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逆反怎么办
3918200000023

第23章 积极懂事:矫正孩子生活上的逆反(2)

4月18日是小芳的18岁生日,“骑士”知道后决定给她庆贺生日。他们在深圳某酒店见面后,小芳被“骑士”潇洒的外表和出手的阔绰所倾倒,之后,他们多次约会,并发生了关系。

“骑士”信誓旦旦说一定要到深圳买房子,等小芳中学一毕业就到他单位来工作,两人结婚。

9月,小芳将自己省吃俭用积攒的二千多元现金一起交给了“骑士”。此后一个多月过去了,小芳给“骑士”打过无数个传呼,但一直没有回音。小芳到“骑士”的出租屋一打听,才知道“骑士”早已没了踪影,连房东都不知道他的去向。

有一些中学生,他们是因为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无处倾诉而上网聊天的。例如,学习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家庭纠纷等等。一开始,她们上网聊天往往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并非有目的的恋爱。但是,女性心理的脆弱和女性的虚荣心,使她们对异性的恭维与追逐并不反感,甚至以此为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利用这一点,给失意者以安慰,给天真者以恭维。

由于少女们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还比较差,总认为世界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自己处在无比幸福之中,以梦幻代替现实,因此往往轻易上当。

父母要提醒自己的孩子:当心网上用爱做幌子的“温柔陷阱”,切莫被一些谎言所迷惑,不发生“网恋”是最为保险的。

孩子一旦沉迷于网恋,父母应做好以下工作:

其一,面对孩子的“网恋”,父母们不必太紧张。把它看做孩子这个年龄所需要的一种游戏,不必谈“网恋”色变,根据情况,解决问题。

其二,提醒孩子不要与“网友”草率见面,谎言往往是欺骗的华丽外衣,不小心会落入“陷阱”。

其三,父母的防范应当从“风起于青萍之末”开始,因为“网恋”中低级庸俗的打情骂俏也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

5、莫为“追星”发了狂:

正确引导孩子的“追星”

行为

青少年崇拜明星的追星行为,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独特的心理反应,但孩子如果“追星”追到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地步,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父母便不能不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教育。

某初中男生听了一场刘德华演唱会,被刘德华动人的歌声、潇洒的舞姿深深打动,从此就悄悄地把刘德华作为崇拜和学习的偶像。他拿出自己平时的积蓄,买了一个随身听和一大堆刘德华的专辑盒带,一有空就听着、唱着、学着。电视上只要一出现刘德华的面容,他就会立即放下作业,“飞”到电视机旁;只要有刘德华主演的电影,他都想方设法去看。平时,他的言行举止也“刘化”了,还特意买了一张刘德华的照片,放在桌子上,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道:“向他学习。”结果到了期末考试,门门功课都不及格,被迫降级。

如今青少年“追星”早已成为一种潮流,追星的行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少数“追星族”

成员对影视歌星的崇拜、迷恋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真有点儿令人难以置信。他(她)们把“追星”当成了生活的全部,甚至注入了性成分,把明星当作满足其爱恋心理需要的对象,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地沉溺于追星的激流中,发热、发烧、发疯、发狂、发昏……为了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他(她)们可以置亲人的病痛于不顾,不惜与自己倾心相爱的恋人分手,甚至抛弃自己的生命……追星行为对于青少年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妨碍公共秩序

有的“追星族”入了迷,把偶像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整日神情恍惚,生活在一种幻想中,导致心理失去平衡;有的在公共场合围追堵截明星,以求得明星签名,或拼命拥挤狂呼,以发泄情绪,从而导致公共秩序混乱,造成人伤物毁。

(2)造成青少年的学业荒废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追星族”们一味追星迷星,以此求欢乐和精神寄托,转移或降低了学习兴趣,上课精力不集中,经常迟到、早退,回家不认真复习功课和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甚至出现厌学、逃学、弃学现象,导致学业荒废。

(3)会刺激青少年高消费欲望,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追星族”们只看到明星们的显赫、荣耀,而看不到他们成功背后奋斗的汗水,造成重外表、轻内心;重结果、轻过程;重享乐、轻奋斗等不良心态,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错位。

特别是近年来港台歌星演唱会的门票价格不菲,音像制品、CD唱片等的花费更是可观,这都刺激了“追星族”们的高消费欲望,当无法以正当收入满足需要时,就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过度的迷恋追星,显然已经成了孩子们刻苦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对此,作为父母,我们应怎样对待呢?

