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北大哲学课
3943000000012

第12章 多元开放,兼容并包(1)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曾任北京大学讲师

佛教宗派的创立

◎从一家独尊到三教鼎立

到了隋唐时期,数百年的分裂动荡格局结束了,国家政治实现了统一。之后又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经济和文化都在盛唐时期达到了繁荣鼎盛。

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广泛的民族大融合,塑造了人们包容开放的心态,再加上高层统治者积极宽容的政策,为学术文化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在这样的背景下,儒、释、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一时期,儒家恢复了正统的地位,但是“一家独尊”已经让位于“三教鼎立”。在统治者的推动下,《五经正义》问世了,且被作为官方教科书,从而完成了经学史从纷争到统一的过程。

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发展,隋唐时期的儒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天人关系、三教关系、性情修养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主题。

因道教奉老子李耳为教主,李姓又是唐朝的皇家姓氏,所以从唐高祖李渊开始,唐朝皇帝就以教主后代自居,努力支持道教的发展。

唐高宗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到了开元时期,唐玄宗又尊老子为大圣祖,还下令将老子的画像颁布天下,提倡大家研习《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

此外,唐玄宗还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等,并派人广泛搜寻道家经典著作。

◎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

自隋文帝实现全国统一后,佛教也综合南北体系,形成了划一的特色。隋文帝杨坚是在佛寺出生长大的,因此,他称帝后大力扶植佛教的发展,广建寺庙,还亲自下令保护佛教。

无独有偶,其子隋炀帝也信奉佛教,在扬州巡察的时候,炀帝不仅设了“千僧斋”,还请陈朝高僧智颛大师为其授菩萨戒,自称菩萨戒弟子。

这一时期,智颛大师正式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佛教宗派,因其宗派创立于浙江天台山,因此称为“天台宗”。

智颛大师,出生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姓陈,名智颛,河南许昌人。他出生的第二天,便有两名和尚叩门来访,预言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出家。

智颛出身门第很高,他父亲曾在朝做官,因此,智颛从小便目睹朝代变迁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常感叹人生无常。在他18岁的时候,智颛决定跟随慧思大师出家。后来,他在天台山讲经9年,人称“天台大师”。因隋炀帝又赐其号“智者”,因此世人又称其为“智者大师”。

智颛大师融合当时南北佛教的特点,强调“止”“观”并重。止是禅定,禅是不执著一切境界相,定是内不动心;观是般若,般若是智慧,同时他还提出“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等观点。

智颛大师还著有《摩诃止观》一书,是中国佛教第一部关于佛学概论的巨著。

关于智颛大师,还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故事发生于隋炀帝时期,隋炀帝的萧妃得了一种怪病,群医束手无策。隋炀帝辗转请来了智颛大师。大师为萧妃做了七日光明忏之后,奇迹发生了:

一只形貌怪异的鸟飞到了斋台的上空,曲折地飞了一会儿后,突然死去。不久之后,鸟儿又神奇地复活了。它振动起翅膀,鸣叫了几声,飞走了。就在这一幕“死而复活”的奇异景象过后不久,萧妃不药而愈。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据,但是这一事件却反映出智颛大师和隋炀帝之间的密切关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无疑是天台宗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天台宗的教义主要依据《法华经》而来,因而也称法华宗。天台宗的教义以“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为最高要求,这也是智颛大师完成南北佛教统一任务的具体表现。智颛大师“一念三千”学说,即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是对其止观理论的进一步发挥。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万里取经

隋唐时期是佛教大发展的鼎盛时期。

由于南北朝以来新佛经的传入和对教义的不同解释,佛教在唐代逐渐形成了许多宗派。宗派不同于学派,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如规范的宗教制度、独立的寺院经济、传法世系等。可以说,宗派的形成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当时最主要的宗派有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其中以慧能和神秀所倡导的禅宗流行最广,对我国后世佛学的影响也最大。

唐朝的皇帝虽自称是老子的后代,但实际上都实行佛道并行的政策,尤其是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佛教备受重视,甚至一度凌驾于道教之上。在这段时间内,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在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建树很大,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宝库。

唐朝时,还有很多僧人不惜历尽千难万险去印度学习佛经,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玄奘法师。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玄奘的身世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他的父亲经历了“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的喜悦,又遭遇了月黑风高、抛尸江底的惨剧,玄奘刚出世,便被母亲无奈送走。小说中的描写固然带了很多传奇色彩,但历史上记载的玄奘,一生也颇为传奇。

