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点亮孩子成长的心灯
3917300000024

第24章 让孩子远离“心魔”的困扰(3)

再说了解不足只知怨:现在的家长,大都是在特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特定环境教育模式的影响,今天教育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目标不调整,家庭教育要求不更新,使得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爱走向误区。这样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不了解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了解一些成功教育的信息,只知怨学校,不是重点校,学习条件差;怨孩子,不是好材料,学习成绩差;怨自己,不是大学生,辅导能力差。怨到极点无法解决时,教育信心丧失殆尽,破罐破摔,听天由命,采取放弃的态度。结果孩子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家长怨声载道,无力转变,悲剧一再发生。

北京的中关村是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最密集的地方。一对教授夫妇苦心育子,一直想把儿子培养成大学生。可是,由于训斥过多,管教过于苛刻,引起儿子强烈的逆反情绪,夫妻竟被儿子用刀活活砍死!儿子在法庭上侃侃而谈:”我的父母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知我到底需要什么!“

这鲜明的对比又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爱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昼夜操劳,奉献爱心,但往往只重视外在的关心,却忽视了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忽视了亲密、融洽、和谐、平等的情感交流,尤其是忽视了怎样教育子女爱父母,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爱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孝敬的颠倒,使得一些孩子只知道享受别人的爱却不知道爱别人,自私、冷漠、依赖、懒惰、软弱吞噬着他们爱的心灵。

因而,我们要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3、棍棒底下出”逆“子:体罚让天才过早凋谢

中国人历来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这种粗暴的家教方式只能摧残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

《少年儿童研究》刊载了一篇文章题为《妈妈,你能把我打聪明吗?》,说: ”妈妈,我的好妈妈,我有很多心里话想对您说。可是,每当我走到您面前,望着您那严厉的脸庞又迟疑了,但今天,我却含着眼泪不得不说……

妈妈,人们常说:’世界上母亲最慈爱,母爱最伟大。‘可自从我上了学,甜蜜的母爱仿佛消失了。考试稍有疏忽,您给我的便是无情责打。每次挨打后,我总要躺在床上,噙着泪水,静静地回忆幼时您拉着我的手教我数数,您高高兴兴地陪我去游乐场……这一切就在眼前,却又那么遥远。妈妈,我的好妈妈,莫非随着时间的流逝,母爱也随之而去·

妈妈,您知道吗,我曾经爱过数学,常常为攻下一道难题而高兴好几天,可您却整天让我去做那些无穷无尽的习题。我腻了,觉得数学那么枯燥乏味。我又爱上了作文,整天看啊、写啊,可您却不支持我。为了免受皮肉之苦,我只得背着您偷偷地写,上面盖着数学书,下面放着作文本。妈妈,您知道吗?这,都是您逼出来的呀!

记得吗?妈妈,有一次,我数学考了86分,您一把抓过试卷,没看也没问就把它撕成碎片,冲我砸来。随后,又抓住塑料绳劈头盖脸地抽打我。我浑身颤抖,惊恐地缩成一团。我口鼻里直冒血,您还不解气,抓过我刚写好的作文,一边撕一边骂:’一天到晚就知道看小说,还写什么鬼道道,瞧你那样儿,一辈子也成不了才。‘我呆呆地站着任凭眼泪泉水般地涌出。妈妈,您不是撕一篇作文,而是在撕女儿一颗幼小的心呀!妈妈,您太不了解我了,我爱看作文,也爱写作文啊!

妈妈,每次考试时我总提心吊胆,怕考不好。每次成绩不好,我总在心里骂自己,恨自己,甚至动手狠狠地敲打自己的脑袋。您知道吗?妈妈,女儿的心已经够难受了,可您还在’雪上加霜‘!我的心碎了,全碎了。妈妈,如果您真能把我打聪明了,我愿整日整夜地挨您的打骂。

妈妈,听了女儿的这些话,您也许很伤心。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起早贪黑地为儿女们操劳,到头来却落得儿女们如此的抱怨。可是,妈妈,您想过没有,女儿一天天长大,已经懂事,她是多么需要您的关心和理解啊!

妈妈,我的好妈妈,我含着眼泪求您,别再这样对待您的孩子了,用真诚火热的母爱去理解她、温暖她吧!“

女儿心的呼唤,女儿情的袒露,告诉我们”打“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打“不能使孩子变得聪明。

难道这位母亲的做法不让我们感到震惊,不让我们感到愤怒吗?

