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3917800000011

第11章 今天我们为什么不幸福(1)

如何解释哈佛大学的学生对幸福课的执着需求?为什么当代人们对幸福的思考如此感兴趣?是因为今天抑郁的人越来越多,还是21世纪的教育或西方的生活方式使然?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无可回避的痛苦,同时也有很多内在与外来的影响我们获得幸福的障碍,这不是靠读一本书就可以解决的。但更好地理解幸福的真意,将本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生活中,的确可以帮助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更加幸福。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

第五课:现代人的幸福指数

现代化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重要成就无疑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进程,与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与提高形成比照的是,幸福感并没有随之相应地上升,很多生活日益富裕的人,却越来越多地感到自己的不幸福。这无疑构成了现代文明中的一种困境。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从客观的角度判断,今天的我们究竟是否幸福呢?

□什么是人的幸福指数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的主观指标。

幸福指数就是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结果。幸福指数将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甚至将在一个地方或国家的发展规划中扮演一种重要而合理的角色的话,那么,给幸福指数寻求一种充分的理解,并且避免各种误读,无疑成为一项最基本的前提。

(1)幸福指数所涉及的要素

首先,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这说明了社会心理体系的高度复杂性,而这种复杂的主观世界要用数量化的工具来加以测量和说明,无疑是对现代社会科学的局限性提出一个重大挑战。因此,关于幸福指数一种可能的误读就是,将幸福指数简单化的倾向。典型表现之一是,希望通过一份调查问卷就能达成对主观幸福感全面而准确的把握。而幸福感在测量上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进行测量的时间点上人们所表达的生活感受,是否能够代表他们在一个时期里的总体生活感受。

其次,幸福指数是社会发展状况及其问题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如果说社会心理体系包含理性层面的认知评价和感性层面的情绪感受,那么,在幸福感中情绪感受这一感性层面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幸福感有时是一种很个体化的主观领域。因此,在实践领域中,幸福指数可以成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一个重要方面,但并非唯一方面。在这里,关于幸福指数一种可能的误读就在于,认为幸福指数能够作为体现个人生活质量和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绝对性指标,从而忽视了对于社会发展内涵和人的精神领域的丰富性的考虑。

第三,作为制定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一种重要参考因素的幸福指数,与GDP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的。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在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的地位与作用。能够关怀幸福,说明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上升了一个层次,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但决非要在GDP与幸福指数之间做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因此,关于幸福指数又一种可能的误读就是产生“幸福指数崇拜”,即将幸福指数的意义无条件地夸大化、片面化、偏激化。

(2)幸福指数的侧试范围与标准

对于人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应该说,作为社会心理体系一个部分的幸福感,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状况、收入水平等;社会因素如教育程度、婚姻质量等;人口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传统习惯等;心理因素如民族性格、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等;政治因素如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此外,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①心理参照系

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

②成就动机程度

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③本体安全感

本体安全感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这恰恰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那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最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对于幸福感的测量,西方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已经探索了几十年,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即便如此,尚未有任何一种幸福感测量工具能够得到普遍认同,许多量表仍处在不断改进之中。中国与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反映形式之一的社会心理都存在差异,从而对于幸福的理解不会完全相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若要研制出一套既体现国际水平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幸福感测量工具,尤其是获得可以作为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参考的幸福指数,尚有待进行高水准、创新性的多学科合作研究。

□中国六城市幸福指数的测试

2004年4月中旬,芝加哥大学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奚恺元与中国《嘹望东方周刊》合作,对中国6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

这次测试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成都6大城市的繁华闹市区中,采取随机访问的方式进行,意在解读每个城市当前、未来和预期下一代的幸福度。每个城市选取了近200个样本;样本人群主要在20~50岁之间;在分析的时候,把非城市当地居民排除,留下当地居民的数据进行分析;排除没有收入的居民。

随后,《嘹望东方周刊》公布了本次调查的结果。下面是此次测试的结果及简要的分析说明。(1)6大城市当前幸福指数排行

测试表明,6大城市的幸福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

(2)当前幸福指数与人均月收入对照

测试表明,从各城市之间来看,人均月收入与幸福指数没有直接关系,上海人均收入最高,幸福指数排倒数第二;成都人均收入最低,幸福指数排第二位;杭州人均收入居中,幸福指数最高。

(3)各城市幸福指数与月均收入对照

测试表明,在每个城市里面,收入水平与幸福指数直接相关,收入越高越幸福。

结合第2项的测试结果,说明在同一国家里不同城市之间,富有的城市不比相对贫穷的城市更幸福;但同一城市里,富人比穷人幸福。这说明财富对幸福的影响是相对的,在同城里,富人穷人相对容易比较,所以富人幸福;跨城市相对不容易比较,所以富有的城市不比相对贫穷的城市幸福。

