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放大孩子的优点
3917400000006

第6章 放大孩子的优点可以成就孩子的一生

1.放大孩子的优点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的自信心,应该从小得到培养。父母注意放大孩子的优点,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家长应当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即使是孩子点滴的优点,家长也要把它放大,这样才能激励孩子的自信,激发孩子的热情。

一位美术学院的高材生,在回顾自己的艺术道路时说:“我在小时候一点儿也不喜欢画画,总觉得自己没有别人画得好。可有一次,我随便画了个图案,却得到了妈妈的表扬,说我画得好极了。我听了以后,高兴极了,从此爱上了画画,相信自己能画得很好。”

这位妈妈以她对孩子的鼓励,肯定孩子的优点,激励了孩子画画的热情。

下面这个孩子的转变,更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个学生叫张聪,考试从来都是倒数第一,后来,这个孩子发现自己考30分是倒数第一,考70分也是倒数第一,反正都是倒数第一,那干脆考试时就什么也不写了,自己省事,老师也省事,再考试他就坐在那玩儿,一个字不写,一道题不做,他的名字也改成了“张笨”。张聪之所以成为一字不写的“张笨”是由于他屡遭失败,加上成年人喋喋不休的批评,使他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后来老师和家长配合,发挥他朗读方面的潜能,在家让他给父母读课文中的故事,然后告诉他:“你读得很有意思!”有时让他念一首诗,然后对他说:“真是有滋有味,这句要是这么念就更好了!”

孩子开始从家长的目光中得到赏识,看到了欣喜。

在学校他开始举手发言,当他流利地把课文读完时,老师请全班同学为他的朗读鼓掌。使他第一次听到了掌声——给自己的掌声。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天天放完学都大声地在家朗读课文,还主动请爸爸、妈妈提意见。期末,这所小学实行的是“等级+特长+评语”的评分办法,他获得了上学以来的第一个“优”。他哭了,从此他挺起胸膛,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表演小品,主持节目,他再次感到了成功的喜悦。

慢慢地,这种喜悦又迁移到知识的学习上,他摘掉了“张笨”的帽子,成了堂堂正正的张聪。

在屡屡的失败中,孩子失去了自信;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中,让孩子增长了自信。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自信需要培养,需要保护,让孩子尝试成功是培养自信的重要途径。

作为家长,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的东西,去努力认真地调动孩子的潜能,要让孩子感到:“我还能行!”“我在这方面不行,我在那方面能行,就一定能在这方面也行!”在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中,他不仅会使自己沉重的心轻松起来,而且会使“我行”的自信乐观的心理坚定起来。

千方百计帮助孩子成功,符合儿童喜欢成功、喜欢鼓励的心理特点,反复成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成功动力。

台湾一个学者说得好:“这就像银行里存钱一样,‘成功’是存,可以生利,‘失败’是取,越取越少。”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于儿童特别是对于后进儿童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孩子成功,能力的转化是在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我们做家长的不能从早到晚地批评斥责孩子,而要千方百计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尝到成功的欢乐。成功才会产生兴趣,有兴趣才会有信心,有信心才会有动力争取更大的成功,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美妙的良性循环!

2.多鼓励、夸奖能帮助孩子摆脱内心的苦恼

“数子十长,不如奖子一过。”常夸奖和鼓励孩子,尤其在他失落的时候,能帮孩子摆脱内心的苦恼,使孩子愉快地迎接新的一天。

“你是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孩子。”这是德国家庭教育家卡尔·威特在对小威特的教育之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每当儿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总是用这么一句世上最美的语言帮助儿子摆脱内心的苦恼。

每当儿子痛苦和失落之时,威特会对他说“你一定行的,我相信你。”威特认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太弱小,在他的人生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和支持他。

只有让儿子充满信心,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之中面对一切挑战,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小威特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能力一点儿也没有信心。当他战战兢兢地把他的第一篇文章递给威特时,威特就注意到他眼中的不安,似乎他在等待着审判。读完他写的文章后,威特发现那的确是篇糟透了的文章:问题没有交待清楚,句子不完整,还有很多错别字。应该怎样去评价它呢?由于感到儿子对写作缺乏自信,威特知道不能简单地说一声“不好”就能解决问题。在他沉默之时,儿子流露出忧伤的眼神。可他没有想到,威特对他说了一句令人兴奋的话:“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作,爸爸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比你差远了。”这时,儿子的眼光中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不久,儿子把他的第二篇文章给威特时,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自信”是信心的基础。没有自信,谈不上信心。通过有效的夸奖可以很容易培养起孩子的自信。

