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逆反怎么办
3918200000013

第13章 沐浴友谊:帮助同学关系不正常的孩子(2)

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们必须清除这些错误认知才能搞好同学关系。同时,要建立正确的认知,做到对同学要真诚关心,豁达大度;待人要温和体贴,克制忍让,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同学关系,成为受同学欢迎的人。我的一个学生在初一时上学便来、放学就走,跟同学很少交往,同学们都说他是班里“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人。因此,他在班级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后来,这位同学主动和同学接触,关心同学,帮助同学解决些实际问题。初三班委会改选时,大家一致投票选他当了生活委员。

在和同学交往中还有一个黄金规则,那就是只能希望同学做什么,如果同学没做到,最多你会产生失望。在校园生活中,有不少同学生硬地对同学提些要求,这就是“反黄金规则”了。同学若没按你的要求做,你就会产生烦恼、自找苦头了。同一件事采取不同的规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你想帮助一位同学改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毛病,你可说:“作业是理解课程的重要手段,我希望你能完成作业,如果有什么具体困难,我可帮你解决。”你这是运用了人际交往的“黄金规则”,同学见你态度很诚恳,他就会高兴地接受你的意见。否则,你若说:“不按时完成作业算什么学生,我要求你从今天起当天的作业一定要当天完成。”你这时所运用的规则是人际交往中的“反黄金规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弄不好同学反到会顶撞你说:“我完不完成作业是我的事,你狗抓耗子多管闲事。”结果你好心办了坏事。

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要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既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又做到了与同学沟通,融洽了同学关系。

5、诱导孩子改变态度,找到知心朋友

有很多孩子过分注重自我,过于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心高气傲,瞧不起别人,使他们无法找到知心朋友,家长应引导孩子改变这种态度。

孩子不愿与同学交往,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这虽然不是什么毛病,但从孩子的发展来看,这对其将来走上社会是有不利影响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心高气傲、因瞧不起同学而不愿与人交往的孩子,父母更应该注意通过教育使其改正。

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接近别人,才能使人愿意接近。

一般来说,青少年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相差不多。自己在这一方面小有才能,别人也许在另一方面有特殊的兴趣,你有计算机方面的天赋,他有着高超的球技……总之,绝不应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

如果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就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自在情理之中。这就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人与人之间一旦发生交往,就会出现相投或相恶。相恶,就会相别而去;相投,就会继续交往。而因相投交往,就是一种朋友式的交往,这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重大。也就是说,交知心朋友很重要。

有很多孩子交不到朋友,没有知心同学,主要是由他的待人态度决定的,家长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

其一,教育孩子要改变自己的心态,不要过分注重自我,要真诚对待同学,要用美好的感情去观察别人。

只要自己对别人真心感兴趣,别人自然也会对自己感兴趣,这样友谊也就水到渠成地建立起来了。

其二,教育孩子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如果注意观察一下周围的同学就会发现,任何一个同学,在他身上都会有优点,有着闪光的东西。也许自己过于注重别人的缺点,而把别人的优点忽略了。中国有句俗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交友的人都知道,交友之道在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

其三,教育孩子要多一些宽容,要能容忍别的同学的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要找到一个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可能的。鲁迅曾说过:倘要完人,世界上配活的人怕就有限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多一些宽容。

6、让孩子通过相同的兴趣,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教孩子学会运用锐利的目光去观察、用聪明的脑袋去思考,找到自己与同学同样感兴趣的东西。让孩子记住一点:应时刻去关注那位可能成为自己朋友的人。

路易斯说:“友谊诞生于一瞬间。”两个人一起吃饭时,突然发现形同陌路的邻桌同学竟然与自己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于是,友谊之花就重新在孩子们之间绽放。课间休息,两个人聊天,发现彼此有许多共性,友情便诞生了。初次见面,人们交谈进展的速度很能说明这一点。因为,相同志趣的人在一起,很容易就会消除隔阂。共同的观点和共同的习性容易激发两个人的交往欲望。

父母应当告诉孩子,相同的兴趣、爱好,由共同的话题开始,很容易便谈得融洽、投机,这种建立在共同志趣上的友情,是对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大有益处的。因为,人们在兴趣、感觉上发现共同点后,相互之间才容易充满善意或好感,直到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真诚相待。这样,同学之间的友情便自然产生并随着时间而不断加深。

在生活中,教孩子学会运用锐利的目光去观察、用聪明的脑袋去思考,找到与同学同样感兴趣的东西。“物以类聚”,不怕同学会拒绝你这个同类。还要孩子记住一点:应时刻去关注那位可能成为朋友的人。用点儿时间为友谊播上一颗种子,让它繁茂生长。如果你欣赏他,那就请告诉他,只要出现奇迹般的闪光,就抓住它,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让孩子明白这种做法的前提是要出于热忱,热忱永远是友谊成功的第一要素。

