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39436300000070

第70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居住在仁德之地为好。选择居住的地方不选择仁德的地方,怎么能算有智慧呢?

和什么人在一起交往很重要,不论是在一起居住,还是交往。要和有仁德的人交往,要和有仁德的人做邻居,这样才算是有智慧的人。有仁德的人一直存在,只是人们不了解他们,孔子引导人们向有仁德的人学习。居住在仁德之人的旁边可以让人更快乐,和有仁德的人交往可以让人也有仁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有仁德的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快乐。古人很重视邻居的选择,有句古话:千金买房,万金买邻。万金买什么样的邻居?选择有仁德的邻居。

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选择邻居是多么重要。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一家人全靠母亲日夜纺纱织布生活。孟母是个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起劲,孟母认为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人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就把孟轲送去上学。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孟轲吓得愣住了,心里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孟子天资聪明,后来又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成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现在人买房子注重的都是地段好、环境好、楼层好。人们认可的好房子标准是以商业价值、交通便利、子女方便上好学校等来区分的,没有人去关心邻居的仁德。现在城市大多住套房,邻居之间很少往来,在一起住了很长时间的邻居可能互相不认识。交往少不能说邻居的仁德不重要,很多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人半夜放着音乐,影响周围邻居不能睡觉;楼上的邻居穿着皮鞋在家里走来走去,影响楼下的人休息;有的邻居把杂物放在公共楼道里,影响大家走路,遇到这样的邻居谁都闹心。楼房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贴近,选择有仁德的邻居仍然重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快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有仁德的人才能长久的安于贫困,才能长久的快乐。孔子最喜欢的学生的颜回就是在简朴的生活中也能很快乐,得到孔子多次赞扬,按照孔子的标准,颜回就是有仁德的人。孔子表扬颜回是因为颜回做到了仁者的境界,而不是偏爱颜回。

有个成语安贫乐道和孔子的这句话意思相近,通行的解释都是说,安贫:安于贫困;道: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安于贫穷,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这样的解释不全面,把道解释为道德不准确,孔子说的道里面很重要的内容是养生,安贫乐道最重要的作用是养生。安贫乐道这样解释更符合孔子的本意:在贫困的时候也要保持平静的心,保持快乐才能得到真理和得到养生。

养生最重要的是快乐。世界卫生组织召集世界上的科学家讨论长寿的方法,大家一致认定为快乐使人健康长寿。人的疾病千奇百怪,只有快乐才是人类健康的基石。只有全民都快乐,才能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孔子早在2500年前已认识到快乐对养生的重要性,把不断快乐作为仁者最重要的标准。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高尚品德的人不会孤立存在,必定有人愿意与他在一起。

有仁德的人少,但是孔子坚信追求仁德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追求仁德可以让人养生。孔子引导大家向有仁德的人靠拢,向有仁德的人学习。阻碍仁德的推广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自私和欲望,借用诗人北岛的一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高尚无用论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仁德思想很难推广。

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可以得到快乐。能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仁德之人,大家也都愿意和他做邻居。很多社区的门口都帖有道德模范的事迹介绍,这也是一种推广仁德的方式。有仁德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把他们的仁德事迹让更多的人知道,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看到这些道德模范的事迹,都会为有这样的邻居而高兴,还会从自己身上找差距,怎么样做才能做到和他们一样,这样在社会上无形之中推广了仁德,这也是孔子的仁德治国思想。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一个人立志追求真理,却以穿戴不好、饮食不好为耻辱,这样的人不能和他共谋道。

孔子把节俭看的非常重要,对不节俭的人施行的是一票否决,在别的方面再优秀,如果不讲究节俭就是没有理解道,那么就没有必要和他谈论道了。

节俭不仅仅是为了节省物质,更重要的作用是养生。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节俭是君子用来修行的方式,用静来保持健康的身体,用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才能修身养德,节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古人注意节俭,不仅是为了单纯的节约物质和金钱,还是为了养生。有人认为节俭是生活的小节,历史上也有儒家的重量级人物不注重节俭,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节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不注重节俭的人不能算是孔子思想的传承人。

西方没有节俭文化,在生活中也少有节俭的概念。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物质丰富,也产生了新的问题,高科技产生高浪费,高发展带来高污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西方文化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节俭文化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办法。唯有节俭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难题,不仅仅是西方的问题,也包括中国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心中的欲望,人们的幸福感在下降,健康水平也下降。现在胖人比例增加,大多肥胖都是饮食不节造成的。肥胖不仅引起多种疾病,还造成许多社会问题。节食是解决肥胖问题的最好办法,不仅没有副作用,还可以让人养生。美国的胖人比例更高,不讲节俭的美国文化是不养生的文化,不节俭的文化也不可能是先进的文化。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要在说话上面谨慎迟钝,在行动上面勤快敏捷。

君子是要少说话,让行动来证明自己。现在人说的太多,做到的太少;承诺的太多,做到的太少,轻诺寡信造成社会整体的信任度降低。每天考虑别人说的哪句话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忧虑增多,也不利于养生。

中医认为多说伤气,说话过多会损害人体的元气。药王孙思邈认为“多言则气乏”,少说话能使气得以充养,反之则会使气耗散。中医认为,说话太多,会耗气伤阴,时间长久还会导致气血两伤,容易引起疲劳乏力,严重时睡眠也会受到影响。说话多气血都往上冲,一直处于发散的状态,不能回收内敛,在睡眠时总会让人做梦,睡不踏实,因此中医认为寡言养生,寡言养生,就是避免过多说话。寡言养生并不是不让说话,恰当的闲聊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有益于身心健康。孔子还说过“食不言,寝不语”,人在说话时易使脑子产生兴奋,使思维变得活跃,从而影响睡眠,在睡前不宜多讲话。

健康是人最大的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这句话经常被人们提到,很多人也知道吃什么东西对健康有害,怎么样做对健康有害,但是说归说,做归做。都知道抽烟危害健康,但是抽烟的人仍然很多,烟民数量仍然在增加;知道吃的过饱有害健康,在美食面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和孔子对待养生的态度相比,现代人更大的差距是行动不到位。说的多,做的少,不如孔子主张的谨慎说话、努力行动更好,少说话更有利于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