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十七岁,骑向美国的单车
3930300000052

第52章 为自己赢得机会(2)

只是一开始她并不知道该怎样把她的这个理想在美国付诸实施,亦不知道美国的大学对她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也许她至今也不真正明白究竟该怎样报考美国的大学。只是因为家中有南希。有了南希,女儿就实现了她一半的理想。在毕业前夕,先是南希和John鼓励她参加SAT考试,并且为她在美国报名考托福。他们希望女儿参加所有她所能参加的考试。他们认为考试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在这两项考试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后,南希便开始为若若办理申请美国大学的事。

虽然南希在信中不断地对我说,他们帮助若若申请美国的大学,不过是为了能给若若更多选择的机会。他们说,若若可以到美国来上大学,也可以留在中国。我们将尊重若若最后的选择,只要她的生活能快乐。南希虽然这样说,但是她始终在全力以赴地帮助若若。她为她填写各种表格,为她请诺维尔中学的校长和老师写推荐信,为她预定她所申请大学的面试……总之南希在为若若办理申请美国大学所要完成的所有程序。我知道南希这样做也是为了女儿,为了她越来越明确的目标和愿望。我虽然远离女儿但也能时时感受到女儿的愿望,因为后来她总是说,噢,妈妈,我太喜欢某某大学了;噢,妈妈,我太想在那里读书了;妈妈,南希说那个大学是最好的,我也是最好的;南希说我应当到那个大学中去读书。

于是若若在最后的时间里,一边康复一边准备申请美国大学的各种文件。其实那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工程。填无数的表格,还要请老师做无数的评语,请各类知名人士写无数的推荐信。这就比国内仅仅是7月的7、8、9日这3天的考试要繁复多了。而在那段时间里,她和南希所做的,还仅仅是她们可以在美国完成的一部分,还有一些要在国内完成的,就只能等她回来之后再说了。

后来他们一家去了缅因州。那是8月14日,南希生日的那一天。他们住在了缅因州,为了第二天若若要在缅因州的伯顿大学的面试。若若后来在电话中告诉我,伯顿大学的老师都特别喜欢她。那是南希的母校。南希说她的母校愿意录取若若这样的学生。问她为什么,若若说因为他们认为她是最好的,而且在这里还可以为若若争取到全额的奖学金。

若若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伯顿大学了。那是在圣诞节前后的那个假期中,南希和John就带她来到了缅因州。那一年去美国,我虽然没有去过缅因州,但是我知道那个北部的有点寒冷的小小的州是美丽的。因为有一年我接到了我在美国的朋友一张非常美丽的贺卡,她说那张卡就是在缅因州的雨中为我买的。她说她一看到那张卡就知道那是我喜欢的。然后她就寄来了那张卡。她说缅因州是一个非常美非常美的地方。女儿就去了那个非常美非常美的地方。南希也是在那个非常美非常美的地方度过她的大学时光的。南希和John好像也是在缅因州相爱或者结婚的。总之缅因州盛着他们很多人的很多梦想。所以缅因州就自然也和我亲近了起来,自然也就成了我的梦想。那一次南希就带若若去了伯顿大学。那时候女儿可能还没有认真想过她是不是要在美国上大学。她只是因为南希才去看伯顿大学的。她也是因为南希而喜欢伯顿大学的。那一次若若不仅参观了伯顿大学,还专程去看望了南希当年读书时寄宿的那个家庭的母亲。若若回来之后很兴奋,她在发来的信中说,那是一个很小的但却很有特点非常美丽的大学,她喜欢那里。伯顿大学创建于1794年,有着非常非常悠久的历史。她说历史是美国人最最看重的,而且霍桑就是这个大学的骄傲。也是那一次,第一次按照若若信中Bowdoin这几个英文字母尝试着到网上去找这个大学。后来我们终于找到了。我们上到了那个大学的网站上,在那里寻觅着南希和女儿的足迹。

若若告诉我,伯顿大学是美国排名前10的小学院(后来南希说,伯顿大学在美国的小学院中最新的排名是名列第六)。这一类学校大都是比较古老的小学院。在这类大学中一般只有本科的课程。所以老师和学生的比例通常也很小。所以老师能够给予每一个学生更多的关注。而且在这样的大学中,本科生可以得到博士的直接授课,而在哈佛或是耶鲁那样的综合类名牌大学中,大学生通常是由那些读博士的人来教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最好的老师,也就得不到最好的教育。而哈佛、耶鲁属于更大些的综合类大学,在那样的大学中,有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他们的硕士或博士课程也是最好的,所以硕士或博士自然就应当到那样的大学中去读。

若若还告诉我,美国的大学通常是前一年的秋季申请,即提前一年申请。第二年的4到5月发出录取通知书。大学通常是8月或9月开学(这一点和中国差不多)。第一年是预科,第二年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了。若若诙谐地说,她的美国朋友们都说,她如果得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不用再参加中国的高考了。她这样说过之后自己就笑了起来。其实那时候一切还都是不可知的。她回国以后继续上高中。她甚至跳过了中国的高二,直接读高三,这样她就把自己置于了一个非常艰苦而危险的位置上。因为国内一年高二的课程,不是想补就补得上的,这是她只有在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并身体力行之后,才深刻体验出的一种艰辛。高三的学生尚且在最后冲刺的阶段焦头烂额,何况若若还要用一年的时间补上两年的课程呢。但是她还是鼓足勇气迎接了这次挑战,因为那是她自己勇敢的选择。

若若说,伯顿大学离他们诺维尔的家开车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威斯利女子学院离家近些,开车只要一个多小时。总之南希为她选择的学校,都是东部离家很近的大学,而且也都是收费昂贵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单单是学费每年就要3万美金。所以女儿在申请这样的大学的时候,还要同时申请奖学金。而因为需要奖学金,被录取的难度也就随之增加了。

后来不久,南希又为若若选择了一家综合大学去申请。那就是布朗大学,一座非常著名的也是排名前10的大型综合大学。布朗大学在美国属于很另类的那一种,特别是在教学中,布朗大学始终以一种很前卫的姿态而著称。南希说报考这样的大学,只是对若若整个报考大学行为的一个延伸。什么是延伸?这就是美国的概念了,不单单是多了一个机会,更是一种更加宽阔的视野,是被拓展了的一种行为。

后来若若在能够独自行走之后,也去参观了布朗大学。若若在参观布朗大学的时候,John用新买的数码摄像机录下了那天的一切——镜头中的南希和若若,布朗大学绿色的草坪。若若还在布朗大学进行了面试,后来和若若谈话的那位女士还十分友好地给若若发来了E-mail。当然这也许都是礼节性的。无论若若最终是否能读上美国的大学,但至少,她又拥有了一种申请美国大学的经历。这种经历应当说对若若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决定着女儿的未来。

如此,女儿在南希的指导下,动手去做那许多繁复的申请美国大学的工作。她并且独立承担了国内的那一部分申请所需的资料。她知道那所有的材料一定要在11月之前寄出去。她很抓紧,一切要往前赶。她知道唯有此,才能为自己赢得那个到美国读大学的机会。她要抓住那个机会。她知道那机会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