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3935200000073

第73章 元朝包公苏天爵、获鹿文人王思廉

元朝纳新的《河朔访古记》记载:“在真定县北,新城镇南二里许,墓林蓊蔚,羊、虎、翁仲皆白石镌凿,极为伟壮。”这就是被称为元朝包青天的苏天爵的墓。新城铺是苏天爵的故乡。

秦腔有一出传统剧目叫《白玉钿》,讲的是元顺帝宠用番僧,让西域的和尚到江南挑选美女以供淫乐的故事。生员李清彦赴京赶考,遇到镇江的小姐尚飞琼,二人一见钟情,互赠白玉钿。可是李清彦的好友董寅拾到了白玉钿,心术不正,冒充李清彦到尚家认亲。尚飞琼发现被骗,羞惭投江,幸好被善人救出,暂居一座店中。结果恶毒的番僧心怀鬼胎,声称是李清彦害死了尚飞琼,下令捉拿问罪。正巧李清彦与尚飞琼同住在一处店里,因有解差监视,难诉衷肠。

这时巡按苏天爵奉旨巡抚江南,澄清冤案,救了才华横溢的李清彦。李清彦进京赶考,考中翰林,与苏天爵一起巡视江南,刀斩番僧,棍打董寅,为民除害,李清彦与尚飞琼终成眷属。

这是后世演义的故事,但历史上的苏天爵确实是一位断案高手。

苏天爵(1294-1352),字伯修,真定新城铺人。苏氏是真定名门,远祖是唐代宰相栾城苏味道,与北宋苏东坡是一祖同宗,后来苏家一支迁居新城铺。苏天爵故乡滋水北岸有一座藏书院“滋溪书堂”,藏书很多,这对苏天爵少年时读书和后来的著书都很有帮助。

苏天爵从小受家风熏陶,学业早成。

二十三岁参加国子学生公试,名列第一,授大都路蓟州判官,从此踏入仕途。

后来,出任翰林国史院典籍官,1331年升为修撰。

不久,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开始进入监察部门。第二年,他奉命去湖北巡视各地囚犯审判情况,纠察案件,这就是戏剧《白玉钿》中苏天爵角色的原型。

苏天爵不顾天气炎热,冒着丛林瘴毒,跋山涉水,走遍所辖区域。

囚犯听说来了钦差,纷纷申诉冤状,苏天爵问:“廉访司的官员每年出巡访查两次,你们有冤情为什么不早点申诉?”

囚犯们都说:“这里山地偏远,以前核查的官员,根本不来。如今听说御史青天老爷真的来了,我们到了受刑的时候,不得不说了。”苏天爵深为官府腐败而叹息。

每个案件他都用心深究,深夜燃灯,处理文书案卷。其中有一案件说的是沅陵有一个姓文的人婚后无子,收养外甥雷乙作义子,后来他的夫人生了两个儿子,就把雷乙送还他父母,结果雷乙恩将仇报。

恩将仇报,一把板斧如何断送两条人命?

扑朔迷离,一个骷髅究竟隐藏何种冤情?

断案如神,苏天爵又怎样为人洗清罪名?

雷乙等到他两个表弟外出卖茶时,在船上拿斧子把二人砍死,把斧子沉入水中,藏好血衣。事发后,官府缉捕雷乙,结果三年之后才抓到雷乙。雷乙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可判官以此案系三年前疑案,证据不明为由,把雷乙放了。

苏天爵查证后说:“此事虽发生在三年前,但证据确凿。他若没有杀人,为何会血污其衣呢?又为何知道斧子沉在水中呢?而且他的居所离杀人之处很近,怎么能说这是疑案呢?”于是他复审此案,惩处雷乙。

另有一案说的是常德的卢甲、莫乙等三个青年,一同到外地打工,卢甲不小心掉到河里淹死了。卢甲有一个出家为僧的弟弟,想和自己的嫂子私通,遭到嫂子的斥责,因此他诬告说:“我这嫂子早就与莫乙私通,是他们合谋害死了我的哥哥。”

莫乙在严刑逼供下,屈打成招,承认杀害卢甲,并说割下卢甲的脑袋弃于荒草之中,把卢甲的尸体和行凶的木杖扔在水沟里。

衙役四处查找,果然发现一个骷髅头,但尸体与凶杖都没找到,而一个姓谭的人又作伪证说看见过一具死尸,在水中漂流而去。

苏天爵懂解剖学的知识,经过反复审核,发现那个骷髅是个老人的,根本不是卢甲。再说,“即使尸体与凶杖尚存,如今已经八年了,怎么可能还不腐烂呢?”他召来姓谭的人责问,结果发现,在卢甲没死以前,这人的眼睛就瞎了,他说看见有一尸在水中漂去,纯属胡说八道。苏天爵对佐吏说:“这是一件疑案,更何况距案发不止三年。”于是把卢甲妻子和莫乙叫来复审,他们说出被诬陷和严刑逼供的过程,于是苏天爵为他们洗清罪名,把他们释放了。湖北官民,都称他是青天大老爷。

后来,苏天爵改任吏部尚书,升参议中书省事,成为朝廷阁员。当时,朝廷更换了宰相,许多政务都有所变更。苏天爵知无不言,夜以继日地工作,殚精竭虑,由于过于劳累而导致须发尽白。

但在元顺帝时期,朝政腐败。百姓爱戴的清官,朝廷不喜欢,尤其是当时贪婪的宰相非常嫉恨苏天爵,借着所谓考核官吏,竟以不称职之罪罢免苏天爵的官职。

贬职还乡,苏天爵到底在何处潜心隐居?

