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十七岁,骑向美国的单车
39303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赵玫

2000年夏季,若若告别了AFS项目,回国时周身洒满美国的阳光。她那么开朗、自信地回到我们的怀抱。John专程把我们共同的女儿送回来。从此天津也成了John和南希中国的家。

回国后,按要求若若本该再读高二,但她却选择了直接读高三。这对她无疑是挑战,甚至也是对我们的考验。不忘高考前的激战怎样惨烈,更不忘若若怎样每晚温课到凌晨。最终让我们欣慰的是,若若在国内只读了两年高中,就考上了南开大学外语系。更好的消息是,美国的伯顿大学也录取了她。还记得,午夜南希和John从波士顿打来电话。那一刻的激动至今历历在目。我们用红酒祝福女儿的未来。

于是若若一年后返回美国。刚开学就赶上了“9·11事件”,若若和同学们一道度过了美国最沉重的时刻。从此若若在这所始建于1794年的古老大学开始了大学本科的学业。让她骄傲的是,美国作家霍桑是他们非凡而永恒的校友。这或许也是若若为什么选择艺术史、电影理论及法语专业的缘故。大学三年级,若若参加美法大学之间交流的“巴黎项目”,在法国卢浮宫艺术学院学习一年,主修中世纪艺术和法语。这是若若先前游历法国后再度来到巴黎。这一年她学习、生活在这里,几乎看遍了巴黎所有的博物馆,也几乎坐遍了巴黎的所有酒吧。她行走在这座古老艺术之都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写出了《行走巴黎》、《穿越长夜》、《与凡·高面对面》等文章。这年若若生日那天,远在美国的南希和John突然现身巴黎,仿佛从天而降,带给若若不敢想象的惊喜。

2005年若若大学毕业,同年考取了美国波士顿大学传媒学院电影专业研究生。电影像梦一样缠绕着她的渴望,尤其在美国那样的电影国家。她开始学习制作电影,将她的构思付诸于想象中的影像。她先后制作并导演了两部短片《陌生人》和《忘记规则的游戏》。她还拍摄了关于亚美尼亚文化的纪录片《丢失的记忆》。一位正在慢慢失去记忆的老妇人讲述着亚美尼亚的艺术。影片中的钟声和来自亚美尼亚的音乐至今在我耳畔鸣响。读书期间,若若还曾担任电影电视专业大学部及研究生部的助教,讲授包括电影制作、导演、编剧以及数码剪辑的课程。

2007年5月,若若申请了戛纳电影节美国馆(American Pavilion)的暑期项目,American Pavilion是一个在电影节期间为美国制片人提供服务的组织。那个夏天,若若又一次来到法国,在戛纳的蓝色海岸,度过了20天风光旖旎的梦幻之旅。电影节期间,她看了很多电影,邂逅了导演、明星,出席了各种酒会。在戛纳电影节60年庆典的日子里,她更加直接、深切地加深了对电影本质的理解。之后她发表了《戛纳日志》、《蓝色海岸的电影梦》等多篇文章。

结束学业后,若若来到温暖而美丽的洛杉矶,在好莱坞一家独立制片公司Jere Hausfater麾下的Essential娱乐有限公司做电影国际销售发行的实习生。这是她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个关于电影的工作。这也是她将梦想变成现实的最初台阶。她实习的工作包括审核电影剧本,策划上马项目,进行市场调查等等。协助公司建立了销售金额数据库,并代表Essential参加了2007年10月在加州圣莫妮卡举行的“美国电影市场(AFM)”。

2008年1月,若若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电影制作硕士的学位。不久进入了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国际部工作。PBS是美国唯一接受政府赞助、非营利性的电视网络,以普及教育以及提高人口素质为宗旨。PBS制作并播映了大批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纪录片(或者你可以称它为时事娱乐节目)。若若是公司国际部任聘的唯一的外国人,担任国际市场营销部的项目经理。她策划、制定和实施向海外推广PBS节目和品牌的方案,以增加PBS在全球媒体市场的知名度。她还负责维持并巩固与PBS内部制片单位和其他独立制片人的关系,通过创作各类广告及宣传材料推广他们的作品。她的工作还包括负责PBS国际部电视节目参加纪录片竞赛活动,比如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荷兰的“IDFA纪录片影节”以及加拿大的“HotDocs纪录片影节”等。建立并维持PBS国际部网站和数据库,为成立PBS英国电视台提供市场宣传和支持,亦使她付出了辛勤和努力。

若若同时还担任PBS的中国项目经理。这增加了她和国内的联系,或者这也是若若的一个情结。2009年中央电视台《岩松看美国》节目组到美国拍摄,在若若的努力下,促成了PBS成为《岩松看美国》的协助单位。若若作为美方协调,成功安排剧组与包括美国前任众议院发言人金理奇、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约翰·迈克、新闻集团总裁莫多克等美国政界、商界及媒体产业界人士完成了系列高端访谈,其间若若跟随剧组辗转多座城市,承担访谈翻译,和剧组朋友结下了深厚友情。她还将来自中国的电视同行接到南希和John的家中吃饭,让他们在宁静的小镇诺维尔享受优雅和温馨,体会美国人的友好和热情。《岩松看美国》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两周在黄金时间播出,成效卓著。节目不仅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也大大提高了PBS在中国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若若还参与了PBS与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合作。

业余时间,若若为中国《综艺报》等报刊撰写文章,报道美国传媒界最新时讯,诸如《了解国际预收》、《展望AFM》、《华尔街时报:从高桅帆船到快速游艇》,以及《采访骆家辉》等。

就这样,若若从一个16岁的小姑娘,在一个西方价值观的环境中,成长为今天的职业女性。13年的美国生活深刻地影响了她。记得当年南希就曾预言,我们的若若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女性。于是作为母亲,我满怀欣慰,并在遥远而切近的时空中,关注着她的每一个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