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石话实说
3935200000074

第74章 红巾起义抗元兵、朱氏借势建大明

元朝末年,奸佞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终于爆发了红巾军起义。红巾军起义的领袖就是栾城的韩山童父子。

韩山童(?-1351)出生在栾城一个信奉白莲教的家庭,成年后一边务农,一边传播白莲教,后来成为元末红巾军起义的领袖人物。

白莲教是一种混合佛教、明教、弥勒教等内容的民间秘密宗教,起源于南宋,主要宣扬“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观前”。白莲教要求徒众吃素食,教徒被称为“白莲菜人”。而正统的佛教,则把白莲教称为“侍魔邪党”,说他们是“假名佛教,以诳愚俗”的邪教。

元朝白莲教逐渐流行,并且带有反抗统治的政治倾向,主要宣扬崇尚光明,认为光明定能战胜黑暗的思想。因此,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朝廷明令禁止,但参加者仍不断增加。白莲教领导者们以“明王出世,弥勒降生”为口号,组织发动农民起义。

韩山童的祖父在家乡栾城宣传白莲教,被元朝勒令遣散,居家迁往广平府永年,就是现在的广府古城。到了韩山童这一代,仍积极宣传白莲教,并成为北方白莲教的主要领导人。韩山童在南下串联宣传时,结识了一个叫刘福通的安徽人。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刘福通后来竟然让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成为大宋农民政权的“皇帝”,而且为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独眼石人,韩山童如何挑动黄河天下反?

揭竿而起,他又以何身份重开大宋之天?

子承父位,小明王韩林儿怎样巩固政权?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正月,黄河在山东曹州和汴梁决口,又赶上大雨二十余天,黄河泛滥,平地水深两丈,两岸人民无以为生。等了五年之后,元朝才设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治理黄河水患。又过了一年,调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工共十五万人修治黄河,同时调集安徽合肥等地两万多军队监督修河的民工。

韩山童和刘福通一起被征调为治河民工,他们决定利用民工修河、万众聚集的机会发动起义。他们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同时,暗地里凿了一个独眼的石人,背后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埋在黄河河道的淤泥里。

修河民工中本来就有许多白莲教徒,一天中午,在河南兰考县地段挖河的民工,从河底挖出了韩山童等人预先埋好的独眼石人,顿时轰动整个工地,民工们奔走相告,大河两岸,人心躁动。这时,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永年聚集民众三千余人,杀白马黑牛,祭告天地,准备起义。他们利用汉人反抗元朝统治的心理,宣称韩山童是宋徽宗八世孙,公推为“明王”。刘福通自称是南宋将领刘光世的后代,辅佐韩山童,提出“直抵幽燕之地,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表明复宋灭元的决心。

正当起义军聚集一起,准备宣誓起义时,却走漏了消息。永年地方官带领官兵前来镇压,韩山童未来得及逃跑就被官兵俘获后杀害,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到武安山中藏了起来。

刘福通带领起义军冲出重围,回到安徽家乡。1351年五月,他再次组织起义,起义军全部头裹红巾,所以称“红巾军”。由于起义军大多为白莲教徒,拜佛烧香,又称“香军”。他们攻占颍州以后,开仓放粮,赈济贫民,投奔者达到数十万,后来又相继攻占十几座城池,声势浩大。红巾军的兴起,势如燎原烈火,遍地燃烧,元王朝派大兵镇压。

1354年九月,元顺帝命右丞相脱脱率百万大军镇压江苏高邮的起义军。双方展开激战,起初脱脱率领的元军,气势强劲,对农民起义军构成巨大的威胁。但是,腐败的元朝内部官员相互倾轧,脱脱在前线被削夺兵权,元军不战自溃,百万大军四处逃散,战争形势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刘福通把握高邮战役后的形势,再次掀起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他在亳州打败元朝守军,把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大山里接到亳州,称他是宋徽宗九世孙,立为皇帝,号称小明王,要复辟宋朝,改元龙凤,以韩山童的夫人、韩林儿的母亲杨氏为皇太后,以迎合汉族人民复辟南宋的民族感情。所谓“小明王”,是为迎合“明王出世”之预言,以示黑暗已经过去,光明来到。

大宋政权建立后,韩林儿委任了丞相,以刘福通为平章事,刘福通的弟弟为知枢密院事。不久,刘福通杀了丞相,他自任丞相,并加封太保。

韩林儿深受广府古城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黑闼的影响。因此,很重视政权建设,中央机构多仿元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六部。为节制各路红巾军,在比较巩固的地区设置行省,行省以下,废除元朝路一级机构,设府、州、县。军队自成系统,有统军元帅府、管军总管府、管军万户府等,相应的军职有百户、千户、万户、总管、统军元帅等。这些建制,后来被朱元璋借鉴到明朝的兵制当中。

韩林儿在刘福通辅佐之下,冲破元军的围剿,取得了抗击元军的一系列重大胜利。元王朝派重兵镇压红巾军,结果在河南被红巾军击溃,红巾军渡河北上,河北为之震动。十二月,元军围攻亳州,小明王韩林儿跑到安徽寿县。

兵分三路,刘福通能否率军收复江山?

都城失陷,韩林儿为何给朱元璋封官?

生死关头,朱元璋能否救明王于危难?