宝刀未老,他又为何重新出山力挽困局?

文武双馨,何等著作传世为其赢得美誉?

苏天爵回归真定故里。在真定故城苏家祖先隐居的高台上,建造了一座舒啸台,这座舒啸台位于东垣古城遗址内,南高营村西。可惜,这处遗址早已被毁。

1352年,安徽、江苏的盐民起义,苏天爵奉命率兵镇压。他治军有法,对军队约束严格,但因积郁成病,在军中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苏天爵不仅是一代清官廉吏,做官的德行好,而且做学问的修养也很好。晚年,他在真定新城铺老家,传播儒家经典。因他的家新城铺位于滋河边,因此,京畿河北一带的学者们都称他为“滋溪先生”。

他的著作有《松厅章疏》《春风亭笔记》,最著名的是《国朝名臣事略》,记载了元朝四十七名大臣的碑铭、行状和家传等材料。在每段事迹之下,都注明了材料出处,为后世了解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积累了重要的史料。他的《国朝文类》,收录了元朝各族人物的文章、碑刻、奏章,是后世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

借古喻今,什么典故被皇后看作陈词滥调?

奸臣专权,王著又如何刺杀宰相替天行道?

殃及池鱼,王思廉又怎样被牵连厄运难逃?

在获鹿,也有一位才学卓著的文人——王思廉。王思廉(1238-1320),字仲常。他小时候,赶上了真定文化复兴,史天泽治理真定,元好问落籍获鹿。王思廉拜元好问为师,结识了张德辉、李冶等长辈学者,博览群书。他十八岁时,张德辉宣抚河东,举荐他为掌书记,当秘书。

王思廉三十五岁时,皇帝的亲军将领藁城董文忠向忽必烈举荐他,得到忽必烈的召见,命他到掌管皇帝印玺、符牌的机要机构做文书。

1276年,三十八岁的王思廉任昭文馆待制,皇帝御书馆的秘书。第二年,应邀给皇帝讲《资治通鉴》。

他讲到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由于魏征当庭犯颜直谏,李世民被气得大骂,回到内宫,发狠要杀了他。这时候长孙皇后出来给太宗贺喜,说恭喜你得到了一位不怕死的诤臣。忽必烈听了大为感慨,深思很久。于是就让王思廉到内宫,给皇后讲这段历史。

皇后听了很冷漠地说:“日后,你讲经要选择有用的给皇帝讲,不要讲陈词滥调烦皇上。”

1282年,山东侠客王著趁忽必烈去上都,与僧人高和尚合伙,在元大都大街上,刺杀了当时的大奸臣阿合马,结果王著当场被捕,英勇就义。这件事牵涉到当时的枢密副使太原人张易,张易是邢台学派的要臣,因此,忽必烈就怀疑到了邢台学派的另一位大臣沙河人张文谦。

忽必烈把王思廉叫到密室,问他:“张易反,你知道吗?”王思廉说:

“我不知道。”

忽必烈说:“他是你的好友,你能不知道?”

王思廉很有正义感地说:“僭号改元才算反,潜逃他国谓之叛,群聚山林、害民贼物谓之乱。张易联络僧人刺杀奸臣,这能算是反?再说这件事我真的不知道。”

但忽必烈对汉族高官已经心存疑忌,试探着说:“我即位以来,镇压了李璮叛乱,我比汉高帝、宋太祖,平叛力度如何?”

王思廉说:“陛下神圣天纵,前代之君不足比也。”

忽必烈还是用带有怀疑的口吻说:“我已经问过你们河北人窦默了,他说了实话,我相信他。我今天也问你,你也要说实话。张易反叛的事情,张文谦知道吗?”王思廉肯定地说:“他不知道。”

忽必烈说:“你怎么肯定他不知道?”

王思廉说:“因为张易与张文谦不相干,所以我说他不知道。”一连追问下,王思廉出了一身冷汗,这一次,使王思廉感到了仕途的险恶。

王思廉四十八岁,改任大都留守。这时成吉思汗小弟弟的玄孙、藩王乃颜叛乱。忽必烈率兵亲征,王思廉给留守元大都的要臣说:“藩王造反,历代积弊。西汉的晁错、主父偃都曾经力主削藩,就是良策,应该给皇上进言。”

后来这位要臣就给皇帝进谏削藩。忽必烈问:“你怎么知道这些历史,还能说出这样的道理呢?”这位要臣说是王思廉说的,忽必烈点头赞许。

1294年,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元成宗即位。王思廉看不透朝廷的风雨,就称病回到老家获鹿。

三年后又被召回元大都,任工部尚书。

七年,总管大名路。从此,不断晋升,但政治上无所事事,成为元朝著名的阿谀文人,专写歌功颂德、拍马屁的文章和碑碣。在元大都、真定路、顺德府邢台,留下了他不少鼓吹元朝功德的碑刻。

1312年,元仁宗即位,王思廉以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致仕。1320年,王思廉病逝,享年八十三岁,被追封恒山郡公,谥号文恭。

这正是:

滋溪先生如包公,断案肃政留英名。

获鹿才子王思廉,功过是非任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