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逆反怎么办
3918200000012

第12章 沐浴友谊:帮助同学关系不正常的孩子(1)

如何帮助同学关系不正常的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都希望受人喜爱,都希望有个好人缘。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的原因或自身的心理因素,许多孩子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总是不尽如人意:有的孩子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有的孩子常被同伴误解;有的孩子则遭到冷落与排斥等等。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便产生了困惑:“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我?”“我真的那么令人讨厌吗?”“我是否还继续与他们交往?”……于是便产生一些无名的烦恼与忧虑,感叹“世态炎凉”,甚至“关门谢客”,独来独往,严重者形成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产生逆反心理。对同学关系不正常的孩子,一方面需要父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让孩子懂得付出与回报的关系,积极帮助别人、理解别人,充分认识交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学会不断审视自己和他人,掌握改善同学关系的诀窍,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友谊第一,平等相处。交往的意义在于增大自己的心理空间,减少彼此的心理距离。交往还是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一种心理需求。

1、告诉孩子:交往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人际交往也在发挥着与“维生素”同样的重要作用。

有些孩子以为交往与学习相冲突,拒绝交往甚至厌恶交往,这对孩子的个性的完善和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作为现代人,如果离开了社会交往,就不能正常生存,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态。有的孩子可能认为,自己的天职是学习,交往不交往无所谓,甚至有的孩子把交往等同于“庸俗的关系学”。其实,进行交往是现代青少年学生所不可缺少的。作为父母,一定要把学会交往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向他们交待清楚,使他们明白人生离不开交往,不会交往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道理。

(1)让孩子知道,交往是增长智慧的纽带

人类的知识、经验及智慧的传递就是通过交往而实现的。任何人都不是生而知之,都是在后天的磨炼中获得知识和思想的。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她)就已经和他人开始了交往。先是同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发生交往,继而同小朋友、同学、老师、领导、同事等发生交往。正是在这诸多的交往中,他逐渐学会了说话、处事、为人等一系列知识和技能,完成了社会化的过程。

孩子善于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交往,可以广开知识、信息的门路,获取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在同人交往中趋向完美。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陈旧观念,早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现代的学生应该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手中有一只苹果,我手中有一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各有一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那么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因此,家长必须引导孩子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前提下,注意加强同外界的联系,通过交往去采撷更加丰硕的智慧之果。

(2)让孩子懂得,交往能使人获得温暖的友情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精神生活如同肉体生活一样,有呼也有吸。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觉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送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也就没有了生机。”英国大思想家培根也说过:“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人际交往频率联系紧密。日常生活经验也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接触,是培养友谊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或者仅在某一狭小的圈子里转来转去,那他就失去了本应属于他的那份友情,失去了可以互相讨论问题、互诉烦恼、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朋友。

(3)让孩子明白,交往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中国有句古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有没有共同学习的朋友,不仅学习的效果不同,而且对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曾进行过孤独对人身心影响的实验,请应试者单独居住在一间间完全与他人隔绝的小屋子里,屋内摆有多种美味佳肴,可以自由地吃、喝、睡。结果,两周后,所有应试者都忍受不了这种坐享其成的生活。他们拼命敲打墙壁,要求重回“人间”。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是社会性动物。”

交往可以使青少年相互传递信息,在心理上相互感染,从而消除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烦恼、苦闷、悲伤、孤独、焦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使孩子感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反之,孩子缺乏必要的交往,就会感到孤独、寂寞,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失调和人格上的缺陷。

2、改变观念,纠正孩子不善交际的毛病

有许多孩子根本不善交际,甚至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孩子的交际能力,应从小培养。要纠正孩子不善交际的毛病,家长首先要纠正自己思想上的误区;其次,要给孩子创造交际机会,教给孩子交际技巧。

美国着名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对于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来说,他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是15%,而85%的作用是由他的交际能力来实现的。世界上所有成功的管理者或企业家,无一例外都具有卓越的交际能力。”然而,现在有许多孩子根本不善交际,甚至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孩子的交际能力,应从小培养。

