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湖故事
3936400000008

第8章 名人足迹(2)

1925年1月,邓培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四大以后,他任中共中央驻唐山特派代表兼中共唐山地委书记。同年5月,他率领铁路工人代表团到广州,出席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邓培留在广州,同杨殷、刘尔崧等领导粤汉、广九、广三、潮汕、新宁(江门至台山)等铁路工人参加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斗争。当周恩来等率领革命军回师广州时,邓培组织铁路工人迅速把火车开到东莞、清远、三水等地把革命军载回广州,为平定军阀的叛乱作出了贡献。五卅惨案发生后,邓培赶回唐山领导唐山各界民众2万余人集会,声讨帝国主义的罪行。会后,成立“反日会”,组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举行示威游行,开展抵制英、日货的斗争。

1925年9月,中共中央调邓培到北京,负责全国铁路总工会的领导工作。1926年2月,代表全国18条主要铁路21万工人的全国铁路总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天津召开,邓培主持这次大会,并作了工作报告。这次大会对全国工人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会上邓培继续当选为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长。

1926年5月初,邓培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三次劳动大会。会上,继续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旋即,因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邓培被调到广州,兼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广东办事处主任。他在广东期间,领导铁路工人支援省港大罢工,组织铁路工人纠察队和省港罢工工人纠察队,先后反击了反动武装对广三铁路总工会的包围,打退了反动武装对粤汉铁路总工会的袭击,粉碎了工贼和反革命力量破坏新宁铁路总工会的阴谋。同年7月,邓培把粤汉、广三、广九三条铁路的工人组成交通队运送北伐军和军用品,支援北伐战争。

1926年夏至1927年春,邓培除派人深入粤汉、广三铁路沿线的曲江、韶关、清远、花县、南海,加强与各县农民协会联系外,还3次返家乡三水县考察工农运动,号召乡亲组织工会、农会,离开时,还带了几个农民去参加革命。

1927年4月15日,在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派出大批军警,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邓培在全国铁路总工会广东办事处不幸被捕。反动派把邓培捆绑起来装入黑布袋,秘密押到广州市公安局。在狱中,敌人威逼利诱,要邓培交出共产党员、工会干部的名单,遭到邓培严词痛斥。他十分坚定地对敌人说:“你们听着,共产党员是不怕死的,你们用尽所有酷刑,我都不怕。我宁死也不投降,这就是我最后的回答!”邓培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宁死不屈。1927年6月22日夜间,邓培惨遭敌人秘密杀害,时年44岁。邓培牺牲后,1927年6月27日中共中央在致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的信中指出:邓培、李森、刘尔崧等同志在广州之死难……其惨烈当为中国工人阶级及本党永远不忘之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山市人民为怀念这位早期的共产党人和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重修邓培唐山故居。1990年9月,中国共产党三水县委员会、三水县人民政府在县城西南公园内建立邓培铜像,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为铜像题写了“邓培烈士”1993年底,中国共产党三水市委员会、三水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修葺石湖洲邓关村邓培故居。邓培铜像和邓培故居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场所。邓培烈士的光辉事迹,将永远激励人民去夺取新的胜利。

邓培的足迹留在南湖的大地上,邓培永远活在唐山人民的心中。

§§§5.中国现代工程教育的开拓者——罗忠忱

罗忠忱,工程教育家,唐山交大的第一个中国教授,也是中国的第一个教授,我国现代工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罗忠忱字建侯,1880年11月1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06年罗忠忱被保送到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土木系读书,1910年大学本科毕业,又入该校研究院攻读一年,得土木工程师学位。回国后在北平交通传习所任教两个月后,于1912年8月到唐山铁路学校(唐山交大)任教务长兼土木工程教授。此后学校多次易名外分乃至搬迁,但罗忠忱一直在该校任教任职。1952年改任研究教授后不再讲课,1955年退休,1972年病逝于唐山交大校园内(今属大南湖区域),享年92岁。

罗忠忱毕生致力于工科大学教育及力学教学工作,为我国培育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当时国内主要铁路及公路的技术骨干大多出其门下。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其中有中国科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及国内外大学的知名教授。他们无不认为罗忠忱这位严师的教导对自己的成长至关重要。他的学生、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林同骅说,罗师“对基本力学的深刻了解为全世界少有,故在讲授力学问题时能从多方面解析,使学生易于了解……”另一学生,清华大学教授黄万星说,自己“曾在学十九年,承恩中外师长不啻百人,然于教诲恳切,授法精湛,任职认真……盖未有出吾师之右者”。他的学生、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他的追悼会上为他敬献的挽联是:“从学为严师,相知如契友,犹记隔海传书,力促归舟虚左待;无意求闻达,有功在树人,此日高山仰止,长怀遗范悼思深”。上联说出了这样一段故事:1920年,茅以升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罗忠忱去信促其回唐山,并有意让茅以升主持校务。1921年,这一愿望得以实现,茅以升回到唐山交大后协助罗忠忱主持学校工作,形成了二位大师的精诚合作,使唐山交大始终傲立于国内大学的中心舞台。

由于罗忠忱做出的巨大成就,得到当时政府的多次褒奖。1932年获“久任教授奖状”;1940年获一等奖状;1943年获奖金2万元。罗忠忱生活俭朴,却尽力帮助困难的亲友,曾资助多人留学或升学。1932年,他连续任教满20年时,唐山交大的校友们发起募捐,以他的名字设立“建侯奖学基金”,其利息约每年300元,用以奖励年度应用力学及材料力学两门课程成绩优秀的学生。罗忠忱逝世后,其子女4人集资,重设“建侯奖学基金”以承父志,自1990年起每年评奖一次。

罗忠忱自1912年始,在唐山交大除了教学外,还担任过主任、校长等职务,他的母亲1938年病逝于唐山,次子三子曾就读丰滦中学(唐山一中前身)。从罗先生进入唐山至他在唐山逝世,整整跨越了60个年头始终没有离去,这里包含着他对唐山交大乃至唐山这快土地多么深厚的感情啊!唐山南湖为拥有这样一位著名学者的足迹而骄傲。

§§§6.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

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他主持我国铁路科学研究院工作三十余年,为铁路科学不断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1959年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大会堂结构图纸时特别强调“要有茅以升的签字保证”。

茅以升和位于大南湖区域的“唐山交大”有着特殊的缘分。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生于江苏镇江。他从小就立志建桥。在十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观赏者云集,在过往桥上,由于人数太多,造成桥梁垮塌,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像巨石压在茅以升幼小的心里,他立志长大之后一定要造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是石桥还是木桥,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在学校,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下来。

1911年,唐山路矿学堂(唐山交大)招生,茅以升怀揣一个建桥的梦,匆匆赶到唐山,报考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