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3917800000010

第10章 幸福究竟是什么(4)

“孩子,我劝你还是不要去了,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其中不乏王孙贵族,他们有大批的金银财宝作聘礼,有飞驰的快马作脚力,而你,有什么呢?就算你找到幸福,她可能也早已做了别人的新娘,穷人是得不到幸福的。”

“不,幸福是个好姑娘,她不像你说的那样,我虽然没有金银财宝,但我有一颗珍爱的心。”一心不二郎说着,伸手掏出了自己的心,鲜红鲜红的。老人看了,叹口气说:“那你去吧,孩子,祝你有好运气。”

一心不二郎告辞了老人,继续前进,一路上遇到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经历了无数的困苦,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跋涉,终于找到了幸福姑娘。幸福正在和一个骑着快马、带了二十箱金银财宝的人结婚,一心不二郎站在人群外,呆呆地看着这一切,他感到自己的心都碎了。泪水从他的眼睛里流出来,划过他憔悴的面庞,滴落在脚下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地上立刻开满了鲜花。

幸福隔着人群看见了他,看见了这个为自己吃尽苦头、受尽磨难而痴心不改的小伙子。她从来都没有看见谁这样真切地爱过自己。她不顾一切的冲开人群,奔跑过来,紧紧拥抱小伙子疲惫的身躯,亲吻他憔悴的面容,用自己的热泪洗去他一路风尘,温暖他伤痕累累的心。幸福是个好姑娘,只要你不懈追求,就能得到她的爱。

□人生努力与幸福的实现

努力就是一个人要把自己的力量尽量使出来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欲望,达成自己的目的。一个人没有诗才,固然不能成为诗人,但只有诗才也是远远不够的。宋代王安石曾写了一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文中提到仲永天赋极高,三岁就能写出好诗。但是,尔后十余年并不努力学诗、做诗,而是被其父当做摇钱树到处招摇。结果在他十七八岁再遇王安石时,所作的诗平平常常:“泯然众人矣。”所以,仅仅具有诗才,并不能实现成为诗人的幸福。要实现成为诗人之幸福,还必须有后天的努力。努力是实现幸福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必要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不但具有极高的天资,而且也都是极其努力的人。曹雪芹撰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5次”;托尔斯泰撰写《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历时6年;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整整5个春秋;达尔文构思《物种起源》二十余年始成书;马克思撰写《资本论》四十余载;哥德写作《浮士德》竟花了60年光阴。莫扎特在短暂的36年生命历程中,写下17部歌剧、50部交响曲和大量器乐曲,人们赞美他才华过人,他对朋友说:“谁和我一样用功,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被世人誉为“狂素”的我国古代著名狂草书法家怀素,因家贫无纸,就种了万株芭蕉,在芭蕉叶子上练笔。他还写透磨穿了用来练字的木盘和木板。因此,冯友兰说:“世界上,历史上,凡在某些方面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某方面特别努力的人。古人说:‘业精于勤。’人没有不勤而精于某业的。一个大诗人,可以懒于修饰,但他不能懒于做诗。如果懒于做诗,他决不能成为大诗人。”

那么,为什么没有努力,即使天资极高也不会有成功而获得幸福呢?因为所谓天资或才,如上所述,是潜在才能。潜在才能要转化为实在才能,完全是靠后天努力完成的。没有努力,天资再高,也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才能。人没有实在才能,当然不会获得成功和幸福。这样,一个天资较高而努力较小的人,和一个天资较低而努力较大的人,就有可能获得同等的成功和幸福。因为一个天资较高而努力较小的人的才能,可能等于一个天资较低而努力较大的人的才能。假设有两人,一个天资为100,一个天资是50。拥有100天资的人只做了50%的努力,拥有50天资的人却做了100%的努力。如果我们暂时忽略其他条件,结果是天资较高的人的天资因为不够努力而仅仅实现了50%,才能是50;而天资较低的人的天资则因为努力而实现了100%,才能也是50。所以,华罗庚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道理就在于此。

