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害怕交往主要是对交往有不正确的认识,没有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技巧,总有一种处于失败边缘的感觉,似乎一参加交往活动就会以失败而告终。父母应当让孩子懂得,在交往中遇到“急流险滩”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对于交往能力的提高只有实践才是惟一的途径,那些在交往中对各种难题应付自如的人,无一不是经历过各种场合或与各种人打过交道的,是实践和经验才使他们有很强的交往能力。所以,应当鼓励孩子经常参加交往活动,并指导他们学会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掌握摆脱窘境的方法和技巧,再有“危险”或“威胁”,孩子也不会感到害怕了。
此外,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设置一些不利的交往情境,培养和锻炼他们交往时所需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严重的社交恐惧的孩子,父母还应当帮助他们采取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加以干预。在心理医师的积极治疗下,孩子的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可以逐渐消除,孩子会渐渐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各种陌生的交往情境中。
13、让孩子远离强迫症的危害
孩子的强迫症属于一种精神压迫症,如果不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纠正,将会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患有强迫症的孩子与其父母的家教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强迫症是指患者主观上存有某种不可抗拒的、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通常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为基本特征。其中强迫观念表现为强迫思维、强迫情绪、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
例如,一个孩子出门时总是怀疑门窗没有关好;算术题做完以后总怀疑做得不对,必须反复地检查,否则就感到焦虑不安;在上学的路上总怀疑把家庭作业丢在家里了;反复思索一些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如人为什么活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树叶为什么是绿色而不是其他颜色呢,以至于到了冥思苦想的地步;总是反复地回忆曾经听过的一首歌、一件事等。以上这些现象都属于强迫思维。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为某些事情担心,如总是担心考试不及格、担心自己会住进精神病院,或总是厌恶一些事情,比如厌恶到公共场合,总担心很多细菌都进入到自己身体里去了,这些都属于强迫情绪。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反复出现想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事情的强烈冲动,例如站在高处有一种想往下跳的内心冲动;与别人一起到河边上总想把她(他)往河里推的念头,但是从来不会付诸行动,这些都属于强迫意向。
强迫动作是为了减轻焦虑而不由自主地采取的一种顺应行为。强迫动作包括强迫记数、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性的仪式动作等,例如走在路上总是不停地数电线杆,上楼梯时反复地数台阶,不停地洗手或上厕所,每次和别人说话时总是忍不住地鞠躬等。
对于孩子来说,产生强迫症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个性特征。
在患有强迫症的孩子身上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人格缺陷,他们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过分追求严格和完美,做事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做事主次不分,抓不住主要矛盾,过分注重细枝末节;循规蹈矩,不知变通,僵硬、死板,缺少活力和热情;办事优柔寡断,思虑过多,经常感到焦虑和紧张;经常表现为胆小怕事、偏执刻板、急躁好强、内向、退缩等;做事过分细致,井井有条,力求一丝不苟。尤其是对孩子来讲,过于认真仔细也未必是件好事。
②精神因素。
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如父母离异、死亡等精神刺激,或者是处于一种非常焦虑、精神压力很大的情境中时,例如面临重大考试等,都能够使孩子变得忧心忡忡,胆战心惊,这些都会成为强迫症的诱发因素;以往的创伤经验也会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③家庭教养方式。
研究表明,传统专制的家庭教育方式最容易导致子女的强迫性倾向。这一方面由于传统专制型的家长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往往是独断专行,导致其软弱、怯懦、被动、压抑、谨小慎微的不良性格的出现;另一方面又由于这些家长的苛求使子女陷入追求完美的性格误区。前者使子女消极被动地等待,后者又要求子女充分挖掘潜能,积极争取成功,两种矛盾的教育方式都从不同角度强化了强迫症倾向。子女一方面由于要取悦父母而时刻警醒着自己,严格规范和检讨自己,看父母脸色行事,使自己的行为严格规范在父母允许的范围内,造成放弃自我,牺牲自我,抹杀自我,封闭自我,压抑自我的状况,从而出现压抑心情的投射方式——强迫倾向。另一方面又由于父母的完美意识和自己较强的成就动机与抱负水平促使自己充分挖掘潜力,尽最大努力争取成功以获得父母的认可,因此他们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有丝毫松懈,不敢越雷池半步,形成某些循规蹈矩的行为模式,如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联想,强迫性数数等。这些行为模式都是内心压力和冲突的外在投射,是缓解内心焦虑的代用品,似乎履行这些行为模式就能迈向成功,就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减少悔恨、自责和罪恶感。久而久之,强迫性行为就在强迫症患者身上固定下来。
父母应如何引导孩子防治强迫症呢?
