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要回报以歌
3934900000017

第17章 第三辑锋利的纸(6)

但是,我要这么多劣质的“想”派什么用场呢?当“想”成为一种可以“急就”的情感表达,当“想”敷衍潦草得抵不过雪泥中的一痕鸿爪,那么,我急于收割这些不能打制爱的干粮的玩意做什么?

倒是那个孩子的“想”才称得上是人间的珍稀之物。他的“想”是不容易崩溃流失的。他想人的地方是不允许被挤占挪用的。他的“想”有用完的时候,唯其如此,在他小小圣洁的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格外值得欣幸。

——想我的人不必举手。如果我确有可想之处,就请你默默地去完成这一份情感的作业。不要让它成为负担,不要生出被验收的忧惧。每天都殷勤地往爱的存折上续存一点点思念——默念一遍不平凡的名字;拟想一场不浅俗的对话;看到好花,想起远方一颗懂得欣赏的心;品到佳茗,想起远方一个或许正装了粗茶的玻璃杯……把“想”这棵植物侍弄到这个份儿上,也就可以了。

§§§第20节有一种疾患叫“扮富”

在网上读到了这么一则消息——巴西副总统若泽·阿伦卡尔在中国访问期间,参观了一所用现代化武装到了牙齿、连课桌椅的材质与样式都相当考究的豪奢的北京小学。回国后,在一个有几百名巴西各市市长参加的会议上,副总统说到参观该小学的情景时禁不住潸然落泪,他感慨万千地说:“如果巴西能有这样好的教育,怎能不富强?”记者分析若泽·阿伦卡尔流泪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中国教育如此发达而深感震惊,二是为巴西教育与中国教育差距如此之大而深感焦虑。

在这则消息的下面,有许多网友的跟帖。有人说:“这个小学够强,把人家巴西副总统都吓哭了!”有人说:“这个副总统真好糊弄,竟把看到的事儿当真了!”还有人说:“他怎么不随机参观一所小学呢?如果那样的话,我猜他可能会笑的……”

笔者曾作为“中韩友好夏令营”的随团教师带学生到韩国参观访问。在我们到达韩国的时候,韩国的夏令营师生也到了中国。我们的团长和接待韩国朋友的中方负责人总保持着热线联系。我们团长传回国内的信息是:“我们吃得太素,上顿下顿吃泡菜,孩子们想肉吃都快想疯了。”国内传来的消息却是:“韩国的孩子们在丰盛的宴席前全惊呆了,前几天吃得很欢,后来就抱怨太腻了。”

瞧,我们就这么喜欢摆阔。其实,人家巴西的教育比我们发达,并且,从幼儿园到大学,凡是公立学校都一律不收费的;人家韩国的美味也不少,烧烤、参鸭煲等都是颇诱人的。只是,我们“扮富”的勇气实在是令他们望尘莫及。

不知道我们怎么就那么热衷于炫耀,那么热衷于博取别人艳羡的眼神。我们迫着人家喝彩,并且修炼了一种欣然领受这喝彩却丝毫也不脸红的本领。我们惯于用丰盛、丰饶、丰裕、丰赡来惊吓别人,不把别人吓出个好歹来就舍不得罢手。

“扮富”真的是一种病。它是“贫穷”身上长出的毒瘤,是“虚荣”身上生出的恶疮。

真正富有的人往往不露富,真正有内涵的人也不会浅薄到跟人“斗富”。物质的贫乏不是致命的疾患,精神的贫乏才是病入膏肓。当我们麻木到了展览虚假的东西却恬然自安,挥霍国家的财物却误以为是在为国家赚取脸面时,我们就应该管自己叫“病人”了,因为我们患上了可怕的“羞耻感缺乏症”。

要医好这种种疾患也并不难,那就是让凡事良心做主。炫耀豪奢的时候,想想那些“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的乡村小学;大吃大喝的时候,摸着胸口跟自己说一句“假如这是在挥霍我爹妈挣的钱……”。我想,这样的话,我们在“扮富”的时候大概就不至于像某影星“扮嫩”时那么超级坦然了吧?

§§§第21节守不住她那缕如兰的气息

走在上班的路上,猛一抬头,发现前路被蓝色金属板挡住了。

又搞什么施工项目?这样想着,好奇地朝金属板后面观瞧——哦,原来又要重铺人行道。

大致回想一下,四年间,这条路折腾了三回。先是揭掉灰色的方砖,改铺彩色的广场砖;后又揭掉彩色的广场砖,改铺立体花纹砖;这会子又因为立体花纹砖质劣易碎,又不得不揭掉,不知又要改铺什么劳什子砖了。

晕!

