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北大哲学课
3943000000013

第13章 多元开放,兼容并包(2)

慧能禅师接着说:“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那么,怎样才能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生愚痴,处处都是苦海。”

禅师的话唤醒了弟子们,他们终于醒悟。

◎见性成佛

佛教的宗派很多,在中国独立发展的却只有三派:禅宗、天台宗、法相宗。

“禅”是梵语音译“禅那”的缩写,意思是静虑。静坐沉思,被称为“坐禅”或“禅定”,是佛教修养的重要方式之一。禅宗、宗门禅宗,又称宗门,创始人是菩提达摩,在六祖慧能时期,禅宗进入传播的高峰,到唐朝中后期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宗派。

禅宗的中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思是通过日常的实践,感悟到真正的智慧,从而达到自觉、自由、自知的境界。

五祖弘忍在传承衣钵时,慧能和神秀所作的偈子成为禅宗最大的一宗公案。正因为这段公案,禅宗产生了两位颇有传奇色彩的禅师——慧能禅师和神秀禅师,也使得禅宗分为南、北二宗。

神秀,北宗禅的创始人,早年当过道士,50岁时遇到五祖弘忍大师,遂剃度出家,受到五祖禅师的特别器重,被称为“悬解圆照第一”“神秀上座”。

五祖弘忍禅师圆寂后,神秀到了湖北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宣扬佛法,声名远播,还得到当朝女皇武则天的敬重和支持。神秀禅师继承了弘忍大师以心为宗的传统,认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反对“将心外求”。

慧能创建的南宗禅,兴起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其他几派。

南宗派和北宗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参悟佛理的方式不同,南宗禅主张顿悟,北宗禅主张渐悟。

渐悟,主张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对佛理的学习而领悟,如静坐参禅。顿悟,主张佛在心内,只要净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便可以顿悟成佛。顿悟具有醍醐灌顶的效果,能够让人豁然开朗。顿悟和渐悟的主张,集中反映在神秀和慧能两位禅师的那两首偈子。

慧能的这种“见性成佛”简单速成的方法,对于那些陷于现实苦难中看不到未来的普通民众,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慧能禅师之后,南宗禅发展为洪州、石头二宗,后又衍生为五宗七派,几乎取代了佛教的其他宗派,得到广泛流传。

压不垮铮铮铁骨

◎韩愈谏迎佛骨

在中唐的历史上,韩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既有文人的铮铮风骨,又有武将的智勇谋略——佞佛成风,劳民伤财,他敢犯言直谏;匪盗横行,民生多艰,他敢深入虎穴。

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誉。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一生经历了代、德、顺、宪、穆宗五位皇帝的执政期。这个时期的唐朝已基本处于藩镇割据的状态,朝廷宦官专权、党争不断,政治比较腐败。

皇帝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作《谏迎佛骨表》。文中措辞严厉,直言无隐,惹恼了皇帝。于是在这次儒佛的交锋中,韩愈最终沦为失败者,被贬到潮州做刺史。

潮州有一条江,江里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穷。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摆好祭品后,对着江水大声喊道:“鳄鱼!鳄鱼!韩某来这里做官,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你们却在这里兴风作浪,现在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时间可以宽限到五天,甚至七天。如果七天还不走,绝对严处。”

从此,潮州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吃人的事情了。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这条大江则被称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

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能官,韩愈在民间流传的为民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潮州,就还有“韩文公过马牵山”“叩齿庵”等传说。

唐朝前期的几位皇帝都不太重视儒家思想的发展,这便从思想上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韩愈从维护国家统一出发,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大力倡导儒学,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韩愈所倡儒家思想的一个中心词是“道统”,即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他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贯穿始终又不同于佛家和老子的“道”。“道”,也就是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

千百年来,儒家“仁义道德”的传承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传给汤,汤传给周文王和周武王,他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子,孟子死后,没有人能将思想传承下来。

韩愈首次明确了儒家具体的传授谱系,起到了“正名分、反僭乱、明纪纲”的作用,对于维护中央集权的安定和统一有重大意义。同时,他还看到了佛教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的一面,于是他提倡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来对抗佛道。而这一时期,提出“反佛”的观点,正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韩愈的思想价值还体现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如强调英才教育、尊师重道、因材施教等主张,都非常有新意,对今后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1]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4]也。

嗟乎!师道[5]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6]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9]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10],小学而大遗[11],吾未见其明也。巫医[12]乐师百工[13]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14],官盛则近谀[15]。”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16]、苌弘、师襄[17]、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8],如是而已。

【注释】

[1]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2]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师。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出生的时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6]出人:超出(普通)人。

[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9]句读(dòu):也叫句逗。古文中没有标点符号,语气已经完的叫“句”,语气未完的叫“读”,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10]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问老师。

[11]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12]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

[13]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1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15]谀:阿谀,奉承。

[16]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关于少昊时代职官制度典籍历史等情况。

[17]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18]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柳宗元统合儒释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在文章方面,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在诗歌方面,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柳宗元出生于文化气息浓厚家庭,他的父亲柳镇信奉传统儒学,具备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品德;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父母双亲在言传身教和学识方面,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二十年,太平盛世不再,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但柳宗元并没有受大形势的影响,年少得志的他,20岁中进士,几年后便步入官场,开始参与政治。

经过十多年的历练,柳宗元对政治黑暗和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萌发了革新的想法。顺宗即位后,开始任用他和王叔文、王伾等大臣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可惜,改革进行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湖南永州任司马,时间长达十年。这一件事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被贬期间,柳宗元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著书立说方面,对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议题,他都进行了研究。他给后人留下的最大一笔思想财富就是:统合儒释。

儒、释、道三家,在魏晋时期已形成了鼎立格局,到了唐代,三家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柳宗元“统合儒释”的主张,为当时学说繁杂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以后的儒、释、道三教合流奠定了基础。

他用儒家经典解释佛教,表明了儒家和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都可以不断丰富、相互融合,也只有这样双方才能都获得发展。

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唐代是儒家思想进一步被尊为正统的时代,也是佛教盛行的时代,但柳宗元并没有受到所谓主流思想的束缚,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思想问题。这种博采众长的哲学思维方式,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学者。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2],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3]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4]不动,俶尔[5]远逝,往来翕忽[6],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7]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释】

[1]坻(chí):水中的高地。嵁:不平的山岩。

[2]蒙络摇缀:(茎蔓)覆盖缠绕,摇曳生姿。

[3]可:大约。

[4]佁然:呆呆的样子。

[5]俶尔:忽然。

[6]翕忽:迅速的样子。

[7]悄怆: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