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的意义。
诗、词、故事。
范文。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有道理的。记忆的诗、词、文章、词汇越多,可供利用的材料也就越多,同时使用起来也就越顺手。我国有一位历史学家叫罗尔纲,他曾回忆小的时候,妈妈逼着他记住大量的古诗、古文,当时不理解,及至成年研究历史时,才发现自己记住的是一座宝库。记忆对于学习文科知识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有人说“死记硬背不好”就随声附和,甚至也不让自己的孩子背东西。
在数学和理科方面要记住的内容:
定义、定理、公理。
公式:如乘法口诀、面积公式等。
题型。对于算术、代数、物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记住几种重要的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几种解法、几种类型,如果记住了,碰上相应的问题,只要一套就会轻易地找到答案。
当然,尽管“记住的不一定理解,但理解的则一定能记住”是正确的,可是没有记忆这第一步,很难真正理解。在数学等理科的学习中,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些知识的理解首先是建立在对有关知识的记忆上。
(4)记住了才能理解——死记硬背与理解人们往往把死记硬背叫做机械记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孩子在最初学习的几年,实际上都是用这种机械记忆的方式学习的。像封建社会后期,蒙童一入学就念(背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之类,虽然记住了,但并不解其意。这看上去没有用,或者说用现代人的功利观点来看,这种机械记忆毫无用处。实际上,在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人们也往往夸大了这种学习方法的不足(它当然有缺点),但人们也小看了它的优点。现在看来,这种训练除去学说话、学认字之外至少有三大优点:
训练了孩子的记忆能力。
对孩子进行了读书行为的熏陶。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是孩子在进一步学习中所必须具有的知识、素质或能力,没有这些,进一步的学习或进一步的能力的形成是无法进行的。毛泽东同志讲过,“感知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但理解的东西则一定能更好地感知它。但是没有感知,也就没有了理解。”记忆和理解的关系也是如此,记住的不一定能理解,理解的则能促进记忆。但是,没有对内容的记忆就谈不上理解,因此,记忆是学习的第一步,是成才的重要基础。
11、教孩子学会与遗忘做斗争,消除对记忆的恐惧心理
为了提高孩子记忆的持久性,家长需要教给他们与遗忘作斗争的技巧,并善于把要记忆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系统之中。
许多厌学的孩子都对记忆有着一种恐惧而又淡漠的心理,其认为前面记住的内容,到后面又忘了,还不如不记。其实,遗忘和保持是一对矛盾,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与遗忘作斗争。
父母可以把下列方法教给孩子。
(1)及时复习法
按照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孩子在记忆或学习了一些内容之后,应在当天或第二天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复习。这是最好的与遗忘作斗争的方法,有了这个过程才能把学习内容长期记住。
复习的方法很多,包括阅读、背诵、做各种各样的练习以及动手操作。以算术中“凑十法”
的应用为例,为了掌握这个方法,放学后要让孩子把这个方法的规则讲一遍,然后,让他演算或动手摆几个题目,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对规则的记忆和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偏好视觉记忆,有的孩子偏好朗读记忆,等等,不一而足。在孩子复习时家长应尊重、应用孩子的这些记忆特点。
(2)回忆与复习相结合法
对于大段的文字或已经学过较长时间的内容,与遗忘作斗争的最好方法则是回忆与复习结合起来,即让孩子先尽量回忆那些内容,回忆出来的表明还能记住,否则,就去翻书复习。
回忆是记忆中比较高的一个层次。有的东西,人们一看就知道见过,那叫再认。再认的不一定回忆,回忆的则一定能再认。试图回忆能调动大脑的积极性,使记忆的效果更好。
例如让孩子背一首诗或一篇范文,孩子读几遍之后,就让他合上书,从第一句开始让他尽量回忆,实在不能回忆出来时再翻书看。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每个学期的总复习中,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这时,让孩子手捧教科书,先把一个学期或一个单元学习内容的大标题回忆出来(回忆不出来只好看书),然后,看着书的目录回忆每个标题后的主要内容(包括定义、法则、公式,或文章的大意、特点、题型和各题型的解法等)。这个方法对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适用。
(3)小步子多循环复习记忆法
小步子多循环复习记忆法也是针对遗忘的特点提出的。它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在学习了新内容之后,及时复习这些内容的同时,还要同时复习最近学过的内容。例如,前边学习了A、B、C三个内容,接下来则学习D、F、G等内容,那么采用这一方法时,这样操作:在学习D时,同时复习A、C的内容,在学习F时,则复习B、D的内容等等,这样就会学着新的,不忘旧的。
当然,就成人来看,中小学可记的内容没有多少,小学也不过两千多个字、几个乘法口诀而已。那是因为人们“只缘身在此山外”,他们已跨过了那个阶段;而对于“身在此山中”
的孩子来说,则不一定觉得内容少。采用小步子法有助于孩子跳到山外,站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记忆学习内容。
(4)过度学习、熟能生巧法
过度学习是指某一内容掌握了之后,继续学习,达到了一定的量之后,就达到自主化的程度了。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签自己的名字时,是不用考虑名字的笔画是怎样写的,几乎是无意识地就把名字签出来了;其他许多熟悉的汉字也是不假思索就写出来的,这都是熟练、熟能生巧的结果。要熟练,方法之一就是过度学习。
当然,对于大部分内容来讲,所谓过度学习实际上就是练习。练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那种某一个字写错了罚孩子写一百二十遍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这种过度练习变成了惩罚。家长要用各种方式引起孩子的兴趣。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两步应用题对初学的孩子来说较难,家长可以给出一个例题,然后让孩子改变各种条件去求解,再让他根据相应的条件去自编应用题(这在教育学中叫“变式”),或者故意编出几个无法解的题目让孩子判断。这样,孩子对这类题目就会深刻理解,就会熟能生巧,再碰上类似的题目便迎刃而解。
(5)测验督查法
小测验对于保持记忆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把某些孩子需要记住的内容编成小测验,然后,限定他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完。如果这个测验是闭卷的,那就能有效地检查孩子是否记住了相应的内容,有快速、简洁的特点。没有记住的内容,经过测验也会加深印象,复习时容易记住。
在家庭中,尤其是对于有孩子在小学读书的家庭,父母不妨一周测孩子一次。每次的内容可以不多,但采用小步子大循环的方法,轮着把孩子学过的内容督查一遍,对孩子记住学习内容是非常有效的。
与遗忘作斗争,保持记忆效果的方法还有其他一些。有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家长应该扬长避短地给孩子以指导。不过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应用知识或者说使用知识是记忆知识的最好方式之一。
二是不管父母怎样指导,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才能有的放矢。这就要求父母能拿出一定的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并且一直能坚持了解。这可能有难度,但对于负责任、想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材的父母而言,是能够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