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孩子把计划之中的学习内容做完,高叫着“我做完了,我做完了”,欢呼雀跃的时候,不要马上就给孩子点心吃,或者允许他们去看电视,而应该教育孩子“把下次要学的内容稍微看一下,以后学习的时候就轻松了”。而孩子这时候还沉浸在完成任务的喜悦之中,就会马上老老实实地预习下面的内容而不会有什么怨言。
这样一来,孩子对于接下来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次再开始学习的时候就会感觉很容易。而且,万一时间上有什么变动,要把下一次的学习时间拖后,或者提前,应付起来都会得心应手。这也是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
9、“学前热身”会促使孩子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将体育运动中赛前热身的原理,用于孩子的学习中,可以让孩子建立学习上的心理准备,从而有利于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体育运动的训练、比赛需要热身,孩子的学习也同样需要热身。热身是一种在身体和心理上对自己要做的活动所进行的准备工作。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由于家长们过多的操心和干涉,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习时养成一种“老爷”的作风。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母亲为了能够让孩子多学习几分钟,从铅笔、笔记本到参考书全都准备好,放在面前,但是这样一来,孩子对于学习反而缺乏心理准备。关于学习的所有东西,从参考书到文具都让孩子自己去买,这才是让孩子在心理上为学习做好热身准备的最好的方法。虽然孩子因此学习时间缩短了,但是,能够集中精力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完全可以弥补时间上的差别。
这种热身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作“心理准备”。
为了让孩子做好这种心理准备,家长不妨参照下面所列的几点要求来做:
其一,在开始学习之前,先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像削铅笔、整理课本等。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看到孩子在开始练习书法之前都要磨墨磨很长时间,就担心这样会把孩子的手腕累坏,练字握笔的时候,手就会打颤了,于是,她就替孩子磨墨。可是,当书法老师知道以后马上就制止了她这种做法。显然,这位母亲不知道对于书法的练习来说,磨墨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抛去一切杂念,全心全意地磨墨,通过这种单纯的工作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为执笔在宣纸上写字做好准备,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把这种通过单纯的工作进行热身活动的方法引进到学习当中,可以使从前一直不愿意学习的孩子能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现在孩子们用的自动削笔器并不利于学习,倒是像从前那样用小刀一根一根认真地削铅笔,更适合作为学习前的热身活动。
把学习时要用的东西全部放在书桌上,或者把第二天上课要用的东西准备好,将这种单纯的工作当作一种仪式每天进行,就可以作为学习的热身运动。
其二,如果想让孩子开始学习,就和孩子一起整理房间。
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教育孩子非常有办法,让人钦佩不已。这位母亲在反复督促孩子“快去学习”、“已经到学习时间了”,孩子仍然听不进去的时候,就会说“又快到了房间大扫除的时间了,和妈妈一起打扫吧”。于是,孩子开始很痛快地跟着妈妈整理书桌。
小孩子也喜欢房间变得窗明几净的,所以这种事情非常有号召力。通过做这种打扫、整理的工作,孩子很快就把刚才一直沉迷的漫画书、电视节目之类的事抛在了脑后,然后,就可以很顺利地去学习了。
其三,即使看见孩子在书桌前摆弄铅笔、咬手指,最好也不要去呵斥他。
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习惯,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时候就会无意识地做一些小动作。其实这些小动作也是一种热身运动和形式。孩子们在学习时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热身运动。比如,有的孩子坐在书桌前就会用力压铅笔,还有的孩子做练习题的时候会咬手指头。
这时候如果家长严厉呵斥孩子,无疑是影响了孩子在心理上做热身运动,从而影响了孩子在之后的学习中集中精力。
其四,让孩子从喜欢的科目开始。
让孩子做一些他们会做的问题,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下面还会做的预感,这样就培养了“气势”。借助这种气势再去攻克自己不擅长的科目,会发现原来不会做的问题,居然能够轻而易举地解答出来。
有一种叫做“开放方案学校”的学习方法,起源于英国,后来在美国得到推广。这种学习方法就是自己制订每天的学习计划,自己学习。在学习的时候先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尽量学习时间拖长一些。这样一来,渐渐地无论学习什么科目都能够如鱼得水了。而且,经过一两年时间,那些从前一直都不爱学习的孩子变得非常用功,学习成绩很快就赶上去了。
10、掌握记忆诀窍,让孩子说:“记忆其实并不难”
培养一个良好的记忆品质,要以记忆的正确性和备用性为主导,以持久性为基础,以敏捷性为条件。
对于厌学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良好的记忆方法,这也正是其学习较差,缺乏兴趣的根源之一。因为是否会记忆是孩子会学习还是不会学习的主要体现之一。为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努力掌握记忆的诀窍。
(1)记忆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
说记忆是一种结果,是指只要是人们经过的事情如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等等,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印象或印记,这就是作为结果的记忆。但记忆同时又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孩子学习时对有关学习材料的记忆,它往往分为三个过程,即识记、保持和遗忘,或者用术语说就是,由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的内容,就是遗忘的内容。
就学习来讲,人们要求孩子追求的是最佳的记忆结果,或称最佳的保持的结果,即能够长时间清晰、准确记住学习的内容,如字的读音、写法、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实际上,遗忘也贯穿于记忆的全过程,或者说,人经过的事情不可能全部记住。实际上人也需要遗忘,只是就孩子的学习来讲,许多东西必须记住就是了。
明白了遗忘也是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家长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或者能够不在记忆上错怪孩子是有意义的。对孩子来说,在学习上,记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2)遗忘的规律之一是:先快后慢
人们每天都接受大量的信息,每天都经过很多事情,甚至到了晚上还在做梦,可是这些事情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便大部分都忘掉了,只有那些比较特殊的、印象深的能记住。同时,人们也有体验,只要是没忘的事情,或者说第二天、第三天还记得的事情,往往能长时间地记住。这个现象反映了记忆的重要规律之一,即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刚学过的内容在一两天内忘得最多、最快,但是一两天内没忘的东西,则能较长时间地记住。这就向父母提示:如果需要孩子记住学过的内容,在刚学习的一、两天内必须好好复习,这样才不至于使要记住的或即将记住东西忘掉。
(3)记什么——找准记忆的对象
孩子上学后,每天会接触很多学习内容。当父母自己教育孩子时,也会碰到让孩子记什么的问题。当然,在学校里老师会有要求,可问题就在于孩子不见得就能体会、理解、记住老师的要求,这也是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并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给孩子记什么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语文方面孩子要记的内容:
字的读音、写法(笔划、笔顺),小学和初中应记住二千五百~三千常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