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文学十七岁,骑向美国的单车
3930300000056

第56章 后记:分享女儿,分享爱

赵玫

结识了南希和John是上天的赐予。因此便有了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有了南希和John的生活。那是我们所共同经历的一段生命的时光,因为我们的女儿。

记录下这些,为天下母亲,也是为南希和John。他们在遥远的美国,却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亲人,我们最亲的家庭成员。因为女儿爱他们。我们也全都爱他们。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美好,还因为他们所给予我们的同样那么美好的生活。

说为天下母亲,是因为我在这本书中,写了一个母亲送自己的孩子第一次真正出门远行时的心情。那心情是唯有母亲才能体会得到的。是的,那就是我。女儿离开我到美国去读高中的时候只有16岁。16岁就出国留学,她上路的时候,我没有任何准备,特别是没有心理的准备。几乎是第一次听说她有可能参加这个AFS(美国文化协团)国际交流项目,甚至我们还不能确定女儿是不是真的能走,我就哭了。当然我知道这是好事,是非常好的机会,但却从心里舍不得女儿从此离开。学校开会的时候,我看见很多准备参加这个项目的母亲眼睛都是红肿的。她们也曾经哭,那种悲伤是大家共同的。母亲们要在难得的机遇和痛苦的情感中做艰辛的选择。

这种送别女儿的心情是我个人的体验,但其实或早或迟,妈妈们都会送走她们的孩子,就像小鹰脱离老鹰的翅膀,从此独自在长空飞翔。这是个必然的阶段。而哪个母亲又不知道这是个必然的阶段呢?其实孩子的挣脱母体,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出生前的他们真正地属于我们,因为他们和我们是一体的。他们被孕育在我们的腹中我们的体内,所以他们就是我们的。我们一道行走,一道呼吸,甚至一道喜怒哀乐,直到他们试图挣脱我们的那一刻。那是怎样的一个剥离的时刻。那身体与身体分离时的疼痛,我们永生难忘。而一旦剪断脐带,他们就不再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而成为了他人。但作为母亲的幸运是,他们还不能立刻离开我们。还会有很多年在我们的怀抱中,或者至少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形同一体,形影相随。

也许就是这形影不离最终伤害了我们,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与他们息息相通、唇齿相依的生活。我们以为这就是我们的永远。以至于我们甚至忽略了他们在长大,忽略了他们将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要拥有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然后便是那种再度挣脱的力。依然是疼痛的,甚至更疼。因为他们要摆脱的,是最爱他们并已经习惯和他们在一起的人。是的,他们要努力挣脱母亲的无微不至。因为那无微不至太温暖也太甜腻了,以至于延缓了他们的长大成人,所以他们奋力挣脱。那是一种连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反叛。那情景有点像我曾经看到过的一种海上的日出。那是我一生中只看到过一次的悲壮场面,但那一次令我终生难忘。

红的太阳从海平面上一点点升起。当它们就要离开大海的时候,却有一种巨大的粘连的力死死拽住它们,让它们不能轻松跳离海面。那粘连在海面上僵持了很久,被粘连的双方彼此吸附着,又彼此想脱离。那挣扎一定也是很疼痛的,以至于无论是大海还是太阳都改变了形状。太阳因粘连着水面而不再是圆的,而海平线在太阳的牵扯下也变得弯曲。那一定是真的很疼痛,就像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而太阳与海水的焦灼就是我们的心情。我们知道太阳迟早要升起,但我们又不得不抓住它,做最后的牵扯和挣扎。

但是终于,日出东方。早晨的太阳就那样奋力地一跳,就跳出了大海,跳出了那所有的眼泪和依恋。于是大海呜咽,海水咸涩。温暖和抚慰的难以附丽,那也就是母亲的悲伤与无奈。于是生活发生了变化,我们不能适应那属于我们的一部分,从此属于了他们自己。

女儿16岁去了美国。我是想说,我们的孩子迟早要离开我们。也许不是16岁,是更大一些;也许不是去美国,而是到外地去上大学;也许也不是到外地,而是在本地读书却也要搬到学校里去住;也许也不是上大学,但是他们最终是要结婚的;也许结婚后他们依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至少在观念中,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独立的家……