玄奘年幼时因家境困难,曾跟随长捷法师住在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13岁的时候,他便在洛阳正式出家。剃度后的少年玄奘刻苦研习佛经,十几岁时佛学造诣已经非常了得。

当时正值隋末唐初的动荡年代,但为了求得佛学的真谛,玄奘下四川,上长安,辗转求学。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再次到长安学习外国语言和佛学典籍,声誉遍传京师。

在继续学习佛学的同时,玄奘感到各派学说纷繁复杂,没有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取经。他从凉州玉门关出发,经过今天的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区,单独行走十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天竺。

最初,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后来游历天竺各地,并与当地佛学家辩论,名声大震。玄奘在天竺学习了近二十年,最终拒绝了天竺的盛情挽留,回到了长安,并同时带回了657部佛经,受到唐太宗的热情迎接。

◎大唐西域记

为了保存从天竺带回来的珍贵经文,唐太宗特地在长安城内的慈恩寺西院修筑了五层塔,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从此,玄奘和弟子一边忙于宣扬佛法,一边从事梵文经典的翻译工作。在19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窥基等人共翻译出75部经、论著作。

同时,玄奘还将西行沿途的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文化等编纂成《大唐西域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玄奘大师留给后人的还有“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玄奘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脊梁”。

此外,玄奘和他的弟子窥基还创立了唐朝初期一个很重要的佛学宗派——法相宗。这个宗派集中分析了世界上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从而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全部根源于“识”,即“万法唯识”。“识”又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由于法相宗的很多教义不符合当时的社会人情,而且理论烦琐深奥,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懂得其中的奥妙,所以在唐朝初期流传了几十年就遭到了冷落,逐渐湮灭不闻。

最重要的是你的心

◎“胡言乱语”得衣钵

慧能,又叫惠能,俗家姓卢,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父亲在唐高祖年间被贬官到岭南地区,家境从此没落。

3岁的时候,慧能的父亲去世,全家搬到了南海,慧能只得靠卖柴养活母亲。有一天,他背着柴到集市上卖,偶然听到有人在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段,有所感悟,别人告诉他这是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教人们诵读的佛经。

自此,慧能决心出家学佛,在安顿好母亲之后,便到湖北拜弘忍大师学习佛法。

弘忍大师第一次见到慧能,就问他:“你来自哪里?来这里做什么呢?”

慧能回答:“弟子是从岭南来的,来这里是为了‘作佛’。”

弘忍大师听后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能作佛?”

慧能回答:“人有南北的区别,佛并没有南北的区别啊!”

听了他的回答,弘忍大师不忍拒绝,就安排慧能去做舂米的苦活。

八个月后,年事已高的弘忍大师命弟子各写一首偈子交给他。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大师选择衣钵继承人的考试。当时弘忍大师有弟子700人,慧能只是其中一个做苦工的,并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在众多弟子中,神秀是弘忍大师的首席上座师,半夜三更的时候,他在佛堂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修养自己的身心,以此来抵御内心的邪念和外来的诱惑。

第二天,大家看到这首偈子,都交口称赞,只有弘忍大师没有作任何评价。慧能看了之后,说写这首偈子的人没能领悟到真谛,然后高声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子非常符合禅宗的理念:世上本来就是空的,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都不会留下痕迹的。

弘忍大师看到后,对慧能说:“真是胡言乱语。”大师似乎很难原谅慧能,还在他的头上拍打了三下,但慧能立刻领会了大师的意思,当天夜里三更天的时候来到大师的房间。大师亲自为慧能解说《金刚经》,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传给他,封他为禅宗六祖,还吩咐慧能不到必要时刻,不要亮出自己的身份,免得引起麻烦。

之后,慧能回到岭南,度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慧能到了广州法性寺。他听到两个小沙弥在争论风和幡谁在动,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

慧能插口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非常佩服,于是慧能受到寺庙住持印宗法师的礼遇。没过多久,慧能又来到宝林寺,并在这里普度佛法三十多年,直至圆寂。

慧能的弟子根据他的佛学思想总结整理出了《六祖坛经》一书,被奉为禅宗的经典。当时,也有人称中国僧侣能够说法而称经者只有他一人。

◎净在修心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弟子回答。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禅师说。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吗?”

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坐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弟子们听后都感到有些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