父母在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追星”行为后,应当与孩子面对面地、平等地进行一番讨论:追星行为的价值在哪里?到底有多大价值?为什么要追星?通过这些讨论,帮助孩子对“追星”行为的价值有一个恰当的认识,使其能够在比较理性的认识基础上,对自己的“追星”行为采取适当的态度。

如果认为“追星”行为有合理之处,也认识到有一些明星们的某些方面是值得“追”的,那么,就应该进一步讨论:到底应该花多大的精力、金钱去“追星”?是不是可以耽误功课去“追星”?是不是可以不顾家庭的经济条件去“追星”?是不是可以为了“追星”而去违法犯罪?

通过这样的讨论,就可以将青少年过度的“追星”行为转化为一般的明星崇拜行为,使“追星”行为既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满足青少年的愿望,又可以避免过度“追星”带来的危害。

6、节俭朴素,健康消费:

教育孩子克服挥霍浪费

攀比已成为孩子中很普遍的现象,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挥霍性消费行为在孩子中屡见不鲜,父母应当培养孩子节俭朴素的品质,引导孩子进行健康消费。

李某,男,12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父母均是生意人,家境富裕,每月零花钱三百元左右,平时花钱大手大脚,有时一个星期能花掉一百多元,几乎全用在吃零食、玩电子游戏上。

他穿的都是名牌衣服,用的文具也是名牌。有时,不再喜欢或不再用的东西则一扔了之,毫不可惜。有一次,他心血来潮将一套几十支的水彩笔和十几盘音乐磁带从窗口扔下去不要了。还有一次,他将一支几百元买来的充气枪忘在旅店里,也只是叹息了一声。

青少年的挥霍性消费行为,是指大量花钱,任意把钱用在不合理的事物上的行为,是目前青少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行为。

青少年挥霍性消费行为的发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从客观上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父母对孩子高消费的不恰当支持、鼓励;社会舆论等对青少年消费行为的不恰当引导;社会中盛行的铺张浪费、大肆挥霍现象的示范作用等,都是导致青少年挥霍性消费行为的重要环境因素。

从青少年自身的因素来看,追求名牌、满足虚荣心、崇拜偶像、从众随大流、补偿自卑、互相攀比及炫耀等心理因素,也是引起他们挥霍性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

青少年的挥霍性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危害性。充足的金钱会使青少年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认为什么都可以用钱买,凡是需要自己劳动的,都可以雇请别人代劳;充足的金钱可以使孩子玩物丧志,经不起挫折的打击,根本无法承担家庭和国家赋予的责任;大量的金钱和挥霍性消费还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因为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只知道向别人索取,而自己并没有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和技能,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不再继续给他们提供金钱,而他们自己又挣不来金钱,以致金钱不够用时,就很有可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金钱来维持好逸恶劳的习惯。因此,父母必须坚决制止青少年的这种不良行为。

那么,父母应怎样改变孩子的不正当消费行为呢?

其一,父母必须改变在子女花钱问题上的不恰当观念。

补偿过去心理。许多父母认为过去自己有过艰苦的童年,现在日子宽裕了,不想再让孩子的童年、青少年时代不幸福,因此,愿意在孩子身上多花钱,似乎这样可以间接地补偿自己的过去。

金钱交易心理。一些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希望通过满足孩子的经济要求的办法,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用金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孩子搞“金钱交易”。甚至制定了明确的奖励目标:一门课程考多少分,奖多少钱,每门功课平均分达到多少,可以奖多少钱;考入重点中学奖多少钱,考上大学奖多少钱等。

补偿感情心理。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家长的工作节奏加快,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紧张,使得家长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劳累了一天之后,也没有情绪与孩子说话谈心。一些家长觉得自己太忙顾不上孩子,心里很内疚,因此,就尽量多给孩子一些钱,用钱补偿感情交流的欠缺,以求得内心平衡。

显富摆阔心理。一些父母拥有了大量金钱之后,事事不甘居人之后,处处想显示自己的富有,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金钱要求,使孩子在外面有威风、够气派,自己脸上也有光彩。

父母们应当切记,“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纵观古今中外,能成大器的人物中,不少人在年轻时都家境贫寒,许多世界着名的亿万富翁在青少年时代都充满了坎坷与艰辛。金钱买不来成绩,换不来成功,养不成孝子。因此,在给孩子零用钱时,父母不妨吝啬些,以引导青少年养成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好品质。

其二,要过问孩子零用钱的用途。

父母们在子女要钱时,一定要过问钱的用途,有正当用途时,应该尽量满足;用途不当时,应当与孩子一起讨论这样的钱该不该花,引导子女节省不该花的钱,把钱用到值得花的地方。为了防止孩子乱花钱,在孩子有较大数量的开支时,父母在事后应当检查,以免孩子把钱用于不恰当的地方。

其三,要让孩子吃点儿苦,使他们体验生活的艰辛和金钱的来之不易。

其四,要引导孩子正确的消费,吸收青少年参加家庭理财,教给孩子一些理财之道,鼓励他们学会储蓄。

7、并非“很酷”:

当心孩子成为小小“烟民”

要独立,要张扬个性,是青春期孩子明显的心理特征。

但有些孩子却通过吸烟来张扬男子汉气概,扮“酷”,实在是既害身体又害心,戒烟请从娃娃抓起。

中学生吸烟在我国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许多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然而,打骂也好,苦口婆心也好,却难以阻止越演越烈的中学生吸烟的趋势。有的孩子甚至管理越紧越要偷偷地抽。那么,他们为什么对抽烟这样着迷呢?

