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逆反怎么办
3918200000028

第28章 远离“心魔”:排解孩子的心理障碍(3)

有自虐行为的孩子在素质方面的缺陷,在幼年时期就有所反映。因为孩子年龄小,自虐行为不那么激烈,所以不大容易引发家长的重视。一般情况下,家长都只以为小孩子好生气,因而没有想则要采取及早的教育措施。

素质的缺陷就好比潜伏的火山,一旦遇到强烈的诱发因素便可能突然爆发。

诱发因素可能来自家庭、学校,也可能来自成人,友伴或社会上的其他人。过重的批评,过分的挫折,过大的委屈,过强的刺激,使本就脆弱的心理严重超过负荷,突破警戒线,导致心理崩溃。由于素质的缺陷,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与众不同,一般人看来只是一般的刺激,可到了他们的眼里就放大了数倍,数十倍,因而对他们仍能产生“过强”的刺激。

那么,家长应当如何防范与矫正孩子的自虐行为呢?下列几点要特别注意:

√及早发现孩子的性格缺陷,及早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

√创建和谐、友爱、温暖的群体气氛,包括家庭群体,学校群体,友伴群体。

√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帮助孩子解开心理上的疙瘩。

√进行必要的监护,随时留心孩子的情绪反应,以防出现意外。

√鼓励、支持孩子与友伴交往、玩耍,拓宽其兴趣爱好,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尽量避免教育上的失误。以正面教育、正面诱导的方式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10、改变孩子冷漠的心态

冷漠心态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冷漠的孩子不可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积极的情感背道而驰,缺乏同情心,久而久之,便成为情感发展的障碍。

独自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用一种审视的目光看着周围的同学,没有一丝表情,旁边的人无法看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目光总是冷冷的,让人不敢靠近,仿佛接近他就会被冻结,仿佛他的心已变成了钢铁,坚硬、冰冷。

他怎么了?为什么小小年纪就如此深沉,还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沉重与孤寂,为什么?原因就是冷漠吞噬了他的心灵。

孩子如果对周围的人和事始终抱有冷漠的心态,长期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转化为他的性格特征,危害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冷漠的危害表现为:

(1)交往不畅

冷漠的心态使他们不能深入到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不能和老师、同学、同伴心灵相通,看不到学生生活的本质和真谛,看不到人的心灵深处那些高尚美好的东西,看不到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的人生,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看不到挚友和知音,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凄凉和空虚,从而阻碍其心灵的健康发展。

(2)易走极端

冷漠的心态容易使孩子压抑自己的热情和活泼的天性,造成心灵的麻木。冷漠的心态也容易使他们把自己从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的密切联系中割裂开来,以“超脱”的“看透者”自居,以一种不以为然的、讥讽的、嘲笑的眼光看待一切,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态度,成为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自怜者。

冷漠,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萎缩。冷漠的背后是爱与被爱的缺乏。改变冷漠就要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多问候一声父母,多给朋友一个微笑,多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今天明媚的阳光等。这样做,可使孩子得到爱与热情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如平时邀几个亲朋,到郊外去转一转,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这些都有利于将情感融入山水之中、田野之上,让自然之美来消除胸中的苦闷和忧郁。父母还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投入地欣赏艺术,忘却自身的苦恼,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放松。这些都是改变孩子冷漠心态的有效方法。

11、引导孩子走出孤独的樊篱

孤独是一般人都有的心理体验。有孤独心理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闭内心,对其学习与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

进入青春期,许多孩子的“自我觉醒”使他们的视线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深处,他们自以为成熟了,长大了,可以独立自主了,然而在做许多事情时,实际能力又达不到,加之社会上的成人、老师、父母仍把他们当孩子,这使他们备感委屈并由此产生不能被人理解的孤独和烦恼。

当然,青春期的孤独、烦恼的出现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它标志着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但如果经常陷入孤独和烦恼中难以控制和自拔则是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果由此产生苦闷、抑郁甚至出现逃学、出走、暴力行为、自杀轻生等,那就很危险了。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往往感到自己没有亲密的朋友可以与之交谈,没有可以使自己感到高兴的事,甚至感到自己与世隔绝,内心充满了失落与孤寂。由孤独感还可以引发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有的甚至悲观厌世而走上轻生的道路。性格敏感,多疑,羞涩,易怒,行为上则表现为试图引起别人注意的抗拒行为。

