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3935200000072

第72章 马可·波罗游真定、纳新河朔来访古

1286年的夏天,一个三十多岁的意大利人,在元朝官吏陪同下来到了真定。他的到来,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因为元朝的真定,已经是一个有十万人的国际开放的大都市,这里的外国人很多。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意大利人后来的一本书,让真定名扬世界。这本书就是后来被称为“东方三大游记”之一的《马可·波罗游记》。

这个名人,就是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世家。

小时候,他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一直到了元大都(今北京),朝见过元世祖忽必烈,带回了元世祖给罗马教皇的信。马可·波罗听父亲和叔叔讲东方旅行的故事,感到东方的中国非常神奇。

1271年,十七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与十几位旅伴一起踏上了来中国的旅程。他们从威尼斯进地中海,横渡黑海,经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伊拉克的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乘船来中国。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

他们在镇上买东西,被强盗盯上了,强盗在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出来,找来救兵去营救叔叔和其他伙伴。结果,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不知去向。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在霍尔木兹等了两个月,也没赶上来中国的船,只好改走陆路。他们一路向东,跨过伊朗沙漠,越过帕米尔高原,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躲开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

到了敦煌,他们瞻仰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佛像和壁画。经玉门关时见到了万里长城。当一行人最后穿过河西走廊,到达了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的元上都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了,他们离开自己的祖国已经整整四年!

马可·波罗的父亲向忽必烈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元世祖很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带他们从元上都南下,到了元大都。元朝有上都、中都、大都,元中都在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元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忽必烈请马可·波罗他们进宫给皇室讲述沿途见闻,留他们在元朝当官。

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之后,他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先后到过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十三个省市区,还去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都要详细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回到大都后,详细地向忽必烈汇报。

马可·波罗父子在中国度过了十七年。

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嫁到波斯(今伊朗)去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转路回国。

辗转三年后,1295年他们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的见闻引起了意大利人的极大兴趣。

一本游记,怎样记述马可·波罗东游脚步?

途经贵城,他又将如何记录元代真定路?

众说纷纭,何处才是游记中所指哈寒府?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一位作家,于是马可·波罗口述,作家记录,写成《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闻见录》。这部书一出版,就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后来的东西方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地理学家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世界地图”。在1324年马可·波罗逝世前,《马可·波罗游记》已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并广为流传,让世界真正认识了中国。

这部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到蒙古境内元上都的经历和见闻。第二卷记载了元大都的宫殿、官府、节庆、游猎等事以及从大都南行经过河北到杭州、福州、泉州等地的见闻。第三卷记载了日本、越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等地的游历见闻。第四卷记载了成吉思汗后裔与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的地理风情。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个地方或一件史事,共有二百二十九章,书中记述的地名达一百多个。

在这部书的第五十九章,马可·波罗记述了他从汗八里元大都南行的见闻。他说:“从汗八里行一日,抵一大而美丽之城,名曰涿州……沿途皆见有美丽的施舍(驿站),美丽的葡萄园,美丽田亩及美丽水泉。”南行四天,到达哈寒府,就是真定府。“哈寒府是一贵城,居民多偶像教徒(信仰佛教、道教),人死焚其尸。”他们是大汗的臣民,使用大汗的纸币,即至元宝钞。

马可·波罗还说:这里的人“持工商为生。盛产丝织品,能织金棉丝罗,其额甚巨”,“此城领治一广大地域,所辖环墙之城及村镇甚多”,“城南有一大河绕城而过,大量商品由此沿水路运往汗八里”,“因开掘众多运河,此城和汗八里河川相连,交通便利”。

在真定一带,唐宋以来留下了很多灌渠运河。西汉开凿的太白渠,从蒲吾县南下,唐代开凿的大唐渠、礼教渠一直南下汇入洨河。哈珊疏浚了栾城冶河以后,更是河网密布,运河如织,宛若江南。从滹沱河入子牙河,沿着运河,经过郭守敬修建的通惠河,可以直达北京城下。

马可·波罗还说:从真定府“有甚多道路分向各省,路名即以所趋向之省为名。此诚为极聪明之计划”,就是去哪里的就叫什么名。马可·波罗还看见,“城内还有若干基督教徒,置有教堂一所”。

对于沿途道路的行道树,他说:“大汗命于道旁植树,每树相距数步,树长成甚高。自远处可以眺望,昼夜不致失路。无人居之地,路旁也植林,为旅行者之便利。所有可行道路,两旁皆植树。”