当你的孩子内心充满热忱时,向别人提出的,肯定不是一个令人难堪的问题,而是他乐于回答,或者是他所熟悉的问题。

在孩子洒满阳光的年龄里,教孩子敞开心门,斩掉友谊之路上的荆棘,大胆地与同学交往,并在友谊的路上,使人生不断成熟起来。

7、让孩子牢记:善待别人,别人就会善待你

教孩子牢记:不管对方令自己多么不快,都要不断强化自己“我要和他做朋友”的信念。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你学会喜欢别人,别人就喜欢你。

总是听孩子抱怨身边的朋友很少,如果你问他原因,他总会抱怨有的同学对自己冷淡,总是无法与他相交。

同学为什么会态度冷淡呢?家长首先应该告诉孩子:交往其实就是一个互动过程。也就是说,你与别人交往的同时,别人也在与你交往,你对同学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同时也影响到同学对你的态度。朋友就像镜子一样,你对他投以热情,他也会以同样高涨的热情对待你;你喜欢他,他就会喜欢你,如果你总是给人家钉子碰,你又怎能抱怨人家态度冷淡呢?

因此,父母应该教孩子学会善待别人,善待他的同学、朋友。

在与同学交往中,不要单凭自己一时的印象就轻易地决定自己的好恶。只要你有一点儿耐心和善意,便会发现原来那个自己挺不喜欢的同学,也会有许多可爱之处。

歌德曾说过:“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千个人中也难找到两个在思想情感上完全协调的人。”因此,应让孩子懂得,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最需要做的不是苛求自己与对方的情感、思想同步,而是去寻找办法与对方和谐相处,取长补短,这才是交朋友的最终目的。

一名叫心晴的同学因父母工作调动,转学来到一个她完全陌生的校园。初来乍到的不安,新同学相处中的试探与磨擦,都在心晴的热情爽朗下而一一化解。但是心晴在开心之余,总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因为她和邻桌的一佳始终无法进行更好的交流。一佳是个品学兼优的女孩,老师、同学都很喜欢她,可心晴与她的交谈,总是在一佳淡淡的语气中结束。心晴很奇怪她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一次在和妈妈的闲聊中,心晴对妈妈说了她和一佳的交往过程和结果。妈妈听后笑了笑说:“你有没有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呢?一佳第一次对你的友好持以冷淡后,是不是你以后对她的态度也相对冷淡了许多呢?”“当然了,她老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让我怎么再热情起来嘛。”心晴很委屈地说道。“你不要让别人对你的态度而影响你对别人的态度。一佳也是个好孩子,也许她只是无法很快接受她的学习生活中突然介入一个陌生人,你也应该站在她的角度做些考虑啊。然后不妨与她重新交往看看,诚恳一些,因为你想和她做朋友。”妈妈说。第二天下午一回家心晴就嚷到:“妈妈,一佳邀请我周末去她家里看她养的小猫咪。”

这就是善待别人的魅力。不管对方令自己多么不快,只要不断强化自己“我要和他做朋友”

的信念,对方就可能很快地敞开心扉,坦诚地对待你;反之,如果你的孩子一开始就认为对方“讨厌”,那么别人原本没什么恶意的地方,他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认为别人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而对方也会像“镜子反射”一样对他没有好感。

让孩子赶快释放热情,采取行动吧!相信明天你的孩子就会微笑着走出校园。

8、教导孩子:友善地帮助别人,会促发友谊之花

一个过分自私、吝啬的人肯定无法获得他人真诚的相待。家长应该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有一颗随时帮助别人的友善之心,这也是孩子获得真诚友谊的必备条件。

一天,一位女孩儿来找心理老师。她面带愁容对老师说:“我心里很苦恼,因为宿舍里的同学都在疏远我,而且好像还在背地里议论我,我心里好难受。”女孩说着说着,眼泪夺眶而出。老师和颜悦色地劝她冷静些,然后慢慢询问她遭人冷落的原因。原来,她叫王小玲,初中三年级学生,和她同住一个宿舍的还有七个女生。刚开始,八个人关系还好。一次,一个舍友红着脸向王小玲借十元钱,王小玲担心她不还,就借故拒绝;有一位舍友担任班里的宣传委员,见王小玲美术不错,就请她帮忙出一期黑板报,可王小玲想,我又不是班干部,我才不干呢;班里有位同学患了重病,同学们踊跃为其捐款,王小玲不以为然,最后很不情愿地捐了一元钱。后来,王小玲发现其他人开始疏远她,甚至有意躲着她。“有时,我因有事让她们帮我交作业,她们竟都借故推托。她们真是太过分了。”王小玲伤心地说。

