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3917800000012

第12章 今天我们为什么不幸福(2)

每个人的才能与需求都不同,有人能知足而求得幸福,但也有人一辈子追求不切实务的梦想,到头来郁卒终生,但是有时候生理与环境会影响到心理问题,如有人天生就有忧郁基因,这只好借助后天的教养,或用药物来控制脑神经物质,这也能求得喜乐幸福。

□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幸福

幸福是否等同于幸福感,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幸福就是幸福感,如果人主观上感受不到那就算不上幸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感受不到并不等于幸福不存在,如古人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学术界中大多数人认同后一种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幸福需要发现和提醒,快乐需要寻找和创造。

(1)对幸福的三种评价

对幸福的评价,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别人看他怎样)

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而不是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如认为某人愿望获得满足就是快乐,并不考虑其主观感受是否如此。只要某人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或者某方面取得了成功,就可说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②以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自己感觉怎样)

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可以通过比较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哪方面占优势来判断。这种标准侧重情绪体验的成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说”与“乐”就是情感的满意状态。这一观点关注了一个人的内心体验。

③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认为自己怎样)

认为幸福是依据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这种概念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范畴。

(2)幸福感的三大特点

幸福感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整体观:是一种综合评价,它包括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来评估,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林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相对稳定性:稳定性即长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第六课:是谁偷走了你的幸福

幸福与生活质量的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今天的我们,虽然收入不断增长,但失落和压力感却与日俱增;虽然衣食无忧,食有鱼、出有车,但并没有比从前更多些快乐和知足。究竟是谁偷走了人们的幸福?从对幸福的思考与人生的自我反省中,也许可以找到真正的答案。

□失去信仰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罗尔·罗斯说:人一旦失落了理想,就等于毁灭了未来。人有了信仰,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美好的理想。只有美好理想的实现,那信仰才会闪现出明亮的光环,使人感到事业的伟大和崇高。

人们经常谈论这个理想、那个理想,但不清楚或不在意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我们不得不为他们感到可悲。拿破仑·希尔说过:信仰和理想是人类一切成功的前提,我们有了理想,信仰才有了价值。

成功者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理想,他们明白既然让自己长上了强壮的翅膀,就应该用它去寻找蓝天,而不是躺在眼下。

拿破仑·希尔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个醒目的条幅,上面写着:“让信仰给我一片天空,只有阳光没有阴霾。”

主宰人们精神的是信仰。我们因信仰而产生了精神。然后才有生活的现实。我们的精神上所显现的各种意象,深深地刻画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刻画在每个人的行为和品格上,人的生活也就是不断地将精神上的意象变为现实而已。

我们的感受会随自己精神的改变而变化,时而十分愉悦,时而倍感恐惧。宁愿让盗贼进入你的居室,窃去你最有价值的珍宝,劫夺你的金银财物,也绝不可允许精神上的敌人——混乱的思想、软弱的思想、恐惧的思想和嫉妒的思想——进入你的脑海,窃去你心中的恬静,盗走你心中的快乐与幸福。

如果我们的精神中充满了善良的思想、高尚的思想、友爱的思想、诚实的思想与和谐的思想,那么一切不良的思想自然就会消失。因为在同一个时候,不会有两种势不两立的思想并存于一个人的心灵之中。我们要知道,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和谐的思想与不和谐的思想,善的思想与恶的思想,都是势不两立、互相克制的。

不要让精神的仇敌侵害自己。你要这样对自己说:每一个仇恨、凶暴、沮丧、自私的思想进入我的精神,都会夺去我的快乐、减弱我的才能、阻碍我的前程,所以我必须用坚定的信仰去驱逐它们。让我们生活在一片没有阴霾的阳光里的。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个人若是使自己的精神里充满了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的东西,那么他的整个生活就难以走出悲愁、痛苦的境地。但他若能对自己的信仰抱着乐观的态度,那他就可使蒙蔽精神的种种阴霾烟消云散。哈丽雅特·塔布曼是一个出生在马里兰州的女黑奴,她从不歧视自己所信仰的自由精神,与其他被奴役的黑人一样,她向往北方一块黑人的自由乐土。她终于做出了惊人的壮举。每到晚上,她不是梦到这块土地就是望着幽深的夜空寻找北极星,这颗星就是指向那块乐土的明星。其他黑奴常常谈论起一条可以帮助黑奴找到自由的“地下铁路”。哈丽雅特必须尽快找到那条铁路。因为第二天,她就要与丈夫分离,被卖到更远的南部去了,要是到了那里,就别想再逃出去了。那天晚上,她就开始行动了。

