并不亲密,甚至有的人会看不起老师;相反倒是那些没少挨老师批评的”坏学生“时常会去看望老师,与老师之间有一种割不断的情谊。对此,也有老师解释说:”对一些后进生你常批评,和他进行的其实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也许当时他会有抵触情绪,但等日后他懂事了自然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感激之情。相反对于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师生间的交流仅限于学习上,而且当老师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放慢了讲课速度时,好学生感觉’吃不饱“反而会觉得是老师没有水平,所以看不起老师。”这种说法你同意吗?师生之间的矛盾还有没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呢?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童年到成人的“过渡期”,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这一方面看,这是一段“黄金时期”.但这又是一段问题成堆的“危险期”,生理发展的急剧变化引发了青少年心理的迅速而不平衡的发展。

从生理发展来看,首先,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他们无论是身高、体重、各部分器官还是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均出现了突发式发展。仿佛一夜醒来,我们这些教师吃惊地发现,前些年还是小丫头、小小子的学生们已在不知不觉间长成了大姑娘、大小伙子。学校里每到出操时间,老师们望着比自己高出很多,粗壮很多的学生们,总不免感慨这几年的物质生活水平确有提高。孩子们迅速长高增重是事实,但这种“飞速发育”极不平衡更是事实:青少年骨骼的发展,四肢超过躯干,总显得“长手长脚”;循环系统的发展,心脏落后于血管,这种血液常“供不应求”;生殖系统的发展又快于其他系统,明显“后来居上”;神经系统的发展,兴奋大于抑制,所以他们容易激奋,但也容易消沉。

伴随孩子们生理急速发展,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是“动荡不安的”.这个时期,他们开始第一次“睁开眼睛”,像一个大人般地观察世界,第一次开始了思考人生与未来。他们开始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和程度不同的自我理想,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敢字当头,什么都想干,认为什么都能干。但同时这一时期青少年和自我认识又明显落后于独立性意向,客观认识差又急于行动,想一出是一出,心理和行为总是十分矛盾。另外,性教育落后于性生理的急剧发展给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困惑,这也加重了他们的心理疾患。

在这个特殊而关键的时期,青少年十分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在心理发展方面而不是靠体罚所能达到目的的。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意义重大的教育课题。孩子和成人相比,理性自制力差,感性随意性强。尤其是后进学生,所以非智力因素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更主要的作用。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被动学习的弱点就会随时暴露出来。而重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对学习知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就会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导致高远志向的树立,而高远志向又会产生巨大动力,推动人去克服困难,不畏艰难,在学习的阶梯上努力攀登。这种心理素质,不仅对今天学习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以后学生选择职业,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也是必不可缺的,这是一种有长效、受益终生的教育。

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写错了字,老师罚他写50遍,他写完交给老师,老师说写得不认真,罚抄500遍,还说再不认真写就要罚抄5000遍,可怜才7岁的孩子在完成了当天的一大堆作业后再一笔一划完成这罚抄任务,一直写到晚上11点才写了250遍。奶奶心痛小孙孙,代写了后250遍。第二天交给老师,老师看后,表扬这个学生通过惩罚,学习态度大有进步,尤其后一半越写越好。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场面:中午放学一个几何定理不会默的学生在办公室遭训斥后罚抄100遍。1点多了,还没抄完,家长拿着两个面包在楼道里等着,孩子昨晚就不舒服,今天早饭也没吃。

耳闻目睹的现象令人气愤,发人深省!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哪里是在“解惑”,简直是在解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长期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每一项学习任务的完成,除了客观条件提供保证以外,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内部心理状态的配合,最终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鉴于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处于正常水平这一事实,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受到肯定和重视。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他的潜能,而奖励(尤其是精神鼓励)则是教师运用激励机制使非智力因素运行的重要手段。罚抄百遍与激励原则背道而驰,学生被动敷衍,学习非但无主动进取而言,而且受罚愈甚,逆反心理愈深,学习兴趣愈淡,学习的情动力、内驱力、意志力逐渐丧失。“哀莫大于心死”,一旦学生因屡次受重罚,从心底里厌恶了这位教师,厌恶了这门学科,学习兴趣丧尽,发誓不学这门课时,他的心就被罚抄百遍的“屠刀”杀死了。

这真是教育者的最大失败,真是教育者的最大悲哀!

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话的思想,不容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那样“离经叛道”的现象出现,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人才。

--[美]约翰·尼克逊

7、过份否定出庸才:“一否到底”使孩子丧失进取的自信

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鼓励和肯定是促使其释放潜能的最好方法。很多家长囿于传统观念,对孩子一味地批评否定,这只能使孩子丧失自信,自暴自弃。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个人之间存在着禀赋的差异。例如意大利大诗人但丁,9岁时就会赋诗;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6岁就担任了音乐会的主角;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3岁时就创作了三部奏鸣曲。当然这几个例子比较特殊,但不管怎么说,人和人天生禀赋确有区别,而每个人身上总有属于他自己的闪光点。

人,不是单细胞的原生物,而是拥有丰富的内外世界的万物之灵。可以衡量人的长短的尺子多得很(人的个性特征可以归纳为300多条),不能把无限丰富的人简单划一,不能只用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尺寸不够,就认为一切皆差,结果把好的量差,差的量死。尺子多一点,从多方面去量,发现长处,增强自信,发展长处,带动全面,甚至可能形成专长。绝大多数人不论是在生理上、精神上,还是在道德上,都是很有限地用了他们的潜力,与我们应该成为的样子相比,我们只是半睡半醒。

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是对的,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只有重视发挥学生的特长,才有助于他们成才。

不是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吗?说的是古时候有一所专门训练动物的学校,其的目的是要培养能爬、善跑、会飞和长于游泳的“全能”动物。凡不愿意接受这种训练,而喜欢发展自己天赋的动物,就要受到制裁。于是小鸭子停止游泳,天天去学跑;老鹰不再飞了,改学爬树……过了很久,小鸭子没有学会跑,却把游泳的本领丢掉了。

因此,被迫退学。老鹰爬树也没及格,其他动物下场也不好。只有一只变态的鳗,勉强学会了爬、跑,也稍微能飞一下,于是它被推举到毕业典礼上答辩……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如果美好的实质得到蓬勃发展,那么恶习就会排除,在儿童自己不觉察的情况下自然地消失,因而不会产生任何病态现象。

我们先看一看上海市教科所张声远老师有关“成功教育”的认识。

张老师认为,一个人自我观念是个性的核心,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学习者和一个乐于学习的人,否则,他就不会去学习,起码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自我观念是一个前提、根据和基础,由此引发出个人的全部行为和人格。积极的自我观念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是个人行为和挖掘自身潜能的工具,它在每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开发个性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