(1)孩子产生孤独的原因

①独立意识的增强。青少年处于生命发展过程中从不成熟走向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中,他们的实践范围在逐步扩大,逻辑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加强,于是开始积极地用自己的内心去体验世界,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愿再盲目地依从父母。他们力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现实又让他们心生不安。为了走出这种困境,多数青少年积极与同龄人交往,但也有少部分人站在人群外观望或不屑于与同龄人交往,惟我独尊;或害怕增加不安全感而紧张不适,从而转向自我内心的交流。

②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几近成熟,这有力地促进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已基本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他们常会产生关于自己的许多独特的想法和憧憬,发现自己心灵中的美,也看到自己心灵中的丑。由于青少年自尊心的增强,个人隐私范围逐渐扩大,往往担心自己的某些方面会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围墙,锁住自己内心的秘密。

③孤独与外界因素有关。比如更换住址、更换生活环境,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不熟悉,容易使孩子感到孤独。

④孩子的个性所致。性格外向的人把个人的兴趣主要转向自我以外的外界事物、人和周围环境,这种人就不易感到孤独;性格内向的人把个人的兴趣转向深邃的内心世界,易感到孤独。

(2)帮助孩子走出孤独

①引导孩子应尽量多和别人交往,密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要使人际关系冷淡化和疏远化。

交友要发自内心,没有从心灵上动员起来,勉勉强强地去交际,那只是一种多余的形式,是一种掩饰内心孤独的幌子,不会有真正的心灵沟通。展现自己是克服孤独的最佳药方,总是设法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则会在孤独的路上越走越远。

②教孩子应尽量缩小和同伴之间的差异。

既不要做脱离群体、高高在上的“超人”,也不要做脱离群体、索然独居的“怪人”,从文化修养到兴趣爱好各个方面,应该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因此,对人做到坦诚相见,就容易得到相同的待遇。只有对人信任才能取悦于人,才能获得对方对自己的信任。人们常说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这个道理。

③应尽量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

对孩子多加体贴和帮助,填平两代人之间在思想感情上的“代沟”。

④对孩子说不应该害怕孤独。

诗人布洛克说得好:“一个懂得孤独或至少在孤独中思考过自己的人,才会更加心胸坦荡,也更能理解别人不能理解的事情。”这说明人们应说理解孤独的人,信任孤独的人,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孤独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从而沿着坦诚的路走出孤独。

12、及时医治孩子的社交恐惧症

交往是孩子生存的需要。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视交往如大敌,仿佛被生吞活剥一般,这也是造成孩子社交逆反心理的一个根本原因。若不及时医治,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将极为不利。

患了社交恐惧症的孩子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事。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非常痛苦,严重影响孩子生活学习的心理障碍。轻微的社交恐惧一般是在特定的交往场合表现出紧张和不安,例如,害羞的人都羞于在大众场合露面,如果让其说话,更可能会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一些有“形象焦虑”的少男少女,对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自己以满意的形象投入交往之中,特别是希望在异性的心目中有一个“光辉”的形象,因此,这些少男少女在与异性交往时常是紧张得手足无措,面部绯红,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这些紧张和不安虽然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正常交往,但还不至于把他们隔离在交往世界之外,而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却可以使一个人从此与他人、与社会隔离。

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主要发生在抑郁型气质的人身上。

他们一开始一般都有一些自卑或害羞心理,举手投足总是畏畏缩缩、顾虑重重,长期不与人交往使他们逐渐地失去了与人交往的念头,即使偶尔参加几次社会活动,也会出现更严重的不良情绪反应,甚至内心不由自主地恐慌起来,并伴随有心跳加速、呼吸短促、身体抖动等生理反应,即典型的一副胆战心惊的样子。如果这种人不注意改变自己的个性状况,不注意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不积极投身于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就可能由自卑、害羞转化为更为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对于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孩子,父母或家长应如何帮助他们进行矫正和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