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湖故事
3936400000009

第9章 名人足迹(3)

1916年5月,茅先生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唐山交大),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修硕士学位。在他之前,康奈尔大学对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毕业证书不予承认,所以,对茅先生组织了入学考试。首先考了他的大学课程,成绩特优;继而参加研究生的入学考核,成绩又是特优,这才使金发碧眼的教授顿时对这位年仅二十一岁的华人刮目相看。并由衷地悲叹道:“你的程度很好,唐山学校不错。”从此,这座世界一流的大学作出决定: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来的学生,一律免试入学。茅先生为中华民族,为唐山交大赢得了堪以自豪的荣誉。

“修路铺桥,利在一方;教书育人,功在万代。”茅先生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无限的热情,其中最关心的就是他的学校——唐山交大。1919年12月,二十四岁的茅以升毕业回国,首先回到唐山,在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任教授副主任。当时北洋政府将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为交通大学,由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兼任校长,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改名唐山学校,副主任就是副校长。主任为自1912年起在唐任教的罗忠忱教授,是茅以升的老师。当时像茅以升这样的年龄在这样的名校担任领导职务,为全国一最。

1926年2月,而立之年的茅以升再次到唐山担任校长职务,当时因为北洋政府的人事变动,任职两月,愤而辞之。

1937年7月,卢沟桥一声炮响,敌伪先于京津侵占唐山交大校园。当时学校正在放假,在校师生离校南下。这年冬,茅以升亲手设计施工的钱塘江大桥,完成拆迁疏运及军运任务后炸毁,他随当时的交通部内迁武汉。这时唐山交大部分师生也流亡汇集到武汉等后方城市,校友们密切联系,共商复校大计。当时国民党政府自顾不暇,他们只得自己组织复校活动,茅先生义不容辞地担任代理校长职务,领导了这次活动。这年12月,湘潭铁路工程局在湖南湘潭拨出两间公舍为“唐山交大”教育所用。国民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的校牌挂出来了,武汉、南昌、长沙等后方城市的大报纸上,刊登出了《茅以升招生启事》的广告,放假流散各地的学生们从华北、中原、上海等地归队。在教育部拒拨经费的情况下,校友们就主动捐款捐粮,维持课业正常进行。复课不到一年,1938年11月中旬,“长沙大火”迫使临近前线的“交大”往云贵高原转移。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跋涉,茅先生带领师生饥寒交迫行走一千二百公里,到达贵州平越县,第三次挂起了复院校牌。1942年4月,茅先生辞唐山交大院长职,专门致力于桥梁设计。这期间,茅先生担任校长职务五年,他和师生们一起,几经转移,顶风冒雨,累计步行数千公里,度过了交大最困难的时期。可以说,没有茅先生的艰辛努力,就没有1946年“交大”集体返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道部将交大京唐两院合并组建中国交通大学,任命茅以升为校长。这是他第四次领导“交大”的工作了。1949年11月初,茅先生到唐山,交大师生倾校出迎,排满了从车站到学校的长街。

茅以升对唐山交大的关怀始终未已,到晚年还为恢复“唐山交通大学”的校名四处奔走。

茅先生的儿子茅于润的名字也与唐山有着解不开的渊源。开始为于滦,后改为于润。滦河、滦州、开滦、丰润、滦丰中学……显然,这两个名字都与唐山有关。特别是茅先生的祖籍在镇江,原名润洲,一个润字融会南北,可见茅先生对唐山有故乡一样的眷恋之情。

§§§7.爱国爱矿的百岁老人——孙越崎

孙越崎,一位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他是中国著名的矿业专家,还做过高官;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过奇功伟绩。大南湖的土地也曾留下他的足迹,一旦翻开尘封的历史,这位杰出的人物令世人刮目相看。