自信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无论干什么事情,对自己缺乏自信,必然一事无成。反过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充满自信,对工作信心十足,那么他无论干什么事情,也会百折不挠。

卡尔·威特在对儿子的教育中深深地感到: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要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

有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对自己妄自尊大,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婴儿、幼儿,虽然他们并不明白什么叫自尊,但他们却拥有自尊心。他们能够十分敏锐地感触到父母对他们的情绪。对于抚爱和夸奖,他们以微笑和撒娇加以回报;对于嘲弄和漠视,他们以发怒和任性来加以回应。

卡尔·威特时时反省自己,是不是对儿子有足够的尊重。威特在卡尔的成长过程中发现,认真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做法,孩子的任性很容易被克服。

以上面的事情为例。如果威特看到儿子的文章不尽如人意,立刻就把他否定了,甚至骂他“笨”、“蠢”,这样就伤了儿子的自尊心,也毁掉了他的自信心。恐怕他以后再也不会用笔写文章了,也就扼杀了他的一种才能。

评价事情总有个优良中差之分。儿子得了“优”,自然要夸他一番,更增加了他的信心。得“良”、“中”,夸奖是必要的,可以找找差距,但重要的依旧是夸。即使很差,也要善于夸奖,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孩子找一些原因,关键是要找出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在这种时候,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

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丑陋的东西总是令人胆战心惊。“夸”可以使孩子产生美好的心境,从而留下美好的回忆,从此激励他不断前进。

每当小威特做了一件好事,卡尔·威特总会夸奖他一番。这时他总会眉飞色舞,信心百倍。卡尔·威特认为,只要孩子有一点儿可取的地方,就应该毫不吝惜地给予夸奖。即使他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也不能去挖苦讽刺。孩子做错了事,只要他能够诚恳地改正,父母就应既往不咎。

任何人都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往往比成功更多。

孩子失败了,父母绝不能说“我就知道你不行”之类的话,而是要多加鼓励,帮助他从失败中走出来。

3.欣赏会使孩子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孩子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希望家长能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多鼓励自己。这样,他的才能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家长知道你的孩子最渴望什么,最缺少什么吗?许多家长可能会从吃、穿、玩这几方面来回答。

其实家长不知道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孩子最渴望的是家长的肯定,最缺少的也是家长的肯定。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名叫王玲玉。她有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儿,叫张茗。张茗16岁时就出版了诗文集《阳光女孩》。王玲玉述说的女儿的故事,让我看到一个女孩的才华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

王玲玉常对女儿说:“孩子,妈妈是你永远的读者。”正是这样忠实的读者培养了这样的少年诗人和作家。

张茗第一次写诗时才7岁。那时,张茗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学校不让带玩具,细心的妈妈悄悄地给女儿带了一面小镜子。没想到,镜子竟成了陪伴女儿度过寂寞时光的伙伴。为了宣泄想家的情绪,女儿写了一首小诗《镜子的美丽》:

当你发闷的时候,是谁在陪伴着你?

不错——是镜子!

镜子,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

当你发闷的时候,有镜子陪伴,镜子发闷的时候,有谁在陪伴它?

不错——没人!

它只有默默地想着和小主人在一起的情景,只要小主人一进家门,镜子就又露出了笑脸。

当时,张茗还不大会写字,许多字是用拼音代替的,可她却兴奋不已。星期六一到家就大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我写的诗!”妈妈看了一遍后,非常激动地说:“太棒了!我的女儿会写诗了!我要把它珍藏起来。”

妈妈的鼓励,让女儿信心大增,写诗方面的潜能逐渐表现了出来。以后,女儿又陆陆续续地写了第二首、第三首……后来又开始写散文、小说。

不管多忙,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女儿有新的作品要“发表”,王玲玉都会放下手头的事,听女儿读,给她提意见,做她的第一听众、第一读者。没想到,这位特殊的“读者”、“听众”,大大发掘了女儿的潜能,培养了女儿的自信,帮助女儿爱上了写作。

每逢生日、新年,张茗总要给爸爸妈妈送张贺卡。起初,女儿送给爸爸的贺卡是这样写的——将心中沉沉的爱意化做深深祝福,祝愿爸爸生日快乐,永远快乐!贺卡封面上画了一只小狗和一只小老虎,小老虎手上捧着一颗心给小狗(妈妈和女儿属虎,爸爸属狗)。