(1)纠正对交际认识的误区

要想让孩子与别人和睦相处,家长首先应纠正下面一些思想上的误区:

①认为交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不要刻意去培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一个人在为人处事上是需要教导的,通过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行为。

②认为说话并不是一门艺术。会不会说话对一个人来说相当重要,就好比手巧不巧一样,不要认为只要会说,至于说得好不好、得不得体是不重要的。在当今的社会上,能说会道在交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说会道也是一种本事。因此,要让孩子把说话当作一门艺术来对待。

③认为交际会耽误孩子的时间,影响学习。这就需要把握一个度,适当地与别人交往反而是有好处的。比如说与比自己优秀的,跟自己谈得来的、有共同爱好的人在一起交往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对孩子是一种促进。孩子可从别人身上吸取优点,促进智力发育,才能更好地成长。

(2)提高孩子交际能力的措施

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让孩子能交上好朋友,与他人和睦相处呢?

家长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①教孩子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

可以在孩子刚学说话的时候,就教他说一些与人交往所需的话语。例如:“你好”、“谢谢”等等。在他开始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就可鼓励他练习说这些话了。

②让孩子独自做客或招待客人。

之所以让孩子独自去,是因为,这样孩子不会有一种依附心理,他必须亲自与人打交道,这时的他是作为主要人物上场的,他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促使他去思考,学会与人交往。如果是朋友到自己家来做客,可以让孩子接待,从而学会如何待人接物。特别是与孩子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到家来玩耍,更要让孩子亲自做一回主人。

③把孩子最舍不得的玩具收起来。

家长可以在别的小朋友到家来玩之前,将孩子最喜爱的玩具收起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孩子们之间为了玩具而不和,这算不得是小气。不管你的孩子年龄有多小,也要学会尊重他,从中可以让他也懂得尊重别人这个道理。

④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自然交际。

让孩子多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最能与人直接交流的一项锻炼,不管是什么体育活动,都不会少于两人。有些活动可以训练孩子的智力,另一些体育活动则能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因为是多人一起活动,也就锻炼了孩子的交际能力,从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因此,要让孩子多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久而久之,孩子还会主动去寻找对手,主动与人交往,因为,他懂得如果要想别人跟他一块儿玩,他就必须知道如何与别人更好地交往才行。

⑤通过旅游陶冶孩子的性情。

在假日期间带孩子到处走走,可以是繁华的闹市区,也可以是宁静的郊外。从中认识社会,享受生活,陶冶情操。但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可以试着让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如:坐车时让他买车票、去游乐园时让他买门票等等。在家外,很容易就能找到让孩子与人接触的方法,但这些也往往容易被忽略,这就要求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在外出后,知识增多了,谈话的内容也多了,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交际能力,也大大增加了孩子的阅历。

⑥让孩子独自购物。

孩子上初中以后,就可以让他去买一些自己需要用的生活日用品,如袜子、手套等。还可让他将家中不需要了的、破旧了的东西拿到收废品处卖掉。商品交易最能锻炼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也就需要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让孩子更清晰地了解所生活的社会。吃亏后,家长要给以指导,千万不可责骂,让孩子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逐渐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和交际能力。

3、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克服社交焦虑

害怕与人交往在心理学上称为“社交焦虑”,主要的内心感受是:在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局促不安、紧张甚至恐惧。社交恐惧是阻碍孩子进行正常同学交行的大敌,家长应帮助孩子剖析产生社交恐惧的原因,积极诱导,克服社交焦虑。

害怕与人交往的孩子其外在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害怕看别人的眼睛,害怕被人注视,害怕当着他人的面吃饭、书写,甚至害怕看到任何人,等等。有时还伴随心跳加速、心慌心悸、发抖、出汗、呼吸困难等,这些都属于心理学上所称的“社交焦虑”的生理症状。

(1)产生社交焦虑的原因

孩子产生社交焦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

①认知方面的原因。孩子自身一些不合理的认知会导致社交焦虑,如“我应该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良好印象”、“要是我出洋相,那太没有面子了”等完美主义观念,以及“我在交际场合肯定不行”、“我的交际能力太差了”、“我的社交形象太差了”、“我的外貌太难看”等自我否定性评价。这些孩子害怕交往是为了回避不完美带来的痛苦。

