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39436300000074

第74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泰伯第八)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与亲,则民兴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就会烦躁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就会畏缩不前,勇敢而不符合礼就会违法乱纪,直率而不符合礼就会尖刻伤人。君子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的修养,君子不遗弃自己的故旧,老百姓就不会待人薄情寡义。

恭敬、谨慎、勇敢、正直在人们看来都是值得称赞的品格,有这些品格的人在人们看来大致就是一个好人,如果没有礼,这些优点可能就会变成缺点。

春秋时期有一个二桃三士的故事,齐景公养了三个大力士,他们不懂得君臣大义和朝廷礼仪,众大臣及景公对他们很反感,齐景公想除掉他们,但是他们有万夫不挡之勇,没有人能够近他们的身,所以一直也没有好办法。晏子给齐景公出了个计策:赐给三个大力士两个鲜桃,让他们比功劳,谁的功劳大,谁吃。景公把他们三个找来,叫奴役用盘子端出两个鲜桃,说道:“三位爱卿,你们都是寡人深爱的大力士,寡人想奖赏你们,今日奴役们在后花园里摘桃子,只有两颗,寡人想把它们奖赏给你们三个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你们开始比自己的功劳吧!”

大力士公孙接说:“当年主公在狩猎时遇到两只猛虎,我一一将它们擒杀,才救得主公一命,像我这样的功劳,完全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说着抓起一个鲜桃,站起身来就要吃。大力士田开疆说:“当年主公被敌军围困,我一人手持兵器两次打退敌军,才救出主公。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独自吃一个鲜桃。”说完,他也抓起一个鲜桃站起身来就要吃。两个鲜桃都被人抓走了,另外一个大力士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君王渡过黄河,一只鼋鱼咬住左骖马,把它拖进砥柱山下的漩涡里,我就潜入河水下面,逆流追出百步远,又顺流追赶了几里远,擒获鼋鱼而杀死它。左手抓住左骖马的尾巴,右手提着鼋鱼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的船夫都说:‘黄河水神出来了!’他们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举起的鼋鱼头。像我这样中流砥柱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鲜桃,你们两个人为何不把鲜桃放回到原处!”古冶子说着抽出剑来,拉开决斗的架式。

大力士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武不如你,功劳赶不上你。我们毫不谦让地抓起鲜桃,是贪婪的表现。既然都这样了,如果我们还不死,是太不知羞耻了!”于是公孙接、田开疆就把两个鲜桃放回原处,然后拔剑自刎了。看到这,大力士古冶子说:“你们两位都死了,惟独我还活着,这是不仁爱;用语言羞辱人家而夸耀自己,这是不道义;悔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这是没有勇气。你们两位都为保持气节而自杀了,难道我会单独享受两个鲜桃吗?”古治子也自杀了。三人把勇敢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为了二枚鲜桃都自杀了。

现在出国旅游的人多了,西方国家指责中国的游客不重视礼仪形象。长时间以来,人们把封建礼教当做糟粕来批判,认为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重新认识礼对现代人很重要,发掘礼里面的养生作用更重要,礼是古代先贤养生的重要方式,不能因为礼有糟粕就全盘否定礼。

缺乏礼,即便是拥有恭敬、谨慎、勇敢、正直的品格,很可能就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分子,能力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更大。离开了礼,恭敬、谨慎、正直、勇敢都会对自己和社会造成伤害。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此案件由于作案者为大学生,手段残忍而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马加爵曾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04年2月13日晚杀一人,2月14日晚杀一人,2月15日再杀两人,一共杀了四个人。马加爵和几个同学打牌发生争执,马加爵认为同学的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转而动了杀机。三好学生成为恶性杀人犯,这是对当代教育最大的讽刺,现在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礼的教育,缺乏了礼,知识越多越危险,知识也可以成为杀人的武器。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犯罪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这些普通人接触不到的毒品成为研究生杀人的工具,给医院救人和公安局破案造成了极大的技术障碍。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就是医生,这样的人当医生会怎么对待患者?现在的医患关系紧张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单纯从勇敢的角度来看,恐怖分子用自己的身体当做人体炸弹,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任务,非常勇敢。恐怖分子也是人,他们也有老人和孩子,他们如果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还会去杀害别人的父母和孩子吗?恐怖分子如果学习儒家的孝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们还会去残害无辜的老人和孩子吗?如果没有礼约束,勇敢就会作乱,就会为非作歹,越勇敢危害越大。

用武力彻底清除恐怖势力很难,这些年反恐战争的实践证明恐怖分子是杀不完的,解决恐怖分子问题还是要靠文化的力量,孔子的思想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思路。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仁德的修养起点在《诗》,立身在于礼,完成在于乐。

孔子提出的修养仁德的方式非常独特,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从学习《诗经》开始,二是要注重礼仪的培养,三是要达到喜欢乐的境界就算成功了。孔子没有让人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去培养仁德,这和现代人的观点有点不太一样。

读书有助于培养仁德可以理解,注重礼仪有助于培养仁德也可以理解,爱好乐对培养仁德如此重要很多人不理解,不仅现代人不理解,历史上理解的人也不多。在汉字中,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是同一个字,什么样的原因让乐有两个意思?这里讲的乐是快乐的乐还是音乐的乐?两者都有,音乐也是为了让人更加快乐。