(1)要有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能建立一种新型、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应该认识到,虽然孩子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待孩子要平等,培养其独立意识,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隐私,允许并鼓励子女及时、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积极主动、热情、开朗、诚实的优良性格。对待孩子的错误不可过分苛求、指责和挑剔;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积极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对自己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耐受力。
(2)帮助孩子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一些心理疗法
一是反应阻止疗法。
对于患有强迫症的孩子可采用这个治疗方法,给患者一个可以导致出现强迫症状的刺激,并有意使其焦虑增强。这时再采取强制手段阻止其强迫行为的出现,其目的在于减少强迫动作和强迫思维出现的频率。渐渐地,患者的强迫行为和焦虑感就会减轻。
二是系统脱敏疗法。
先列出患者强迫行为出现的频率和诱发的情境,然后逐步对每一种情境中的强迫行为进行脱敏。例如对于强迫自己扣扣子的孩子,可以首先列出他扣扣子的频率和容易激起他做出这一行为的刺激,然后从易到难排一个序列,在自己家——在姑姑家——在班级——到一个陌生的场所,在各种情境中依次递减限制他扣扣子的频率,坚持下来,症状就会慢慢减轻。
14、引导孩子清除人格发展障碍
当今许多孩子都存在着人格障碍的倾向和表现,特别是中学生的表现更为突出。
用心理疗法治疗孩子的人格发展障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还应依孩子发生障碍的不同类型“对症下药”。
人格障碍旧称病态人格,指因个体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而导致人格特征显着偏离正常,形成特殊的行为模式,在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上发生异常,并且影响了个体社交和职业(学业)功能,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许多孩子存在人格障碍的倾向或表现,其中中学生表现较为突出。
对于中学生而言,其人格发展障碍主要包括如下类型,父母和家长应多加注意。
(1)冲动型
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特点,表现为忍耐性极差,易激怒,情绪诱发后强度甚大,失去自控能力,不考虑后果,出现短时间的冲动行为,谩骂或伤人毁物,违反校规甚至法规,也可能自伤,事后有悔恨情绪;平时人际关系、学习等无明显异常或完全正常;冲动行为较难预测,在行动受阻或受批评时易发。
(2)偏执型
以猜疑和固执为主要特点。表现为普遍地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如认为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敌意或轻蔑,无端怀疑自己的同学或朋友不可靠,认为自己被人利用或损害,呈现一种过分的自我保护或警惕;病态嫉妒,对同学或他人的成功都有受伤害感;过分自负,总认为自己正确,总要求别人尊重、重视自己,好争辩、固执、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被说服;缺乏热情与同情,对艺术类业余活动少有兴趣,缺乏幽默感,不爱与别人开玩笑。
(3)强迫型
以要求严格和完美为主要特点。表现为做任何事都要十全十美、按部就班、注意细节、忽视全局,往往影响任务的完成;“程序化”、循规蹈矩,违反“程序”或规矩就不要或重做;过分严肃、谨慎、犹豫不决、害怕作决定;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行动是否得当,反复检查核对,惟恐出错;坚持己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做事,对别人做事不放心;少幽默,少愉快感,悔恨内疚多。
(4)癔症型
又称表演型,以过分情感化和用夸张的言行吸引别人的注意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喜形于色、表情夸张且丰富,如同演戏,矫揉造作,但感情体验肤浅、脆弱,波动性大;以自我为中心、爱交际、好表现,渴望吸引别人注意,渴望表扬和同情,女生易产生情感幻觉,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并利用情感相要挟;过分外表化,思维肤浅,不习惯逻辑思维,易受暗示,凭猜测和直觉判断,言语不可靠,不注意细节,显得天真幼稚。
(5)分裂型
以孤僻离群和冷漠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回避交往,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而自得其乐;好沉思与幻想,缺乏行动;情感冷淡、僵硬,缺乏热情、同情与幽默,难以与别人建立情感联系,少朋友更无知心朋友;对表扬和批评、自己对别人的影响以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均不关心。
中学生人格发展障碍不仅对他们的在校适应、接受教育和自身发展有很多不良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成为产生其他心理障碍的原因,家长应予以重视。
父母和家长应如何帮助孩子纠正其人格发展障碍呢?
父母应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人格弱点,并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人格测查和具体的事件分析,启发孩子的自知,并鼓励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这些不正常行为和意识,这是一种认知疗法。
此外,父母还可通过各种行为矫正法改变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方式;或者通过心理训练增强和健全孩子的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来达到矫正和治疗的目的。家长也可以通过与老师学校的协调配合,改善学生的外部环境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进行必要的辅助与支持,来巩固对孩子的治疗矫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