②行为方面的原因。从小缺少交往训练,没有交往经验,或父母因孩子与他人交往而惩罚孩子,都可能导致社交焦虑。这些人害怕交往是对社交场合的回避性条件反射。

③情感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自卑、抑郁、没有自信心等。这些人不参加社交是害怕人家瞧不起自己,而实际上是自己瞧不起自己,没有起码的自尊心。

④潜意识中的原因。如青春期的性焦虑,轻者在异性面前不太自在,重一点儿的人会面红耳赤,严重的就会发抖、出汗或闭门不出。

国内也有报道说,青少年社交恐怖症患者中95%与性有关。他们的共同点是:害怕他人发现自己内心的“肮脏、下流的想法”。这些人当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与童年的性经历有关。如某女生幼年时与邻居家一个小男孩儿作过性游戏,长大懂事后感到非常可耻,担心同学、老师会发现自己的“秘密”,只要同学、老师看她一眼,她就感到心中的“秘密”被发现了,因而惶惶不可终日,只好关在家里。

在社交焦虑的实际事例中,各方面的原因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社交焦虑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这就要求家长予以重视。

(2)消除社交焦虑的措施

帮助孩子消除社交焦虑,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①教育孩子确立合理的思想观念。

如“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得到每个人的喜欢”、“其实他人并没有这么在乎我的缺点”、“外表难看并不影响交真心朋友”等。

②为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

使孩子积极参与交往活动,交往多了也就不怕了。害怕他人发现自己“秘密”的孩子,只要让他大胆地问几个同学“你们对我是怎么看的?”,就可以知道事实并非自己想象得那样可怕。

③鼓励孩子肯定自己的优点。

悦纳自己,有利于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人都是有优点的,自卑的人要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长处。自尊心不应该建立在他人的缺点或者自己比他人强的基础上。只有坦然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人才能树立强大的自尊心。

④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潜意识中的冲突并予以化解。

如果青春发育使孩子对异性有强烈的好奇心,想亲近,但道德观念要求孩子压抑这种冲动,因而在潜意识中道德和性欲会产生斗争。当孩子与异性交往时,这种斗争表现为自我对异性的害怕。有时候,这种斗争也可能同时在意识里进行。只要让孩子把对异性的兴趣看做正常现象,减轻自己的负罪感,与异性交往就会变得轻松与坦然。此外,还可以告诉孩子,童年期的幼稚性行为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不能因为这些行为而给自己套上“罪恶的枷锁”,使自己生活在罪恶感和耻辱当中。

如果孩子社交焦虑确实严重,无法自我调节,则应及时帮助他接受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4、帮助孩子调整对同学交往的认知结构,改善同学关系

由于某一原因一时没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就会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障碍,为了与同学真诚相处,父母应帮助孩子调整对同学交往的认知结构。

一位不大合群的孩子给不在身边的父母写信,求助于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妈妈,妈妈在回信中,告诉了孩子如何才能改善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这位家长给儿子的一封信:

儿子:

从信中了解到,你已经认识到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表示要努力改善与同学的关系,你这种积极的态度是好的,相信你经过努力,会有所收获。

与同学不合群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同学交往认知的错误,要想取得同学的理解,必须要调整认知结构。

调整认知结构是改善同学关系的策略之一。认知是刺激和反应的中介,对同学沟通的认知也是如此。正确地认知同学关系是改善同学关系的基础;反之,错误地认知同学关系对同学沟通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行为受认知的支配,正确的认知会导致正确的同学交往,错误的认知则会导致错误的同学交往。初、高中生同学交往障碍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认知的错误,如有的同学认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他们看来,与同学交往应该谨小慎微,不知哪句话会得罪同学,和他们相处时最好多听、少讲。也有的同学认为:“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说话是造成同学分歧的原因,在同学中少说话为佳。还有的同学认为:“见人只说三分话,莫可全抛一片心。”同学间无法真正沟通,与同学不能过多地讲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