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养生中国
39436300000079

第79章 用养生思维解读《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说:如果卫君让老师去治理国家,老师会先从哪里做起?孔子说:那一定先纠正混乱的名称。子路说:怎么能这样,老师您可真够迂腐啊!有什么需要纠正的。孔子说:子路啊,还是这么粗野。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不会去说。混乱的名字不纠正,那么说话就不顺畅;说话不顺畅,那么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么礼乐就不能在社会上广泛兴起;礼乐没有被广泛传播,那么刑罚就不能适中;刑罚变来变去,老百姓的手脚都不知道该放在哪里。因此君子对关于称呼的事情一定要重视,名称要可以顺畅的说出来,说出来的事情一定要可言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话,要求不敢马虎一点。

子路在孔子面前说话非常随便,但是孔子也没有生气,只是感叹一下,然后认真的给子路解释。孔子没有端起老师的架子,居高临下和学生说话,学生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一些偏激的言论。

孔子上课的时候学生可以弹琴、静坐,听孔子讲课是很快乐的事情。后来的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严肃,老师为了树立权威让学生害怕自己,学生害怕说错话受到老师的批评。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不和谐,是学习不快乐的一个原因。

孔子的治国理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名正言顺的名字,得到大家的认可;二是要大力普及礼仪和音乐;三是有适当的法律,法律既不能太严苛,也不能经常变来变去。连子路都嘲笑孔子的治国理论,理解孔子的人太少了,推行孔子的治国思想就可想而知了。

名正言顺和治理国家有什么关系?关键点是顺,只有听着顺、说着顺,才能心里顺畅、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办事情才会成功。

清朝的王国钧就是吃亏在名字上面。同治七年科考,江苏人王国钧被初定为状元,但是他的名字给自己惹了麻烦。其实,国钧这个名字还是不错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赠樊著作》诗云:“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国钧者,国家重任也。可是,要把“王国钧”连起来读,就是“亡国君”的谐音,这可是皇家的大忌讳,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听到这个名字甚是不悦。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国钧遂被降为第三名。

有人因为名字吃亏,就有人因为名字受益。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一个因为名字受益的人,在大清朝摇摇欲坠的时候,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大半个中国,政权岌岌可危。慈禧太后看到曾国藩的名字后,心里燃起了希望:国藩国藩,国之藩篱。曾国藩一路受到重用,和他的名字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的明星都改过名字,名字不够响亮,演唱的再好也没有出名,名字一改就不一样了,名字让人喜欢,人也红的快。例如刘德华原名刘福荣,张国荣原名张发宗,改名让他们大红大紫,名字对人命运影响真的是很大。

古人对名字格外重视,名字不仅要听着顺,还要寓意吉祥、符合易经八卦的理论。名字蕴含了太多的文化元素,不论是一个路名,还是一个地名,这些都和孔子的名正言顺的思想一脉相承的。在孔子的治国理念中礼和乐的推广普及是头等重要的事情,放在了比法律更加重要的位置,很多人不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就是让大多数人快乐。封建王朝把礼和乐作为教化民众的重要工具,古代每个城市都建有鼓楼、钟楼,是儒家礼乐治国思想的体现。

现在讲依法治国,把礼和乐放在了很次要的位置。礼成了人和人交往需要具备的礼仪,乐成了娱乐项目,和治国理政没有什么关系。

子路是孔子重要的弟子,经常和孔子在一起交流,子路都不能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可见圣人有多么孤独。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老百姓都会听他的话;统治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下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法律是为了让大家生活更有秩序,让老百姓自觉的遵纪守法考验着统治者的智慧,让大家能愉快的遵守法律是圣人的智慧。

法律很多时候是要靠强制来推行的。统治者带头执行法律,老百姓也会高兴的跟着遵守,受到法律惩罚的人也没有怨言,法律就很容易推行;如果统治者不遵守法律,让老百姓守法,受到制裁的人就会愤愤不平。

历史上有一个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带兵出征,路过一片麦田,他下令:“任何人不得践踏麦田,违者斩!”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来。曹操的马受惊了,奔到麦田里去,官兵见状,都站在田埂上、路旁边,默默地看着。曹操勒回了马,立即把行军主薄叫到马前,让其议罪。主薄言引《春秋》说:“罚不加于尊”,这件事就算了。曹操说,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带头去破坏它,怎么让三军执行?但我是全军之主,也不好自杀,说完他拔出宝剑,割下一缕头发算作处罚。古人是不剃须不理发的,割发在当时就算一种刑法。曹操自刑,全军震动。曹军的纪律也更严明了,大家都自觉遵守军纪。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说:如果自身端正了,那么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的?如果自身不端正,怎么能去端正别人呢?

