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39436300000011

第11章 礼仪与养生

现代人都在使用西方的礼仪,便于与世界接轨,传统礼仪基本消失了,礼的养生作用基本也消失了。古人见面拱手作揖,送别鞠躬;现代人见面握手,送别挥手,关系亲密的还有拥抱和亲吻,这是从西方引进的礼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别。从卫生的角度来说,握手不卫生,容易传播疾病,亲吻更容易传播疾病;鞠躬、作揖没有身体接触,避免了疾病的传播,还活动了腰椎健康了身体,让人在行礼中健身。

迎接外国领导人都鸣放礼炮,这来源于战争。礼炮源于英国海军,1875年,美国人从英国那里学来这种方法,采用放礼炮的礼节,后来便风行世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遇贵宾到来,鸣放礼炮表示敬意,成了国际上惯用的外交礼节。按国际惯例:鸣放21响是欢迎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贵宾,这是最高礼遇。鸣放19响,是欢迎部长将军一级的外宾。鸣放17响、15响是欢迎更低一级的外宾。古代国家欢迎外国元首用大型军事舞蹈,既好看又养生。有个典故“舜执干戚而舞三苗”,舜让士兵手执干戚而舞,展示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准备叛乱的三苗人感到了军事力量的悬殊差距,放弃了叛乱的想法,主动表示臣服。用军事舞蹈欢迎外国宾客,既展示了实力,又表现了热情,还锻炼了身体。

中西方礼仪里面差别最大的是葬礼,西方的葬礼更多的体现宗教特点,中国的葬礼更多体现的是养生思维。西方葬礼主要受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基督教认为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基督教的丧礼是为死者祈祷,祈祷灵魂早日升人天堂,解脱生前痛苦。基督教认为人死后灵魂需要安静,因此西方的丧礼非常安静肃穆。中国传统的葬礼和西方葬礼差别最大的是:中国的传统葬礼很热闹。

《红楼梦》里面秦可卿的葬礼描写的非常详细,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一场清代豪华葬礼,代表了传统的葬礼模式,现代的葬礼也基本保留了传统葬礼的模式。秦可卿的葬礼有几个细节很重要,一个是贾珍吩咐去请朝廷的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在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零八僧人超度亡灵,另设一坛于天香楼请九十九位全真道士作四十九日法事,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外请五十位高僧、五十位高道,设坛作好事。这个习俗至今仍然有,请和尚和道士一起来为死者超度亡灵,和尚是佛教,道士是道教,一个人的葬礼请几家宗教,这在西方人看来可能不理解。西方人都是虔诚的信仰某一种宗教,他们认为中国人信仰宗教不虔诚,既不虔诚的信道教,也不虔诚的信佛教,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在国人看来只要是符合养生思维的都可以拿来使用,没有宗教的界限。另一个细节是在秦可卿出殡的路上,有很多人来路祭,沿路祭拜,重点在拜,现在和古代有大致相同的行礼仪式,祭拜是儒家的礼。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各路王公大臣都出现了,东平王府、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王的家人都在送葬的路上搭了灵棚举行路祭,北靖王本人还亲自“路祭”。皇帝也派出内相戴权,带了祭礼,鸣锣张伞,亲自上祭,仪式非常的隆重,周围看热闹的老百姓人山人海,非常的热闹。

西方的葬礼以静为主,亲朋好友都强忍悲痛来送别逝者。中国的葬礼讲究哭,用哭声来表达对逝者的离去悲痛心情,人们还用子孙哭声的大小来衡量子孙的孝,哭声大的子孙孝敬,没有哭声大家会认为这家子孙不孝,农村对葬礼的讲究比城市还要多些。亲人去世伤心是正常的,参加葬礼心情悲痛也是正常的,用哭声把悲痛发泄出来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强忍着悲痛对身体不好。