总之,这就是所有母亲迟早要经历的,和她们的孩子牵牵扯扯,聚聚散散。而我在这本书中所要说的,就是当你的孩子离开你时,你将面临一种怎样的煎熬。而特别是你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儿,你把你的心都给了她,但是突然地,你看不到她了,你不能等她放学回家,你不能给她洗衣服,你不能和她一道做任何的事情。她就那样,蓦地就从你的眼前消失了,那么你怎么办?那是种怎样的伤心乃至于绝望。你满心装着的都是她,你脑子里想的又都是她和你在一起时的种种记忆,你是那么想念她惦记她,而在你们中间又隔着那么浩瀚的太平洋……

这就是AFS组织所带给我的伤痛与欢乐。让世界从孩子们起就相互交流,让文化在很小的时候就彼此交融,让战争永远远离,让和平永远照耀,让世界充满爱,让孩子们在爱中成长。这就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美国老兵们的愿望,也就是AFS神圣的宗旨。因为他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非人性,所以他们希望从孩子们起就开始相互融合,由孩子们来缔造世界永恒的爱。

是AFS组织把女儿送到了美国。

也是AFS让我认识了另一个女人南希——女儿的美国母亲。

是南希给了我又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世界。那是我亲身经历的,那完美甚至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那是在女儿离开我之后最孤独伤痛的时候,是南希从遥远的诺维尔向我走来。她从此就成为了我生命中的另一份支撑。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此幸运地遇到南希。不是所有把自己的孩子送给AFS组织的母亲都能如我般不停地收到南希关于女儿的来信。是南希给我阳光般的照耀,让我在看不见女儿的一年中,却享受到了另一种美好的生活。那也是我过去所不曾经历过的,她让我的生命从此闪光。

我想要说的是这个美好的美国家庭对一个中国女孩的爱。这爱是超越了国界,超越了血缘甚至是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力的。他们去爱的,是一个人,一个女孩,一个来自古老中国的女孩。他们的爱是那么无私,那么竭尽全力。他们所给予女儿的,将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的部分。而他们所爱的,还不单单是我的女儿,还有瑞士的瑟若、巴拿马的达雅。就是这样,他们爱全世界的孩子。他们不停地给予他们,那所有的帮助和关切。他们不求回报,没有怨言。他们只是快乐地生活,因为全世界都将有他们的女儿,他们也将被全世界的女儿所照亮。

于是若若和瑟若、达雅成为姐妹,美好的AFS姐妹。若若和她们亲密地相处,也是南希和John教会了她该怎样去爱,爱别人。女儿便是在这爱中成长。

我把对南希和John的所有感情都写在了这本书里。透过他们的故事,相信你会获得一份爱的感受。

世界上有了南希和John,女儿是幸福的,我也是幸运的。女儿离开我令我悲伤,但是如果女儿不离开我,我也就没有机会认识美好的南希和John,也不会有我现在写的这本书。

这是我生命中非常特别的一年。这一年我体验到了一个母亲的很多新心情。来来往往,我认真记录下了这一年,记录下我被感动的所有美丽瞬间。

读了我的书,你就将知道两个国度的两个家庭是在怎样地分享着女儿,分享着爱。

我们大家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爱。世界是一个大家庭,而我们将永远像亲人那样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注:

AFS年度项目是AFS交流的主要项目,是以中学生为对象,以一学年为交流时限,以文化交流为主线,以“住家生活”和“就近入学”为交流方式,通过学生异地亲身体验,丰富人生经历,陶冶个人情操,提升整体素质。交流期间,学生们将有机会在外国亲历家庭和睦、师生情谊、同学友谊、学术平台、联谊派对、团队培训、走访参观等过程,深刻地感受异国文化。

AFS项目在中国已经走过27个春秋,派出年度学生始于1997年,截至2007年底,累计有1300多名中国中学生被派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全都是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中学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小使者。该项目受到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得到了项目学校的积极配合,获得了师生和家长的多方信任和热烈响应,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师生、家长信赖的国际教育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