我们不赞成打孩子,打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家长打孩子,实际上是向孩子表示:当别人的需要与你的需要发生冲突时,武力(或权力)是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以武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是受挫或破坏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这种管教并不能增加孩子的自律。当有人管着的时候,这种孩子常常不敢表达自己,但没人管的时候又什么都敢做。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培养出一个两面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已看不到他们身体上挨父母打的伤痕。但在他们的内心,仍然保留着幼年时挨打的痕迹,其后果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莫名的内疚,这种内疚会有不同的表现:性格有攻击性,跟人相处困难,或工作不负责任。幼年的压抑不自信,对成年后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打“限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孩子特长的发挥。

在很多家庭内,通常都存在”说理“和”教训“两种方式,但孩子并不区分您的苦心--所以,有时您发现,”打“完之后孩子仍然会犯相同的错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就是孩子,打只能使他暂受皮肉受苦,而不能让他从根本上明白任何事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爱抚,是教育的实质和精华。“教人首先要教心,在人类精神财富的合声中最细腻、最柔和的旋律实属于心声。

尊重孩子就是要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这份尊重不决定于孩子的行动而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孩子更要尊重和相信他的价值和潜能。尊重并不是不能提出严格要求和批评责备,而是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4、难以承受之重:家长的过高期望会将孩子推上绝路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期望太高,就会变为一种病态心理,这种病态心理,不仅会使父母本身受到伤害,而且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

1993年4月29日,峨嵋山市的一个杀死父母、杀伤胞弟的19岁杀人犯彭足伟被依法处决了。

父母非常疼爱他,然而他竟亲手杀死了父母。人们不仅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用残暴的的手段杀死父母,杀伤同胞兄弟呢?法医鉴定他精神正常。

彭足伟的父母把对未来的希冀都注入到孩子特别是长子彭足伟身上。望子成龙、出人头地是他们家教的基本准则。他的父亲经常指电视里面中央领导的镜头对他讲,你长大了,就要像这些大人物一样给老子风光风光。

为了使彭足伟能考上高中、大学,每天当他放学回家后,父母就不再让他下楼去玩,而是关在家里死啃书本,读报也被视为不务正业,几乎剥夺了他的交往和其他所有的业余爱好。专制的教育方式使他愈来愈难以忍受,从洗耳恭听逐渐到公然对抗父母。本来基础脆弱的他,学习成绩不断下跌,父母不是帮助分析原因,而是一味责怪”没出息“.久而久之,父母的畸形教育观念带给孩子的是心理上的畸形发展。用彭足伟的话,家里不像家,而像个派出所,父母就是所长,他就是小偷。

彭足伟开始逃避这个家,他出走过。他因几分之差而不得不去读议价高中。他本来就很自卑,在这一连串的挫折面前自己就觉得更抬不起头来。他想到父母是近亲结婚,他觉得自己学习差,是父母近亲结婚造成的。随着父母更多的责怪,他的怨恨心理愈发强烈,进而产生了自杀或杀人的念头……

彭足伟在押时说:”父母的要求太高,我永远也达不到,所以我恨他们。“在他的日记中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话:”我对天下父母说的最后几句话:父母不但要在生活上、身体上关心孩子,而且更应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心理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另外,就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提适当的要求,不要提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彭足伟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和过高期望,几乎近于病态。父母畸形的教育观念和专制式的教育方法,以及不绝于耳的唠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畸形发展,加之父母的近亲结婚,使他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仇恨心理。这种心理在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宣泄的情况下,会导致病态性凶杀,也有可能导致自杀。结果,正是期望值过高的畸形家庭教育环境使彭足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特别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病态。

从为人父母开始,几乎大半生都是为孩子而活着:从孩子出生到抚养长大,上学就业,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几乎全过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这种”承包一切“的爱,充分表达了父母们的慈爱心意,但并没有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带来适当的能量和养料。现在的家长普遍缺少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一般常识,加上他们大都经历过”文革“,是”被耽误了的一代“,许多人把想上大学而没有上成的愿望统统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要求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考上大学,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