但是,努力、勤奋也不是万能的。一个人的勤奋努力只能使他的天资充分发展、实现为才能,而不能改变其天资。如此说有两个原因:其一,努力只是天资向才能转化的中介。一个天资100的人,他的实际才能的极限是他的天资100%的发挥,即他实际才能的最大值为100。此后,无论他如何努力,才能也不会超出100这个极限值。所以,冯友兰说:“才是天授,天授的才须人力以发展完成之。就此方面说,才靠力以完成。但人的力只能发展完成人的才,而不能增益人的才。就此方面说,力为才所限制。人于他的才的极致的界限之内,努力使之完成,此之谓尽才。于他的才的极致的界限之外,他虽努力亦不能有进益,此之谓才尽。”其二,努力也不能创造才能,而只是实现才能。努力的方向受天资类型的制约:一个不具备文学天资的人,无论怎么勤奋努力也产生不出文学的才能。

□追求人生完整的、全面的幸福

根据人们需要的种类不同,可以把幸福分为物质幸福、人际幸福、精神幸福。

努力的方向只有与自己具备的天资一致,才能取得成就、获得幸福。物质幸福即物质生活幸福,是人的物质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也就是一个人的生理需要、肉体欲望得到满足的幸福;人际幸福即人际生活的幸福,是人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也就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主要包括自由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权力和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精神幸福即精神生活的幸福,是人的精神方面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主要包括认知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和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

通常认为,物质幸福是低级幸福,人际幸福是中级幸福,精神幸福是高级幸福。虽然这三类幸福有等级之别,但都是我们应该追求和享有的。一个人既要吃、穿、住、行有保障,又应享有健康长寿之福乐;既要有亲人、朋友的关爱,又应该追求家庭美满、事业有成;既要自我实现,又应该不断地追求真、善、美。所有这些幸福快乐,在不发生矛盾冲突时,放弃哪一个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全面的幸福。

依据幸福的道德本性,幸福又可以分为利己幸福和利他幸福。

所谓利己幸福亦即为己幸福,是利己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具体说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利己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是他对自己的生存发展之完满具有重大意义的利己需求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所谓利他幸福亦即无私幸福,是利他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具体说来,是一个人重大的利他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是他对自己的生存发展之完满具有重大意义的利他需求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

利他幸福有助于利己幸福的实现。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他的生存、他的幸福、他的一切都是他与社会和他人合作的结果。首先,他能不能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谋得幸福,要看他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如果他品德好,如果社会与他人认为他品德好,那么他便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赏誉而获得幸福;如果他品德坏,如果社会与他人认为他品德坏,那么他便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而得不到幸福。所以,品德与幸福的获得成正比例关系,一个人品德越高尚,他就越容易获得幸福。因此,孟子说:“夫仁,天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这样,一个人的利他幸福越多,他的品德就会越高尚,他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赏誉就越多,他的利己幸福就越易于实现,他的利己幸福也就越多;相反,一个人的利他幸福越少,他的品德就可能越低劣,他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就会越多,他的利己幸福就越难于实现,他的利己幸福也就越少。其次,关心和促进他人和社会的幸福的利他幸福,不仅可以作为获得利己幸福的手段,而且本身就能转化成目的、转化成利己幸福。因为,追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本身会给人们带来真实的快乐。正如穆勒所说:“凡我所仰慕的人们,都以为对人类表示同情的愉快,为他人谋幸福的感情,尤其是为大多数人类谋幸福的感情以及生存的目标,都是最伟大的与最确实的快乐的泉源。”因此,利他幸福能促进利己幸福的实现或转化成利己幸福。一个人即使只追求利己幸福,他也应该同时追求利他幸福。

利己幸福有助于利他幸福的实现。社会是由每个人构成的,一个人只要是满足自己的正当需求和利益,实现利己幸福,他必定为社会和他人做出了贡献,实现利他幸福。所以,在遵纪守法的情况下,利己幸福是实现利他幸福的动力:追求利己幸福的欲望越多,推动利他幸福实现的动力就越大;追求利己幸福的欲望越少,推动利他幸福实现的动力就越小。这样,一个人即使只追求利他幸福,他也应该同时追求利己幸福。