儒家治国把礼和乐放在首要的位置,礼和乐都有养生的作用,圣人把礼放在乐的前面,礼也更贴近每个人的生活。圣人做礼,礼是由圣人创作的,礼是圣人发明的养生操。晚清大学士翁同龢的养生之道就是磕头,受他老师全庆的影响。全庆八十多岁仍神气旺盛,翁同龢问老师的养生之道,全庆说:每天磕头一百二十,起跪四十次,此法最妙。翁同龢效仿老师,每天三跪九叩五次,到老仍面色红润,精气神都很好。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享年86岁,并且背不驼、耳不聋、眼不花,非常难得。陆游主要的健身方法是每天早起,静心、放松身体,拱手弯腰长拜数十次。跪拜能活动身体的主要关节,疏通经络,促进全身的气血运行畅通,让人健康长寿,科学证明跪拜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腰椎的健康对人非常重要,腰椎关节很多,承担着腹部以上身体的重量,腰椎很容易出问题,中年以后大多都有点腰椎方面的问题,这和人们放弃了传统礼仪有很大关系。古人记载的腰椎病不多,古医书上治疗腰椎疾病的医案也不多,说明古人腰椎方面的疾病很少,这和古人经常跪拜有很大的关系。

逢年过节,古人都要拜神祭祖,仪式隆重,很多祭祀的礼仪现在都消失了。现在各地的祭祀礼仪不一样,偏远地区的祭祀礼仪反而更隆重,更多的保留了古人的祭祀礼仪。孔子说:祭神如神在。祭祀是对灵魂的一次洗礼,祭祀讲究的是恭敬与虔诚,投入的去祭祀,放下一切的烦恼,静下心来,跪拜行礼,就是在练一套健身气功操。

社会交往中注意礼仪、礼节,能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心安静下来,静以养生。有句古话:有礼走遍天下。礼仪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很重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养生必不可少的条件。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很随和,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翻译成白话: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用温良恭俭让,所以才了解到这些情况,但他获得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依靠礼来获得知识。对别人讲礼才能让别人快乐,别人才会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主动讲出来。干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周围人的理解和帮助,怎么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帮助?注重礼仪是最好的方法。

《世说新语》讲了一个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中学课本上面有,非常出名。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认为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被乡亲们当作一大祸害,产生了悔改的想法。周处到吴郡去找寻陆机和陆云以求指点,陆机不在,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怕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远扬呢?”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

周处为什么被大家认为是三害之首?原文只是说凶强侠气,按照通俗的话说就是没有礼貌,让人讨厌。山中的猛虎和水中的蛟龙都危害人们的生命,没有记载周处杀人的事情,应该说周处比其他两害更好一些。周处和猛虎、蛟龙搏斗九死一生,人们不仅没有把周处当做英雄,还希望周处和蛟龙同归于尽或者被蛟龙吃掉,可见不讲礼仪有多危险。

在儒家的礼仪中对父母的礼是礼最重要的内容。圣人把一家人之间的礼节设置的很隆重,子女早晚向父母问安行礼,子女得到了健康,父母得到了心安,家庭得到了和谐,一家人都得到了养生。现在的教育不注意对父母的礼节,而是搞一些行为艺术,有的学校让学生在操场上集体给家长洗脚,这些都违背了礼仪的养生作用。

在外国的议会开会经常看到有人拿着木板拍桌子,木板是专门配备的,议员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来表达不同的意见。中国人喜欢用鼓掌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喜欢的鼓掌欢迎,不喜欢的也要鼓掌叫鼓倒掌。人的手上有许多穴位,鼓掌刺激手上的穴位有养生的效果,鼓掌也是一种养生保健操。不管表达什么样的意见,都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孔子的人生目标是要克己复礼,复礼就是要恢复周礼。这句话也成了历史上一些人攻击孔子的借口,认为孔子的思想过于迂腐、不切合实际,甚至孔子的学生也不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他们没有把孔子的思想理解透彻,也没有把周礼理解清楚。为什么周礼能让孔子这样念念不忘?周礼有一套系统的鞠躬、作揖、跪拜等仪式,这些礼仪活动了腰椎健康了身体,让人在行礼中健身。

周礼是一种养生的生活方式。现代人对周礼知道的非常少了,只有婚礼还被称为周公之礼,婚礼是周礼的一部分,被人们以民俗的方式保存了下来,婚礼仪式中蕴含着古老的养生智慧。婚礼也被称为拜天地,祭祀的时候也拜天地。拜是身体的健身操运动,也是对自己灵魂的抚慰,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婚礼是养生的仪式。

孔子恢复周礼就是要恢复养生的生活方式。孔子的教学内容共有六门功课,也称为六艺,分别是:礼、乐、诗、书、易、春秋,礼排在第一位。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是和礼分不开的,仁要靠礼来实现。礼是养生的重要方式,追求养生就要恢复传统的周礼,而不是简化和西化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