往往是这样的,我们的马路昨天刚刚修好,今天就开玩笑般地给拦腰刨开了。细问原委,原来是要下暖气管子。面对此情此景,才思敏捷者就随口溜达出了两句经典评判语:“我市人们缺心眼,先修马路后下管!”

刚竣工不久的房屋,突然有一天房顶上聚了许多人。问他们要干什么,回答说:“这都不懂?拆呢!——你想想看,中国不就是‘拆呢’(CHINA)吗?”真的,只要你留神,你就会发现,我们有不少建筑,是“糊里糊涂建起,慌里慌张拆掉”。唉,伟大的决策者呀,你早干嘛去了!

再看看那些楼房的外装修,先是整成卫生间一样的白瓷砖,很快就看着不顺眼了,铲喽!整成文化石的。没过几天,又看着别扭了,铲喽!整成大理石的。那些商店的门脸就更不用说了,简直像四川的“变脸”一样,一会儿就一变。还有路边的垃圾筒,从水泥到塑料到铝合金到不锈钢,从方形到圆形到动物状到蘑菇状,真堪称是“变形金刚随时变形”了。

——我们究竟中了什么邪?

想起了跟我们绝不一样的巴黎。

走在巴黎老城的大街上,我低头细看那呈放射花纹样的石砌路面,发现那拳头大小的铺路石并不十分匀整,且石块与石块之间咬合得也并不十分紧密,石缝间没有灌注水泥,有个别的石块甚至被轧翻,从所在的位置上跳脱出来。我弯腰端详那跳脱出来的石头,发现它的厚度应该在十二公分以上,无疑,这样的厚度是禁得住岁月磨砺的。导游告诉我们说,这样的路面很容易养护,即便是轧翻一块、两块石头也无妨,放回去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这些路面就保留了几百年前的样子。他开玩笑说:“各位要注意了,你一不留神就可能踏进了雨果或毕加索的足迹里。”

在凯旋门前,在埃菲尔铁塔下,我看见地面全都是白沙铺就的,街边的坐椅也全是原木的,旧了就旧了,也不去理它,旧在沙地里,反显得挺和谐。

巴黎建筑物的外墙多是浅黄的石头,没有花花绿绿的广告牌,没有迎风招展的小彩旗。未到巴黎之前,我以为巴黎的夜晚一定是霓虹闪烁,狂歌劲舞,衣光鬓影,浪漫异常,但事实却完全不是那样的。巴黎的夜晚是安静的,巴黎的夜色甚至是黯淡的。我们惊奇地发现,巴黎的大街上一律是昏黄的路灯,连日光灯都看不见。我们问导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导游说:“巴黎的夜晚不允许有强光照射,它要在方方面面刻意保留自己传承多年的生活格调,不让它轻易改变。”

我的心,在由衷感谢人间有一个巴黎之余,也在冷静地反观我们自己。我想,排除某些官员想要借着“拆呢”的机会捞一把的因素,我们之所以培不出、守不住自己城市的那缕如兰的气息,主要是源于我们的短视和草率,源于我们的政绩欲望和攀比心态,源于我们价值判断的失误和审美能力的不逮。人家在饶有兴味地跟昨天谈恋爱,我们却发誓把昨天杀个片甲不留;人家大玩“喜旧厌新”的游戏,我们却“喜新厌旧”,没病找病把自己折腾得死去活来!——你看你看,我们的城市找不着北啦!哼哼,活该。

可悲的“抽条”

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本辞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词条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怎样一个语言环境中见到的这个词,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说:许多城市供热存在‘抽条’的现象。”我说:“好像是说供热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抽条’是‘打折扣’的意思吧?——这样吧,我上网查一下,然后再告诉你。”

我在“百度”搜索中键入“抽条”这个词,一下子显示出了四万多个检索结果。我仔细阅读那些例句,发现“抽条”大致有三个义项:一是树木抽芽,二是织物抽丝,三是以降低标准之手段达到降低成本之目的。第三个义项是从第二个义项引申而来的,所不同的是,“织物抽丝”是一个织物加工的过程,而“以降低标准之手段达到降低成本之目的”则与织物加工毫无关联,而与“质量问题”关系甚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