有个孩子说:“我很欣赏我爸爸抽烟的风度。于是便偷偷地学,就这样上瘾了。”

另一个孩子则说:“那年我的同桌老偷他爸的烟吸,他劝我抽,说抽烟挺好玩的。于是,我就试着吸了几口。说真的,当时给呛得不行。但想到是男子汉,如果连烟都不会吸,怕被他们瞧不起。因此,我就忍着吸下去。哪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只要不抽烟了就有些不舒服。就这样,我就上了瘾。不过,抽烟也不是没有好处,还能交到许多朋友呢……”

根据某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第一次吸烟的平均年龄是10~7岁,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早2~3岁。大约有41.5%的吸烟男生认为,吸烟能体现“男子汉气概”、“很时髦”、“很酷”。

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天津和山东等省市的二百所中学的一万一千九百五十七名13~15岁的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32.5%的男生和13%的女生尝试过吸烟,总吸烟率为22.5%。这些数据无疑是令人吃惊的!

(1)学生收烟的心理诱因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张建奇副教授认为,孩子抽烟除了家长自己的榜样作用外,主要还有心理原因。学生吸烟的心理诱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吸烟。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少年人产生了强烈的长大成人的欲望,特别喜欢做成年人所做的事。许多家长或许不经意间流露出“成年才可以吸烟”的观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孩子认为“吸烟是走向成年的标志”,因此便模仿成人吸烟。

②想通过吸烟结交朋友。由于“烟酒不分家”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孩子从成年人那里获得了间接的经验,认为吸烟是结交朋友的一种便捷的方式。尤其是那些性格外向,喜欢结交朋友的孩子,他们尤其看重吸烟的这种功效。一个吸烟的孩子如是说:“烟可以让两个陌生的人产生亲近感,还能够提高办事效率。”

③为了满足吸烟“时髦”的虚荣心。“饭后一支烟,快活似神仙”。“不抽烟,不喝酒,死了不如一条狗”。许多孩子笃信这些庸俗的社会流言。同时,一些孩子认为,吸烟很潇洒,不吸烟就跟不上潮流。一些女生还认为:“男生抽烟的姿势很酷,看上去很成熟,有魅力。

”一些男生就是为了赶这种时髦,或者说是为了赢得女生的青睐而开始吸烟的。

(2)怎样纠正孩子吸烟的坏习惯

作为父母,怎样才能纠正孩子吸烟的坏习惯呢?

①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吸烟的危害性。

让孩子认识到: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等多种有害物质,吸烟对呼吸器官的损害尤其严重,许多呼吸道疾病都与吸烟相关。通常说来,一个吸烟的人寿命比一个不吸烟的人短五年。对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吸烟的危害尤其严重。这将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关键的一点,是要通过思想认识来改变孩子的行为,如果不讲清道理,一味地训斥、打骂,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便更加难以纠正。

②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戒烟的欲望。

让孩子意识到,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一个人都将迎来长大成人的那一天。吸烟并不是走向成年的标志,许多成年人并不吸烟。而且,真正的成熟体现在心智的健全和豁达上。家长应该耐心劝导孩子,让他们从心底里产生强烈的戒烟欲望,充分调动起孩子戒烟的主观能动性。

③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

孩子染上了吸烟的坏习惯,这就很明显地表现出孩子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集中在学习上。凡是学习用功的孩子,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过多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因此,要让孩子戒烟,关键在于让孩子明白,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为别的事情而过多分心。

④吸烟的家长要自己先戒掉烟瘾。

许多孩子吸烟都是从父母那儿学来的,这种榜样作用才是真正的诱因。要想孩子不吸烟,自己照抽不误是不行的。如果父母自己戒了烟,那时再教导孩子才真正有说服力。

8、清除语言“垃圾”:

别让孩子的脏话“满天飞”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偶尔说点儿脏话并不要紧;另外一些家长却把孩子骂人视为洪水猛兽,因而会严厉惩罚孩子。两种做法都有过犹不及之嫌,不能帮助孩子很好地清除语言“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