培养仁德的目的是为了养生,读诗、礼仪、音乐都是对养生有很大帮助。孔子教授学生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诗、礼、乐在孔子心中是最重要的,这三项是主课。

孔子讲授的《乐》没有固定的教材,孔子讲的《乐》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从《论语》中可以找到一部分线索。《论语》中记载有孔子学习唱歌、学习弹琴、学习《韶》乐,孔子也是在不断的学习音乐,然后再把学到音乐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孔子讲的课程“乐”包含有弹琴和唱歌。

学习音乐需要一定的天赋,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和爱好,于是《乐》经就没有办法教了。说《乐》经丢失是最合适的理由。与其说是《乐》经的丢失,不如说是人们对孔子的养生思想认识不够,孔子认为乐对仁德的培养非常重要。好比一个学校,第一任校长孔子把乐当做主课对待,非常重视,各种教育资源都向乐这门课倾斜;后来的校长没有认识到乐的重要作用,把乐放在副科的位置,乐逐渐就变成现在的样子。现在音乐课在学校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老师领着大家唱几只流行歌曲就算上音乐课了。

音乐不仅可以让人心情愉悦,音乐还可以治疗疾病,《黄帝内经》中记载有五音疗法治疗疾病,五音对应人体的五脏,不同的疾病对应不同的音乐来治疗。现代治疗学是一门集音乐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音乐治疗在音乐治疗师的参与下,通过音乐对人的生理、心理、情绪产生影响,来达到保持、恢复、改善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现代音乐疗法在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传入,少数医院设有音乐治疗专科。

提高音乐的地位,把音乐作为仁德修养的重要的内容来对待,把音乐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上来,复兴乐应该是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卓越的才能和完美的礼仪,如果对人骄傲并且吝啬,那么他的优点就不值得说了。

孔子的人才观是把仁德放在第一位,把才能和礼仪放在次要的位置。骄傲和吝啬在现代人看来都不是很严重的缺点,只要有骄傲的资本,有点钱就骄傲,当个领导就目中无人,眼睛都要朝天看;有点才能就骄傲,把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文人相轻是许多知识分子共有的缺点。

《狐狸和乌鸦》是古希腊著名寓言家、世界四大寓言家之首的伊索所著《伊索寓言》里的一篇寓言故事。森林里有棵好大好大的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有个洞,洞里住着一只狐狸。一天,乌鸦叼来一块肉,站在树上休息,被狐狸看到了。狐狸馋涎欲滴,很想从乌鸦嘴里得到那块肉。由于乌鸦在树枝上嘴里叼着肉,狐狸没有办法在树下得到。狐狸说:“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没有回答。狐狸只好赔着笑脸又说:“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狐狸摇摇尾巴,第三次说话了:“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就差远了。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就唱几句吧?“乌鸦听了非常得意:说我嗓子好,爱听我唱歌的惟独只有你狐狸,就高兴地唱了起来。刚一张嘴,肉就从嘴里掉了下去。狐狸叼起肉就钻到洞里去了。乌鸦就是因为自己的骄傲自大,忘乎所以,心中没有了警惕,到嘴里的肉都丢了。

楚霸王项羽是贵族出身,英雄盖世,力拔山河,打仗百战百胜,不把亭长出身的刘邦放在眼内。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前期一直都是项羽胜利,刘邦是屡败屡战,项羽在垓下的一次失败就让骄傲的项羽承受不了。项羽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对人吝啬,舍不得把权力交给别人,一旦将士立功,应当封爵的时候,项羽把印章握在手里,棱角都快磨没了,也舍不得给。项羽的吝啬和骄傲是他失败的原因。

刘邦虚心听取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的意见,对部下有功必赏,而且是重赏!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逐渐刘邦由弱转强。项羽骄傲的结局是惨败,自刎乌江.

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说:坚信仁德,努力的学习,什么时候都要坚持真理。危险的国家不进去,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混乱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如果贫贱,便是耻辱;国家政治混乱,如果富贵,便是耻辱。

孔子的思想首先是养生的思想,而不是盲目让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遇到危险先躲起来,先把自己保护好,社会治安不好的地方不要去,礼治混乱的地方不要居住。局势安全就出来造福社会,让更多的人养生;局势不安全就隐居起来,修炼自己的仁德,让自己养生。

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也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他也被称为是田园诗人。他写的散文《桃花源记》很出名,让无数人为之神往。历史上无数人在寻找桃花源,今天仍然有人在寻找梦中的桃花源。陶渊明生活在两晋时代,王朝不断更迭,政治斗争异常残酷,许多名士常常借酒来隐蔽自己,回避政治斗争,而陶渊明的回避的方式是归耕田园。

陶渊明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也曾期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陶渊明也感觉到了官场的危险。

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陶渊明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徘徊,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隐居,这是为了躲避危险做出的选择。

陶渊明的行为符合孔子的养生思想:国家政治混乱就隐居起来。

孔子不让人去做无谓的牺牲,珍视生命更符合孔子的养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