1356年九月起,刘福通发动著名的三路北伐。西路转战陕甘;东路军北上进攻到元大都北京通县境内的柳林,使元王朝京师震骇;中路军从山东进入河北、山西,北上攻克了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东进高丽,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对元大都形成包围之势。

1357年五月,刘福通率领主力攻破汴梁,韩林儿进入汴京,实现了“宋朝复辟”名副其实的宿愿。

小明王政权迁都汴梁后,北方红巾军势力发展至顶峰,但从龙凤四年(1359年)七月开始,元朝军队开始大举反攻。当时红巾军的三路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反而造成兵力分散,使汴梁成为无援之地。

1360年五月,元军集中兵力围攻汴梁,韩林儿和刘福通奋勇抵抗。八月,汴梁城被元军攻破,刘福通护韩林儿冲出重围,逃奔安丰,而韩林儿的宫室、官员家属数万人、官兵五千人被俘,符玺、印章、官库被夺,宋政权遭到严重打击。

韩林儿到安丰后,由于兵力丧失大半,对元廷已经构不成威胁。元军把进攻重点放在围剿山东红巾军方面,韩林儿名义上仍是皇帝,因而极力拉拢各地起义军。此时的韩林儿极力拉拢一个人——朱元璋。

朱元璋,排行老八,所以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安徽濠州凤阳人。小时候家境贫寒,就到寺院做行童。十七岁做了小和尚,二十五岁时因为受到老和尚斥责而出逃,参加安徽的红巾军,逐步成为一员起义军将领,军事实力日益增强。他占领集庆后,改名应天府,大有顺应天意、替天行道的意思。

1361年,韩林儿看到朱元璋很有发展潜力,就颁诏封他为吴国公。1363年二月,秦州的红巾军被元朝收买,出兵进攻韩林儿固守的安丰。安丰被围日久,城中粮草殆尽,甚至出现了食人的悲惨场景。小明王韩林儿在城中哭号,他和刘福通商议,只得派人求救于吴国公朱元璋。

这时的朱元璋,已经成为各路起义军中势力最盛的武装力量,大有一统天下的气势。他的谋士刘伯温听说他要出兵救援韩林儿,就提醒他说:“不宜轻易出兵。你万一把这个小皇帝救出来,打发到哪里安置啊?日后你该当皇帝的时候,可就费事了。”

朱元璋非常明白刘伯温的意思,但他胸有成竹,这次没有按刘伯温的意见办,而是率领他的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出兵救援。很快打败了围困韩林儿的叛军,救出韩林儿与刘福通。朱元璋准备把韩林儿安置在应天府,准备在中书省设御座敬奉小皇帝。

这时,又是刘伯温给朱元璋揭示天命,说你应该自己称帝,而不是辅佐这么一个栾城小儿,拿他当了傀儡用一阵子就行了。朱元璋随即领悟了其中的玄机,从此他成为一个想要统一天下的大政治家。于是朱元璋下令,为小明王韩林儿“设銮驾伞扇,迎驻滁州”,给他建造宫殿,安置自己的军队保卫,实际上是把韩林儿软禁起来。

朱元璋此时已经从一个四方征战的将领,成长为一名政治家,而刘伯温是成就他的启蒙军师。1363年的三月,小明王韩林儿颁诏,赠朱元璋三代祖宗官爵。

老谋深算,朱元璋怎样挟天子号令义军?

被哄进京,小明王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义军北伐,是谁率军灭元收复了常山郡?

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取得鄱阳湖大战胜利后,被韩林儿封为吴王。实际上朱元璋是挟天子号令各地起义军,1366年,朱元璋下令改用韩林儿大宋年号的命令,很能说明当时的政治局势,诏令说:大宋“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用龙凤年号。

1364年十二月,朱元璋在平定南方割据势力取得节节胜利之后,谋划建立自己的天下。他命大将从滁州迎小明王到应天进京即位。这个小皇帝真的以为自己这一次迁都南京,要在吴王朱元璋辅佐下,统一天下。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实际上这是一场阴谋。

在迎驾的船行至江苏六合以南的瓜州时,迎驾的官员按朱元璋事先的安排,下令把船凿沉,把这个小皇帝韩林儿溺死在沉江中。以此为标志,韩林儿红巾军建立的政权宣告灭亡。

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和小明王政权,虽然灭亡了,但在推翻元王朝的斗争中,前后十二年,给元王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为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开启了序幕。此后,朱元璋集中各路大军,全面北伐,拉开了消灭元王朝的最后决战。

那么,是朱元璋的哪位将领攻克元大都,推翻元王朝的呢?是明朝的第一大元帅、朱元璋的亲家和同乡徐达。

徐达,字天德,安徽凤阳人。起初,徐达跟随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朱元璋得势后,与徐达结为儿女亲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娶了徐达的长女为妻,就是后来明成祖的皇后,徐达就是明成祖朱棣的岳父。

1367年,大将徐达奉命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二十五万,北伐元军,连战连胜,先占领山东。第二年三月大败元军五万,平定了河南。然后,徐达集中兵力攻克河北磁县,在临清大会师,沿运河北进,八月,攻克大都,推翻元朝。

然后,率军南下,乘胜攻克保定、真定,南下攻占顺德,平定了河北。由此,朱元璋建立起稳固的大明政权。

这正是:

红巾起义风云涌,栾城皇帝复大宋。

吴王借势平天下,北征灭元建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