孙越崎,1893年生于浙江绍兴,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1921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矿冶系。从1924年起,他应聘创办了当时北满最大的穆棱煤矿。1929年到1932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并到美、英、法、德、苏联等国考察油矿和煤矿。1932年回国后,任国民政府国防委员兼矿室主任。曾先后在陕西、河南、四川、甘肃油矿、煤矿任职。1934年,他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陕北延长、延川一带勘探石油,打出了中国人钻探的第一口油井。1937年,他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与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玉门油矿。抗日战争胜利后,孙越崎先后任河北平津敌伪产业处理局局长,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副委员长、委员长,行政院政务委员,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在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头,孙越崎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站到了共产党和人民一边。1948年10月,他以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的身份,在南京召开重工工矿企业和部分负责人的秘密会议,确定了“坚守岗位,保护财产,迎接解放,办理移交”的方针。尔后,他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工作开展护厂护矿斗争,拒绝蒋介石当面下达的“拆迁资源委员会所属工厂设备去台湾”的命令,并于1949年11月14日通告全国宣布起义。将所属大中型厂矿企业及三万多科技、管理人员完整地移交给共产党,为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贺电嘉奖。孙越崎领导的资源委员会,是国民党政府中唯一有领导有组织的开展斗争、集体转向人民的部级单位,孙越崎居功至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孙越崎先后担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副局长、煤炭工业部顾问、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唐山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孙越崎是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员,曾担任民革中央、民革河北省委、民革唐山市委的重要领导职务。

1952年12月,孙越崎到开滦任职,担任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副主任,主管技术工作,直至1966年。1976年唐山地震后调离唐山,1995年12月在北京逝世,享年一百零三岁。孙越崎在开滦二十多年,兢兢业业工作,平平常常生活,不以功高自傲,不以权威凌人,宠辱不惊,处之泰然,活出了知识分子的至高境界。在开滦工作期间,他奔走于百里矿区,地上井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煤矿的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位功勋卓著的百岁老人,一生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生命的晚年却定格在唐山。大南湖有幸印上了他的足迹,南湖将永远珍藏这份记忆。

§§§8.生长在南湖之滨的矿山铁人——艾有勤

艾有勤,这位曾被誉为“矿山铁人”的汉子,生长在唐山市郊区刘家过道村,他的家乡就在今日南湖生态城内,大南湖的岸边。他是喝着南湖地下水长大的,是土生土长的南湖人。这个朴实敦厚身体壮实的汉子,在农村当农民时就以力气大,能干活,吃苦耐劳闻名。

1969年27岁的艾有勤来到开滦唐家庄矿,当上了一名采煤工人。从此,他扎根矿山,献身煤海,释放身体极限的光和热。在参加工作的28年里,他认准一个理儿:干啥务啥,煤矿工人就要为国家多出煤,出好煤。仅据1969年到1987年统计,艾有勤除完成正常工作定额外,共为国家多出煤炭十一万吨。为了多出煤,多少年来他总是上班有准点,下班没钟点,经常带着两盏矿灯,提着两大兜子干粮下井,一干就是两三个班。打高效,超定额,已经成了他的工作习惯,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量,对他来说已司空见惯。矿领导不得不采取下命令的办法,让他上井休息。人们为之感叹,折服,真没见过这么能干的人,真是个铁人!从此,“矿山铁人”的称号成了他的别名,传遍了开滦百里矿区。

井下生产时刻与水、火、瓦斯、顶板等危险因素打交道。每当遇到困难和危险时,艾有勤总是挺身而出:“这儿危险,我来!”据不完全统计,他曾十四次舍生忘死抢救工友和国家财产。在一次事故中,一个老工人被矸石埋住,情况危急。艾有勤立刻冲上前去,手扒矸石,并摘下安全帽,给那位工友盖住头部,而他却被不断滚下的矸石砸得浑身是血……从1976年算起,艾有勤带领的小队,十年完成了十四年的工作量,成为矿、局、市、省的先进班组,还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先进班组。1986年艾有勤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多次参加全国英模先进人物会议,曾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艾有勤的先进事迹曾被编成歌曲,在开滦传唱。艾有勤曾当过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大会主席团成员,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坐在主席台上,共议国是。艾有勤还随中国工人代表团出访多个国家。大南湖,应该为养育出艾有勤这样的英模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