领导者自身的仁德培养很重要,上至一个国家,下至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家庭,道理是一样的,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是很重要,而不是靠强制措施。领导干部遵纪守法,群众就会心情愉快的遵纪守法,违法的人对受到的处罚也没有怨言;如果领导可以超越法律法规,那么受到处罚的群众也会内心怨恨。领导主动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员工也会愉快的遵守;如果领导凌驾在制度之外,员工内心是不乐意的。父母如果能做到,子女都会照着做,有的父母教育子女要讲礼貌,自己的语言行为却不文明,子女怎么会愉快的接受父母的教育。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子就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孩子不哭了。曾子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家中的猪保住了,却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父母的不当言行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人生活在社会上,无处不在的要受到管理,怎么样的管理是最好的?很多机构和专家都在研究,寻找更好的管理方法。孔子给出了答案:能让被管理者快乐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模式。

蠂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着来。

蠂公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境内的人要让他们高兴,远方的人要让他们愿意归来。

政治就是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统治更容易产生的是怨恨和恐惧,能做到让人愉快的统治者就是圣人。舜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他工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舜去制作陶器,带动周围的人认真制作,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舜住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一年之后舜住的地方就成了村落,二年以后成为集镇,三年以后就成为城市。舜依靠自己的仁德让周围人安居乐业,远处的人都愿意来接受他的领导,成为历史上难以超越的政治家。

政治最难的是让被统治者高兴,让人高兴是政治的最高目标。能领悟孔子的政治思想的人不多,能做到的就更少了。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靠自己努力成功的草根,刘邦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显赫的身世,可是却有那么多人愿意投奔到刘邦的阵营里面来,为刘邦拼命去打江山。刘邦治国不如萧何,出谋策划不如张良,带兵打仗不如韩信,为什么刘邦就能做皇帝,总结了很多的原因,归结成一条就是刘邦让跟着他混的人都开心,老百姓愿意接受他的领导。

大家冒着生命危险跟着你打天下,不就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刘邦对有功的部下赏赐不吝啬,项羽对有功的部下的赏赐很吝啬,部下跟着项羽干心情都不愉快,项羽手下的许多人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刘邦是农民出身,他知道老百姓的需要,对老百姓讲仁义,留下了著名的约法三章的故事。项羽烧毁城市和宫殿,屠杀老百姓,在历史上留下了火烧阿房宫的惨剧。老百姓都害怕项羽,愿意接受刘邦的领导,老百姓都是盼望刘邦部队的到来。

让人愉快的政治统治才能更长久,关键是要让被管理者感到快乐,而不仅仅是让管理者感到快乐,社会矛盾激化往往是只让管理者感到快乐,没有让被管理者感到快乐。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和人和谐相处而不混合在一起,小人混合在一起可是却不能和谐相处。

要解释清楚两个字,一个是和,一个是同。这个和应该理解为中华的和文化,仁德修养高的君子和什么人相处都不会发生矛盾,让和君子相处的人都感觉到很愉悦、和谐。同可以理解为相同、混同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差别。

北宋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司马光打小就很聪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成了流传千古的美谈。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厚,做了宰相也理循旧法,秉承祖制,主张无为而治,言辞有度,服饰得体,乃谦谦君子。王安石从小书读得很好,少年得志,成为当朝宰相,锐意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想方设法为大宋收税,充盈国库。司马光和王安石,性格迥异,又是政敌,两个人轮流做宰相,两人的政治主张截然相反。司马光和王安石初次斗争的结果是王安石获胜,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陷入悲惨的境地,仍然可以从容地吟诗作赋。王安石强力推行改革,触动了皇亲贵胄的利益,也招致地方官的强烈不满。皇帝天天听到有人说王安石的不是,将他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王安石被罢官,很多言官就向皇帝告他的黑状。皇帝听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陛下不可听信谗言。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治国理念上截然相反,也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但是他们却能和谐相处。

君子有高尚的追求,不会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放弃仁德,和君子相处能感受到快乐。君子不喜欢你的做法会当面说出来,不会在背后捅刀子。小人喜欢在背后搞小动作,当他需要你的时候甜言蜜语,当你落难的时候落井下石。

左宗棠、曾国藩是晚清咸同时期一代豪杰,与胡林翼、彭玉麟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左宗棠、曾国藩二人共事十余年,交情甚厚,曾国藩对左宗棠还多有提携与相助。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后,左宗棠上书朝廷说怀疑洪秀全的儿子跑了,曾国藩向朝廷奏报洪秀全的儿子自焚死了,这造成朝廷对曾国藩的猜疑。这没有影响他们在工作上面的合作,曾国藩高度评价左宗棠的工作能力,并在工作上对左宗棠大力支持,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争出钱出人,做好后勤工作,让左宗棠成就了流芳千古的功绩。曾国藩死后,左宗棠为曾国藩写了对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对曾国藩做了高度的评价,也是对两人关系的总结。他们之间的分歧都是为公事,没有私人的恩怨。

曾国藩和左宗棠两人之间的故事阐述了什么是君子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