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39436300000078

第78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达到周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做到了周礼,所有人都会称赞他达到了仁。修养仁德主要靠自己,难道还有靠别人的吗?颜渊说:请给我讲一下修养仁德的具体细节。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看,不符合礼的话不要听,不符合礼的话不要说,不符合礼的事情不要做。

孔子的人生目标是克己复礼,恢复的礼是周礼,孔子为什么把周礼看的这么重要?周礼是让人养生的。个人的行为符合周礼是修养仁德的重要方式,自觉约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远离不符合礼的东西,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是对不符合礼的东西封杀,不符合礼的东西不看、不听,避免造成不良的影响。暴力文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虽然法律都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基本处于放任状态。法律限制色情和暴力内容的传播,实际是限制色情不限制暴力,孩子经常会接触到暴力场面。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没有分类,没有因为有暴力内容而限制孩子观看,一些影视作品是描写正义的战争或正义的行为,暴力场面十分可怖,孩子不理解什么是正义,学到了暴力。

有些涉案剧采用纪实手法,从案件重演到案件侦破,暴力细节展现无遗。对还没有价值取向的青少年来说,易引起由好奇引发的模仿行为。卡通片中正义战胜邪恶的以暴治暴,有很多血腥的场面,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色情信息充斥在影视剧、音乐和广告中,很多广告都会使用美女形象,洗发水、沐浴露广告充满了美女出浴图。这些色情信息都会对本来还没发育成熟的青少年产生强烈刺激,造成不良的影响。

现在传媒发达,家家有电视,人人有手机,路边有大型电视屏幕。这些对青少年有不健康影响的东西都不符合礼,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真的是很难。

现代人对生活细节过多的宽容,喜欢不拘小节。礼都被看做是生活细节,过多的不拘小节让我们离仁德越来越远。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每天出门要像接待重要客人一样穿着讲究,说话敬慎;役使老百姓要像举办大型的祭祀活动一样小心谨慎。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在外面和人交往要让人愉快,在家里要让家人愉快。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照您说的去做吧。

这段话最出名的是中间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已经被刻在了联合国的墙上,成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

人与人之间大多数的矛盾冲突大多是因为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面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国与国之间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世界就真的和平了。

会见重要的客人要穿戴整齐,这个大多数人都能做到。把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当做重要的客人来以礼相待,这是人们最欠缺的。人们总是把见到的人分为三六九等,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对有的人恭敬,对有的人不恭敬,没有做到孔子讲的仁,这也是普通人和有仁德的人的差别。有仁德的人对所有的人都以礼相待,不分高低贵贱。

使民如承大祭和老子讲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意思相近,和老百姓打交道要以礼对待,不能因为对方地位低就不敬重。统治阶级对老百姓的敬重程度决定了他统治的稳定程度和时间长短,政权的倒台大多是因为对老百姓敬重不够,不能让老百姓感到快乐。一个政权要养生,想统治更长久,就要使民如承大祭,让老百姓感觉受到尊重。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解释有不同意见,有的解释说邦是指在诸侯国,家指的是在大夫之家。在谁家不重要,关键是无怨,无怨不能仅仅解释为不遭到怨恨,解释成愉快比较接近孔子的本意。

修炼仁德,上至治国安邦该怎么做,下至家庭和谐该怎么做,都给出了路线图。如果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要对所以的人都以礼相待,让每一个人都快乐的生活。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又问:不忧愁、不恐惧,这就能叫做君子吗?孔子说:内心没有为犯错误而悔恨,那又忧愁什么,惧怕什么?

仁者无忧,勇者无惧。君子无忧无惧,君子兼有仁者和勇者的品质。不忧不惧是内心自我反省,是发自内心深处,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

做事情都问心无愧才能不内疚,慎重对待每一件事情才能做到问心无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君子对待事情的态度,慎重做事不是因为胆小,而是为了问心无愧。

君子坦坦荡荡,不会为什么事情忧愁,也不会为什么事情害怕,做人、做事情追求问心无愧,有的只是快乐,做到不忧不惧的君子也一定心情愉悦。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吾兄弟也?

司马牛担忧的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有这样的话,死生都由命运主宰,富贵全在于天意。君子敬慎而没有过失,待人恭敬而有礼仪,那么四海以内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为什么要担忧没有兄弟呢?