孩子还没生出来,就又是听胎教音乐,又是做胎教按摩,恨不得孩子生出来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首绝妙的好诗。“生出来之后呢?又是搞零岁方案,又是吃巨人脑黄金,恨不得孩子从幼儿园出来就是博士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已经大大超出了孩子们的承受力:”你要为我争气啊,孩子!“”你考不上大学叫我的脸往哪儿搁·“相当多的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像口袋里的东西一样可以由自己的意识来支配。成功的父母,会因不出色的子女感到莫大的羞辱;而不成功的父母,更缺乏宽容,他们把子女的成功当作自己成功的最后赌注。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市区77、9%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达到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8%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家长和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孩子愿上中专技校的人数比家长愿望多,家长愿子女上大学大专的人数是孩子愿望的两倍。

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父母的愿望,但如果家长期望值背离了社会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无独有偶。”你要是考不进市重点,我就抹脖子!“--这是一位母亲大人对女儿进行的恐吓。性格开朗、活泼大方的女儿如愿以偿地考进了重点,母亲以百般的宠爱善待她,因为女儿替娘争了光。”你必须在全班考第一。“显然母亲的筹码在升值。看来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父母有要做成功者的愿望,儿女们就得成为过河卒子拼命向前。渐渐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焦躁与不安爬上了眉宇--学习上她没有成为全班第一。”期末考试成绩要是达不到90分,我就抹脖子!“母亲威胁的口吻还是那样坚决。终于有一天,女儿离家出走了。

一旦孩子功课不好,投入巨大的父母往往比孩子更伤心。一位下岗的父亲靠帮人家拉货挣钱养家,在醉酒后哭着对10岁的儿子说:”你爸爸这辈子没啥造就了,就是累死,也得把你培养出个样儿来。你就好好学,将来成个人,让我累死了也能闭眼吧!“

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严重失衡,孩子教育成败多是以智力发展的好坏来衡量。”小孩子成绩好,一’好‘遮百丑。“有位家长说:”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当个’高级保姆‘;要是成绩不好,那就完了,将来不是我当保姆的问题,而是孩子饭碗有没有的大问题。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问题,而分数,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的问题。“

于是,我们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焦点只有一个--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好,什么都好说;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怎么都不行,孩子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考试成绩。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家长们对学习好的孩子,几乎是要什么给什么,极尽娇宠。每年寒暑假的第一个星期天,商厦、餐厅,挤满了一家三口的购物者,或用餐者,大都是实现考前家长的许诺。当然一些成绩没有达到家长要求的孩子,就会被”你真蠢“,”你真笨“,”没见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废物“,此类咒骂声劈头盖脸、不绝于耳地扑来,整个家庭被愁云悲雾笼罩着,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甚至引发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中]陶行知

5、”学校恐怖症“:一种严重的困扰孩子的心理障碍

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昔日书声朗朗,满园春色的校园,在许多孩子的心目中已变成了充满恐怖的”冰窖“,从而导致了很多孩子的厌学、逃学、逃课。

近些年来,由于我们在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学生出现了很多不该出现的”症状“:

1993年4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一所中学6名女生因受老师一点批评,又怕家长责备,集体出走上大连下广州。

1993年5月,沈阳某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因不遵守课堂纪律被老师批评后从二楼窗户跳下摔成重伤。

东北三省42所中学60所小学3万余名学生检测:32%有心理疾患。不只是东北三省,北京、上海、四川等省市学龄前独生子女的心理测试也不尽如人意。

一位初一学生每到考试前,就会产生”末日来临“的感觉,即使到了考场,也会突然腹痛得死去活来。奇怪的是,只要一脱离学校的环境,就到处奔跑、看电影、打电子游戏,前后判若两人。一个12岁的孩子怎么会装”病“得如此逼真·

另一些孩子身上也有类似的问题发生。一位担任中队长的小学生,平时事事以身作则,学习成绩优秀。出于器重,老师对她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她也就更加努力,不允许自己有半点差错,每天一次又一次验证作业、检查书包、反复练习明天的中队长讲话……渐渐的,她得了一种怪病,早上出门前一会想大便,一会想小便,可是去医院检查却没发现任何胃肠疾病。另一位重点中学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噩梦不断,见到老师就浑身发抖,这些孩子到底为什么如此恐惧学校和考试·专家指出,这些孩子是患上一种名为”学校恐怖症“的心理疾病。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22个城市的数万名4-16岁少年儿童中,被诊断为轻度学校恐怖症患者占千分之一,此类患者的共同表现是害怕学校和考试,尤其害怕在学校当众出丑,其程度远超过一般学生临考时的紧张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