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在不发生矛盾冲突时,放弃哪一个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全面的己他两利的幸福。结果幸福与过程幸福各有利弊。一方面,结果幸福比过程幸福强烈巨大,不过却是一次性的,因而是短暂的;反之,过程幸福虽比结果幸福薄弱渺小,却是多次连续的,因而是漫长的。另一方面,幸福的过程大都曲折多难,虽多有成功幸福,也不乏失败不幸,所以过程幸福是一种夹杂痛苦和失败的不纯的幸福。然而,每次过程幸福之后,都是更加充实奋发的体验,因为每次幸福都更加接近强烈巨大的结果幸福,每次幸福之后都有新的幸福在呼唤。反之,结果幸福是纯粹幸福;但是,结果幸福之后,却往往是空虚无聊的体验。

结果幸福与过程幸福不但相反互补,而且互为对方的存在条件:二者往往是一亡俱亡、一存俱存。一方面,结果幸福往往是过程幸福的条件,没有结果幸福,往往就不会有过程幸福。因为过程幸福是一种夹杂痛苦和失败的不纯的幸福,过程幸福之为过程幸福的条件无疑是,过程中的成功快乐多于、重于、大于失败痛苦,从而其净余额是成功快乐。一般说来,只有结果是成功和幸福,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才可能多于、重于、大于失败和痛苦,否则,如果结果是失败和痛苦,那么,过程中的失败和痛苦必定多于、重于、大于成功和快乐。因此,奋斗过程之所以幸福,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和快乐多于失败和痛苦,是因为最终达到了预期结果,获得了结果幸福。另一方面,过程幸福往往也同样是结果幸福的存在条件,没有过程幸福,也不会有结果幸福。因为过程幸福意味着:过程中的成功快乐多于、重于、大于失败痛苦,从而其净余额是成功快乐,否则就不是过程幸福了。所以一般说来,过程幸福必定导致结果幸福。

因此,即使一个人只想享有过程幸福,而无意于结果幸福,他也必须向结果的幸福和成功奋斗。反之,如果一个人只想获得结果幸福,而不在乎过程是否幸福,他也必须慢慢地追求获得过程幸福。否则,不求结果幸福往往也得不到过程幸福,不求过程幸福当然也得不到结果幸福。所以,每个人都既应该追求结果幸福,同时又应该追求过程幸福,总之应该追求并享有全面幸福。

最后,每个人还都应该既追求真实幸福,又追求虚幻幸福。当他可能得到真实幸福时,他应该追求真实幸福;当他不可能得到真实幸福时,他不妨求得虚幻幸福以自慰。原因在于:对于一个人来说,一方面,有些幸福是他能够得到而有些不幸是他能够避免的。但是,另一方面,有些幸福却是他不可能得到而有些不幸则是他不可能避免的。因此,当一个人得到了一种虚幻幸福的时候,如果他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幸福,那么,这种虚幻幸福对他是有利无害的,因而他不应该放弃这种虚幻的幸福。因为他如果放弃这种虚幻幸福,也不可能得到真实幸福,而虚幻的幸福毕竟也是幸福。虚幻幸福虽没有真实幸福好,却比毫无幸福好得多。

所以,真实幸福与虚幻幸福都既可能是应该的、好的,又可能是不应该的、坏的。当一个人可能得到真实幸福时,真实幸福对于他就是应该的、好的,而虚幻幸福对于他则是不应该的、坏的;当一个人不可能得到真实幸福时,虚幻幸福对于他就是应该的、好的,而真实幸福对于他就是不应该的、坏的。但是,这并不是说,虚幻幸福与真实幸福对人的效用性是完全一样的。因为虚幻幸福是重大需求得到虚幻满足的心理体验,真实幸福是重大需求得到真实满足的心理体验。每个人的生存发展无疑依靠的是他的重大需求的真实满足而非虚幻满足,虚幻满足所能给予他的只不过是精神安慰。这样,一个人在不可能得到真实幸福的方面,应该去追求获得虚幻幸福;在有可能得到真实幸福的方面,就不应该满足于虚幻幸福,而应该去追求获得真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