她先是逃到一名妇女的家中,她知道那里是“地下铁路”的一个中间站。从那里,她被一站一站送往北方,一直到宾夕法尼亚州,最终获得了自由。解放了的奴隶成为地下铁路的“管理员”,他们回到南部继续救助其他奴隶。哈丽雅特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冒着危险,先后帮助300多个奴隶获得了自由。她被称为“摩西”,意思是高呼“让我们自由”的人。哈丽雅特·塔布曼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崇高的信仰和追求的精神应该是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的朋友。凡是不坚信自己信仰和精神的人,他就会用绝望来代替希望,用胆怯来代替坚韧,用犹豫来代替决心,用悲观来代替乐观。如果一个人不能让自己内心中充满了良好积极的思想、乐观愉悦、追求理想的精神,他就会给自己招来一个可怕的精神之敌。

在今天,什么是信仰、怎样才算有信仰是颇具争议的。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比较深厚的宗教传统的西方人、阿拉伯人,与中国人很不同。他们认为真正的信仰基本上与人的现实功利无关,它作为精神上的一种深切的、悠远的寄托,旨在为灵魂走向新的境界作准备。因此,他们认为有信仰的人必须作为信徒去投身于宗教事业,甚至为之献身。我们完全不必像他们那样较真,可以把有信仰的标准降低一下,主要看一个人是否有一种超越的、执著的、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换言之,一个人只要对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有清醒的理解,在满足日常生活的种种欲望的同时,能够为自己确定一个高于肉体生命本身的目标,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实现这个目标,他就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有信仰的人,他们有的是像奥古斯丁那样的圣徒,有的是像苏格拉底那样的无神论者,有的是像爱尔维修那样的功利主义者,有的则是像康德那样的超功利主义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相信人生中存在着超出世俗功利和肉体欲望的精神标际,它比生命更重要,至少与生命同样重要。有了这种信仰,即使生活中出现难以克服的艰难险阻和难以忍受的痛苦磨难,仍然可以达观、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仍然可以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一个并非自欺欺人的快乐者。

西方大多都有宗教信仰,这些信仰教会了他们如何调节并选择快乐的心态。他们即使在很不幸的时侯,也可以得到快乐,就像基督徒说的“可以从磨难中得到喜乐”。而我们今天有许多人,抛弃了信仰,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人生哲学,人生失去了方向,也就失去了驾驭快乐手段,这也是导致很多人在幸福中选择了不快乐的根本原因。

□幸福与否和人的性格特征密切相关

在许多研究中,性格被证明是人们幸福感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最重要的,个人性格架构中有两套性格因素能够对人的幸福感产生明显影响。

(1)导致一个人不幸福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影响人一生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一位精神病学专家杨得森教授总结了容易导致一个人痛苦的8种性格特征。①多疑敏感性格。人际关系敏感,警觉性增高,总觉得别人在关注甚至议论自己。

②焦虑强迫性格。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循规蹈矩,要求完美,遇事慌张。

③抑郁自卑性格。多愁善感,兴趣不多,压抑自卑,遇事多往坏处想。

④疑病性格。过分关注身体健康,对身体的细微变化十分敏感,常感身体不适,无病呻吟,小病大养。

⑤孤僻性格。沉默寡言,回避社交。

⑥狭隘、嫉妒性格。小肚鸡肠,不能容人,见到别人成功则怀恨在心,见到别人失败则幸灾乐祸。

⑦冲动性格。“点火就着”,控制能力弱,办事不顾后果。

⑧偏执性格。主观武断,有理不饶人,无理狡三分,从不认输,一错到底。发现自己的性格缺点就是进步,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习惯思维,慢慢地会有所收益。

(2)让一个人产生幸福感的性格特征

快乐的人总是以积极的方式看待他们所处的环境。幸福就是以快乐方式进行反应的倾向。经研究发现,人对生活的整体满意才使得他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兴趣,而这种对生活整体满意的原因主要是他具有一个快乐的性格。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有三种可能的影响:使主观幸福感提高、降低或保持平衡水平。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主观幸福感不变;当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变好或变坏时,主观幸福感就会升高或降低。但偏离是暂时的,因为稳定的人格特点具有重要的平衡功能,会使主观幸福感返回到平衡水平。有利的或不利的事件使人暂时从人格的基线上浮动,但经过一定时间后,又会返回到初始的人格基线状态。事件与环境对主观幸福感都有影响,但从长期看,人格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有关记忆网络的研究表明,人们具有积极或消极的记忆网络,因而会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对事件作出反应。有些人的积极网络非常强大,以致形成了以快乐方式进行反应的习惯,即使面对没有明显倾向的中性事件时(如接到通知明天下午到某会议中心开会),这种积极的网络也起作用,也会使人感到愉快,这就是具有快乐素质的人。快乐的人对任何事情都看到它积极的一面。相反,消极记忆网络发达的人会把许多中性刺激“加工”成消极信息,不断强化自己的悲观心态。