爸爸看了,心里很感动。但想到父爱是“大气磅礴”的,不应轻易显山露水。他只是喜悦地说了句:“哟,女儿长大啦,记住爸爸的生日了,谢谢你!”随手把贺卡放在桌子上。

张茗说:“在后来几天里,我发现那张贺卡一直放在桌上,一动没动,我很伤心,以后我给爸爸的贺卡越写越简单,最后就剩下一句话了:祝爸爸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但是,张茗给妈妈写的贺卡却年年不同,真挚感人。因为妈妈能读懂女儿的心。

张茗送给妈妈的第一张生日贺卡是这样写的——谨送您一张很小的卡,说上一句很真的话,不必说母爱是丰满、是美好或伟大,只因她洋溢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已是最美的神话。妈妈,生日快乐!卡片醒目的地方画了一大一小两只小老虎,欢爱之情跃然纸上。

妈妈激动极了,热烈地向女儿致谢:“妈妈太感动了!我要把这张贺卡永远保存!”

这本来是妈妈真情的流露,但是对女儿的鼓励却是巨大的。王玲玉生日那一天,女儿的贺卡上是这样写的——妈妈:

任岁月如水滑过,任时光从身边流逝,当一切事情都黯然失色,当所有的容颜都失去光泽,母爱的光辉却永不褪色,她像一首恒久的诗篇,在天地间无悔地闪烁!

每当王玲玉与丈夫分享这些快乐时,丈夫都颇有微词,认为女儿对妈妈比对爸爸用心。王玲玉对丈夫说:“同一个孩子,给你写的贺卡流于形式,而给我写的却感情充沛,这便是肯定和欣赏的作用啊!”

张茗说:“妈妈的欣赏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

可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是现代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父母若期望孩子成人、成才、成功,最佳的办法就是:永远做孩子的欣赏者,培养孩子的自信,欣赏孩子的才华。

4.喝彩可以使孩子的兴趣发展成为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也有优点。如果父母总是抱怨孩子的缺点,他的缺点会越来越多;如果父母鼓励孩子,大声为孩子喝彩,孩子最初的兴趣可以转变成特长。

美国有一个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她不懂英语,根本看不懂儿子的作业,可是每次儿子把作业拿回来让她看,她都说:“棒极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挂在客厅的墙壁上。客人来了,她总要很自豪地炫耀:“瞧,我儿子写得多棒!”,其实儿子写得并不好,可客人见主人这么说,便连连点头附和:“不错,不错,真是不错!”

儿子受到鼓励,心想:“我明天还要比今天写得更好!”

他的作业一天比一天写得好,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提高,后来终于成为一名优秀学生,成长为一个杰出人物。

这就是孩子。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他就不行。你为他喝彩,他会给你一个又一个惊喜;你说他不如别人,他会用行动证明他真的很笨。大人就是这样用语言来塑造孩子的。

林林小时候有两大爱好,一大爱好变成了特长,一大爱好变成了特短。小时候林林爱画画,五岁时,照妈妈养的鸡画了一只彩色大公鸡,在北京市幼儿园评奖中获得一等奖,得了五张彩纸,林林非常高兴,兴冲冲跑回家跟妈妈说:“妈,我得奖了,”妈妈笑眯眯地说:“太好了,我早就说过,你画的公鸡比我养的公鸡还漂亮呢!”林林特得意,觉得自己很棒,更爱画画了。每次画完画,最先欣赏的是妈妈和大姐大哥,他们说他是画画的天才。这个“天才”终于上小学了,上学第一天老师问:“谁会画画?”没有人举手,林林骄傲地举起手:“我会。”老师很高兴,说:“那好了,黑板报就交给你了。”林林从一年级画黑板报一直画到六年级,从初一画到高三,到农村插队给农民办报,后来就办了《中国少年报》,林林一直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终于成了一位青年画家。

但她还有一个爱好却变成了特短。小时候爱跳舞,还去区里参加过演出。但是,到五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市舞蹈学校到学校招生,林林到舞蹈学校面试时,有个老师从她身边走过,瞟了一眼,说:“哼,腿都不直还跳舞呢!你瞧人家!”她一看别人,真是自惭形秽,人家女孩子两腿一并,一条直线,而她,上面一个洞,下面一个洞,以后再跳舞时,林林耳边总响起老师的话:“腿都不直还跳舞呢?”以后她就完全没有自信心,干脆不跳舞了。

林林的经历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从小生长在“你不行”的环境中,慢慢地把“你不行”内化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你能行”的环境中,慢慢地把“你能行”变成“我能行”,他就真的能行!

大胆为你的孩子喝彩吧!别瞧人家!请相信,你的孩子会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