从中还可以看到,在上海,月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人很不幸福,到了1000元以上,差距相对比较小了;武汉则不同,月均收入3000元以下差别不多,3000元以上差别比较大。成都低收入人群是最乐观的,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人群,幸福指数甚至不比月均收入两三千元的人低。

(4)各城市幸福指数与月均收入综合排行

在此次测试中,组织者将收入水平分为4个等级水平,依次是月收入低于1000元、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测试在6个城市中进行,因此按城市和收入,共有24组群体。对这24组人群的幸福度进行比较,得到的结论是:最开心的人是杭州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居民,其次是武汉月收入超过3000元的人,排列第三位的是成都月收入3000元以上的人。最不开心的是上海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居民,其次是北京1000元以下的人。这说明在收入不高的城市,相对更容易获得幸福,在收入普遍较高的城市就相对更不幸福。一般观念认为,增加财富就意味着增加幸福。但是,以幸福指数对中国6大城市居民幸福程度进行的测试结果证明,财富与幸福的关系比人们一般认为的要小得多。

□构成人们幸福的基本要素

人类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为幸福。所谓幸福究竟是一种客观实体?抑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幸福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实质,却努力地去追求幸福,岂非太盲目了?

第一,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通常人们把财富、地位、美满的婚姻、长寿、健康、美貌、事业成功、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等视为幸福人生的实质,以为得到其中任何一种,便得到了人生的幸福。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幸福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假如是的话:幸福应该比较容易得到;人类一旦得到某种“幸福实体”(如财富、地位等),就意味着得到幸福了,而事实不然;有财富、地位的人多得很,他们未必过得幸福。由此可见,幸福并非某种客观的固定实体。

第二,幸福是相对的,一般人总是喜欢执著拥有某种条件为幸福,其实世间的幸福是相对的:人类的愿望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往往因人而异。或以有钱为幸福,或以有地位为幸福,或以长寿为幸福,或以健康为幸福,或以成家为幸福,或以独身为幸福,或以居住在繁华的闹市为幸福,或以居住在清静的乡村为幸福。因为人们的观念不同,对幸福的境界要求也不一样。

幸福从比较中产生:自己和自己比,现在处境不好,回忆过去的美好生活,会有幸福感;现在处境好,回想过去的痛苦遭遇,就会觉得现在很幸福。幸福也会从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比如想想自己舒适的生活条件,再看看他人的贫穷,就会感到满足,觉得自己活得很幸福。

幸福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鞋穿在脚上,舒服与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第三,幸福由众多的幸福因素构成,当我们偏爱某种东西(财富、地位等)时,以为得到这些东西就是得到幸福。其实,财富、地位等任何一种实体,它本身都不是幸福的实质,只是引发人生幸福的某一种因缘。因为,幸福人生由众多的因素构成。

中国古代有五福之说,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等,做为幸福人生而言,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第四,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幸福是物质的?抑是精神的?有人以为物质条件优越就能活得幸福,这是把幸福看成是物质的;有人以为只要精神愉快就幸福,这是把幸福看成是精神的。其实,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凡人心随境转,舒适的环境是产生幸福的基础,如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和谐等,这说明幸福需要物质的基础。

幸福由心感受,只有健康的心境,才有幸福可言。心情不好,即使贵为皇帝,拥有天下的权力、地位和财富,依然会活得痛苦不堪的。□解读幸福金字塔的秘密

幸福的含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幸福有金字塔式的层次与架构。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订出一个金字塔式的幸福图案:最基层是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不愁衣、食、住、行及有清净的生活环境,包括空气、饮水、噪音等。

第二层是安全感:社会安定、犯罪率低、退休或老了有依靠,国家有健全的健康保险及退休制度。

第三层是有亲情的温暖及性爱的满足:夫妻情投意合,能享受性福;与子女、亲戚及朋友能和睦相处。

第四层是有成就感:有一份自己喜欢而能胜任的工作,有点职位的权柄,能被他人肯定与尊重。

最上层是服务大众:有机会发挥自我、贡献社会、国家,这也是慈善事业家能以施舍得来的喜悦层次。虽然每个人的优先考虑、才能与需求都不同,但是如果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那大概很难有喜乐。一般来说,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比穷困国家的人来得快乐,譬如:一般的台湾人会比非洲的人快乐,故幸福及满足的最基层是物质享受。但想求得高层的幸福必须看看自己的才能、需求及造化,这要先认识自己,即有先见之明,而不是好高骛远。

你可曾注意到金字塔的结构形态?如果从地面往上量,最底下的基层所占的体积比最上层位置要高出几十倍或百倍,故基层最为重要。所以说,如果想更上层楼追求幸福必须从基层扎实砌垒起来的,而不是空中楼阁。

一份国外的调查报告显示,已婚的男女比单身者快乐,因为生活安定、少压力、有亲情、能有知心、吐苦水的对象等。这是马斯洛的金字塔图的第二及三层的内涵。用马斯洛的金字塔图来看,许多不很快乐的人是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也即还没有机会更上一层楼探索深藏乐园的一些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