综上所述,使人快乐的最重要因素是具有一个乐观开朗的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对正性情感体验(如高兴、喜欢、愉快)反应强烈并敏感,而对负性情感体验(痛苦、悲伤、憎恨)则反应微弱并迟钝;悲观的人恰恰相反。

幸福的人有四大性格特征:幸福的人自信,对自己多持肯定的态度;

幸福的人自制力很高,克服困难的能力也较大;

幸福的人很乐观,对生活所求甚少,所以常有意外的惊喜;

幸福的人多开朗,易与他人共处,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不但决定人的命运,也决定人一生的幸福与快乐。天生的乐天派,遇事多往好处想,按照乐观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哪怕是天塌下来也能扛着。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天性乐观的人,暂时性创伤事件对他们的消极影响也是短暂的。不幸事件的几个月后,他们又回到了从前的正常状态。调查表明,即使是一位高位截瘫的病人,如果原本是一个乐观的人,在得病八周后,其积极的情绪会有所恢复,并战胜消极情绪。若干年后,他们报告的幸福感只比正常人稍低一点。

相反,悲观的人,遇事多往坏处想,按照悲观的思维方式去推理,一点小事可能痛苦很长时间。这样的人活得比较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讲述过一个故事。罗斯是芝加哥郊区的一个中年妇女。她离婚多年了,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希望,她每个星期都花5美元购买当地的一种彩票,由于她平时总是处于情绪低落中,所以要靠服用一种抗抑郁药物保持安宁。后来,罗斯赢得了2200万美元的大奖。她激动得差点昏过去。她辞去了洗衣工的工作,购买了一个有18个房间的别墅,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最好的私立学校。但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幸福心情不到一年就开始减退了。到了年底,她的抑郁情绪重新出现了,她又像以往那样闷闷不乐。相关研究显示,影响一个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内在因素而不是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指发生的生活事件,好事如升职、加薪等,坏事如生病、失业等;内在因素是指个体的性格、气质、认知水平、生活目标、期望值等。影响一个人性格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其次是幼年和童年时的家庭环境和经历。因此,培养孩子具有一个乐观、良好的性格,给他将来带来的好处,其意义要远远大于给孩子留下一笔可观的物质财富。

古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很难,但发现自己的性格缺点就是进步。再遇到事时,试着向自己的习惯思维的相反方向去考虑,比如本性比较吝啬的人,知道自己有这毛病,在与人相处需要花钱时,就比原来多花一些;胆小的人在遇事时,就豁出去勇敢一些。久而久之,性格会有一些改善。

发现并逐渐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是聪明,同时找到自己性格长处并予充分利用和发挥则是大智。一个聪明又具大智的人,怎能不会充满幸福感的生活呢?

□压力是幸福的定时炸弹

压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在不发达的社会中,压力首先与寻找食物、寻找住所、寻求安全以及寻找配偶、繁衍后代等生存需要联系在一起。在发达的社会里,压力与基本生存手段关系甚微,而与事业的成功、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满足自己或他人的愿望等紧密相关。

(1)压力的起因与应对的态度

有意思的是,如果缺少了压力,人类自己还要创造出来。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宁愿承担心理压力,也要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钟去做。令人不快的、不想去做的事情如此,我们愿意去做、有必要去做、做完后感到充实和有价值的事同样如此。许多人似乎只有在经历压力时工作才能完成得更出色,就像法国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只有在债台高筑时才写作一样。

①压力缘于积累

遭遇一件不痛快的事,人还能接受,但接二连三的打击和挫折,很可能就承受不了了。另外,压力来自情感方面对人造成的伤害更大。如果一个人事业不顺,但家庭和美,面对事业的压力他可能还能承受;相反,如果事业不顺而家庭关系又非常紧张,这个人可能就要崩溃了。良好的家庭关系是缓解压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