对沿途驿站馆舍,他记道:“每驿房舍,宏大华丽,内备床铺,皆以绸缎制成,所有必需之品无不俱全。即使国王寓此,也必觉其安适。上述馆舍供帐、饮食等,自需大量员工执役。”可见交通的便捷,拉动了就业。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哈寒府,真的就是真定府吗?以前,对此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说可能是河间府。所幸的是,元朝在真定府元氏县留下了一通用八思巴文和汉字刻立的圣旨碑,汉字“真定路”对应的八思巴文,就是“哈寒府”。这通重要的圣旨碑刻,也为马可·波罗确实到过真定提供了坚实的证据。

1324年,马可·波罗病逝在威尼斯的故居中,享年七十岁。

第二个人物,也留下了一部重要的著作——《河朔访古记》。他就是元代西域的学者纳新,原名葛逻禄乃贤,清代译为郭罗络纳新。

纳新、乃贤,都是汉语译名。他汉姓马,字易之,祖先居住在新疆巴尔喀什湖一带,后来家族内迁,落籍南阳路汝州郏县。元初他跟随哥哥做官,定居浙江鄞县,出任浙东东湖书院山长,后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他潜心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熟读大量古代文献,很有学问。

河朔访古,为何能被录入《四库全书》?

浓墨重彩,纳新对常山郡有何精彩描述?

亲临考证,阳和楼有过怎样的风情民俗?

1345年,纳新北上元大都,访古于黄河流域及北方。他特别注重对古代城郭、宫苑、寺观、陵墓等遗迹的考察,搜求历代碑刻。他著的《河朔访古记》十六卷,明初收入《永乐大典》。清乾隆间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一百三十余条,整理成三卷,由武英殿聚珍版印行。

这部书现存的内容中,记载常山郡(即石家庄市范围)的内容六十条,记大名府魏郡,属于邯郸市的四十三条,记河南的二十九条。可以看出他对真定的历史文化非常看重。譬如说,元朝以前的真定城是什么样子?唐代真定城的牙城、内城、外郭、水碾门是什么样子?宋元时期织锦院、欧阳修的办公楼、史天泽的府第以及史天泽从故乡永清带来的黑军营在哪里?真定龙兴寺、文庙门前为什么建汉白玉的桥?真定人俗话说的“九桥不流”,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些问题,看看纳新的《河朔访古记》,就全都明白了。

阳和楼,是真定城一座标志性建筑,梁思成、刘敦桢等中国顶级的古建筑专家对此楼都大加赞叹。但是这座建筑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纳新亲自考察后记载:“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帑藏之巨盈库也。”阳和楼是真定内城的南门,上面是官府的钱库。

“左右双门而无门栓,因为是内城之门,通过而已”,这说明真定城有三道城,牙城、内城、外郭。阳和楼是内城的南门,不是孤零零的一座楼。

纳新还在阳和楼下赶过集,他看见“阳和楼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盖国朝与宋约同灭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归宋,人民则国朝尽迁于此,故汴梁、郑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遗风焉”。

天下第一,是谁如此褒奖一眼真定甘泉?

相得益彰,名刹周边曾有哪些华美古建?

千年矗立,绣女局内谁人碑刻清晰可辨?

济南人都夸耀趵突泉为第一泉,无锡惠山排名第二泉。可按纳新记载,天下第一泉原来是真定的真一泉,惠山为第二泉。

他说:“真一泉,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极甘美,曰‘真一泉’。金章宗尝取惠山泉与此水较之,其味大胜,章宗因曰:‘真一润二。’遂以名其泉云。”

真定的临济寺,是一座唐代名刹。那么,临济寺周边以前有什么古建筑呢?

纳新说:“临济寺在真定府城中,定远门东街,飞云楼之东。”说明临济寺西侧建有一座飞云楼的建筑。他还记载:“真定路城中,开元寺后,绣女局内,唐清河郡王李宝臣纪功碑一通。其碑极高大,永泰二年立。”可见,当时织锦刺绣的绣女局,就在开元寺的北面。

对于真定五路万户侯史天泽的府第,他说:“在子城西(牙城西侧),黑军营北。”黑军,是史天泽的哥哥从永清带来的一支军队。“第中有静治堂、青樾楼、景光亭、江汉堂”这些建筑,都是真定府的标志。

马可·波罗记下了他在真定的见闻。纳新记载并考证了当时的名胜和文化遗产,为后人了解城垣建筑、名人遗存、碑刻寺院,提供了可信的史料。

这正是:

马可·波罗游华夏,哈寒贵城写芳华。

纳新访古阅河朔,常山古郡留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