王小玲的遭遇不是偶然发生的。她的一些行为体现出了她的自私、冷漠和封闭性,对别人的吝啬最终却将自己逼入了困境。

这种情况应该说跟家长的教育与家庭影响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如果我们教孩子“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都是自私的”这些信条的话,孩子的行为必然会表现出自私。要想帮助孩子更好地与同学交往,首先要改变孩子的思想认识,摒弃自私的观念。要让孩子明白,如果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就会有和你同样的感受。因此,在交往中,对别人的慷慨就是对自己的慷慨,对别人的帮助就是对自己的帮助。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告诉孩子,帮助别人,会让人如沐春色,深深感受到你的热心与爱心;帮助别人,就像交往中的加速器,让人在感激你的同时,愈加信任你,从而与你的心贴得更近。帮助别人,既是热心,爱心的体现,也是交往中必备的技能。

父母应让孩子懂得:帮助别人,不仅表现在救人于水火的大仁大义上,也表现在小恩小惠的点滴真情中。别人趔趄时你轻轻地搀扶一下,别人口干时你递去一杯热水,甚至邻桌同学不觉中掉落一支铅笔,而你弯腰捡起……事虽小,却体现了你对别人的关心和爱护。“不以善小而不为”是帮助别人最基本的原则。

对孩子说:“帮助别人,你不要期望对方‘受人点滴,报以涌泉’,也不必担心别人‘恩将仇报’。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和他一同笑过的人,他可能把他忘掉;但和他一同哭过的人,他却永远不忘。’——因为他在危难时你来到他身边,他失意时你给了他支持。你对别人的帮助,就像感情投资,终将获益。”

9、教育孩子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

在同学最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给他关怀与鼓励,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真诚和友谊。雪中送炭,使孩子收获真诚的友谊。

孩子的友谊靠他们自己去培养和建立,父母要教育孩子在同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孩子与同学之间建立起真诚友谊的契机。

下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晓蓝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三个礼拜了。因为车祸受伤,她远离了热闹的校园和可亲可爱的老师、同学,加上自身的伤痛,晓蓝很是难过。不过,她的同学然然每天一放学就来医院看望晓蓝,帮她补习功课,给她讲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渐渐地,晓蓝脸上有了笑容,而身体也慢慢好了起来。终于有一天,同学们看到然然扶着晓蓝一起来上课了。不久以后,校园里又到处都洒满了她们欢快的笑声。

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比如孩子的同学学习退步、丧失信心;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困难不能正常上学;有的甚至身染重病……这正是需要“雪中送炭”的时候。

此时只要孩子伸出帮助同学的双手,就能在心理上给他强有力的支持,使他坚强起来,顺利渡过难关。就像晓蓝,很多年以后当她回忆起快乐的校园时光时,第一个想起的就是然然。因为在她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然然来到了她的身边,陪她一起走过了那段痛苦的日子。

如今在人们的交往中,经常出现一种不正常的情况:人们大多热衷于“锦上添花”,而不去“雪中送炭”。一个人取得成功会引来众人的关注和祝贺,而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却很少有人问津,这就是人们很难得到真正友谊的原因。

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把雪中送炭作为自己获得友谊的重点。同学最困难的时候就是最需要自己伸出友谊之手的时候,为自己的同学挺身而出,自己既可以得到一个忠诚的朋友,也会在困难时得到他的回报。

10、同学生病了,提醒孩子去探望

孩子的交际无处不在,父母应时时给予指导与帮助。当孩子的同学生了病。父母不仅要提醒和督促孩子去探望,而且还应给予耐心指导,使孩子掌握探望病人的技巧。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免不了会染疾生病。患病的人,情绪状态往往会起伏不定,很需要别人的安慰。因此,探望病人也是安慰别人痛苦的途径,从人际交往角度来说,也是一种交际方式;孩子在逐渐长大成人,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这种交际方式。

孩子的同学或朋友生了病,父母应提醒并帮助他去探望,这可以给病人以精神上的支持和抚慰,帮助其早日康复。

除了为孩子探病提供帮助外,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去探望病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人数不宜太多,以免过多地消耗病人的精力

病人是需要安静地休养治病的。频繁的探视既牵累病人家属,又会打搅病人,影响休息。尤其是班上如有同学生病了,切忌三五成群地拥到病人家。

(2)交谈要适宜,讲究语言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