人们经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但是大家都很少提到这句话的前提条件是要以礼待人。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四海之内皆兄弟,五大洲内皆朋友。

人与人之间交往缺乏以礼相待,大多数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都是因为缺乏以礼相待造成的。国与国之间交往也更需要以礼相待,现在的世界是弱肉强食的霸权主义在主导,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强权来对待那些小国家,所以他到处都是敌人。大小国家一样以礼相待,朋友就会遍布五大洲,到处都是我们的兄弟,哪里都有我们的朋友。用《论语》的思想开展外交,可以赢得更多的朋友。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听讼判案,我和别人差不多,我首先会努力让人们没有诉讼。

孔子的这个言论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诉讼的态度,大多数中国人在发生矛盾的时候,喜欢退一步用和来化解矛盾,而不是用诉讼的方式来分个是非曲直。

安徽的桐城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张、吴两家人因为宅基地纠纷,张家写信找在京城当礼部尚书的张英告状,张英回信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接到信后退三尺,吴家人也礼让三尺,成为了六尺巷,方便人们通行,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人们去六尺巷旅游就是认可和文化,也是对和文化的传承。

西方人喜欢诉讼,邻里之间可以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闹上法庭,亲属之间也会走上法庭去解决家庭问题。这些在国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国人注重和周围人的和,哪怕是吃点亏也不喜欢和别人打官司,这些都和孔子的无讼的思想相一致。

现代人把西方人喜欢诉讼的思想也学习了过来,邻里之间,甚至亲人之间也会为矛盾走上法庭。当今影响很大的家庭内部诉讼应该是香港的富豪龚如心和公公争财产案件,官司打了将近十年,官司的结局对他们来讲都不重要,因为龚心如在69岁的时候得癌症死了,她那么多钱,不存在没有条件养生的问题。近10年的打官司过程她一直处于不开心的状态,方方面面的压力对她的癌症的发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长期的打官司造成的不开心是龚心如早逝的主要原因。龚心如的母亲活了93岁,她的家人有长寿的基因,如果她没有那么多的财富她可能就没有这场诉讼,没有那么多烦恼,也可以长寿。

诉讼是一件费力、费神的事情,能让人高兴的诉讼很少听说过。诉讼让人身心疲惫,这是许多有过诉讼经历人的切身体会。无讼思想也是孔子养生思想的重要部分。

孔子对待诉讼的态度首先是避免,这个态度影响着国人的思想,都尽量避免诉讼,有什么问题协商解决。喜欢用化来解决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诉讼是出于养生思维,而不是为了追求是非曲直。特别是一些小事情和邻里纠纷,本来就没有对与错,很难分清是非曲直,需要的是和,而不是诉讼。

西方人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和邻居打官司,赢了又得不到什么,反而会失去很多,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影响了和周围人的和。中国各级法院都有调解委员会,打官司首先调解是中国法律的特色,也是孔子避免诉讼思想的体现。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孔子多次解释过君子。成人之美可以理解为帮助别人做好事,帮助别人圆梦,想尽一切办法让别人高兴。不成人之恶可以理解为不做别人不高兴的事情,不说让别人不高兴的话,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不做损害别人健康的事情。

君子就是要让别人快乐,很多人会认为这个标准不算高,每个人都会做好事,关键是坚持。毛爷爷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要想成为君子,就是要坚持多做好事,多为别人考虑。

君子就是让别人快乐,只有从养生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才能解释通顺。让别人快乐能让别人养生,周围的人快乐自己才能更快乐。

人是生活在社会里面,每天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别人带来影响。有的人不注意周围人的感受,在公共场合抽烟,很多人认为是小事情,但是却损害别人的健康,让别人不愉快,不是君子的行为。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中国历代丞相中,若要论下场最可悲、死得最惨的人,恐怕要首推秦相李斯了。《史记》中有一句关于李斯被杀的文字记载:“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李斯早年为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李斯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被任为丞相,他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来为赵高所忌,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在押赴刑场的路上,已经七十三岁、白发苍苍的李斯曾回头对同判死刑的二儿子李由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看视李斯的结局有些可怜,其实李斯的结局是必然的。李斯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了自己建功立业,违背国人的养生思维,焚书坑儒,为了个人利益和赵高篡改诏书,给他和他的家人也带来了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