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吴楚争雄
3949000000084

第84章 郑国之危

伍子胥不止一次地在阖闾的面前提起此事。其实伍子胥的这种提法是完全有道理的,如果阖闾能够依照此法,让楚国的新君来治理楚国。同时楚国对吴国称臣,年年来贡,岁岁来朝。而阖闾自己呢,退回到吴国去。这样才是一条长久之计。

可是这个时候的阖闾想法却大不如前了。他并不像急于立楚国的新君,而是想把楚国直接吞并,成为吴国的一部分。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阖闾现在上了些年纪,又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人就开始有些沉迷于享乐了。也有些“此间乐,不思吴”的意思了。所以每每伍子胥提及此事,他总是以还没有找到楚昭王为由一推再推。伍子胥呢,也不能逼着阖闾立新君。他只得全力以赴,先找到昭王再说。

一翻搜索之后,终于有了昭王的下落。他当初从随国逃入了深山,后来又辗转逃到了郑国。伍子胥得到禀报,二话不说,带兵就去围困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献公得知伍子胥领兵围郑,他赶紧派出使者与去拜见伍子胥。使者一再地解释,郑国没有私藏楚昭王。便是楚昭王真在郑国,郑国的君臣也并不知道他在哪里。希望吴国不要发虎狼之师,郑国愿意与吴军一道在郑国的境内搜寻楚昭王的下落。

其实郑献公所言是实,他还真不知道楚昭王在哪儿眯着呢。但是伍子胥不信,他就以为是郑献公把楚昭王给藏起来了。伍子胥对郑国的使者说道,吴军只给他们两日的期限。两日之后还没有交出楚昭王,吴军要血洗郑国。使者带着这个惨痛的消息回去禀报郑献公,献公一听,顿时人都没脉了。

有大臣给出主意,让献公马上在全国张贴告示。若有人能解郑国之危,献公愿与之分茅列土而治。献公虽然舍不得,郑国本来才多大呀,还分茅列土。可是要不想分,那就得都送给吴国,而且自己也难免要身首异处了。

还真是巧了,这告示刚刚贴出去几个时辰,就有一位年轻人来揭告示。军兵将这个年轻人带到郑献公的面前,献公问他有什么妙计。年轻人说他的父亲生前曾经救过伍子胥的命,他想去试试。若是能成功,他也不求与献公分茅列土,依然要做他的太平百姓。若是不能成功,希望献公也不要治他的罪。献公一听大喜,马上说道:“你若能使吴军退兵,便是你不要分茅列土,我也会厚厚地奉赠于你”。

这个年轻人从郑献公处出来,就来到了吴军阵前,要求见伍子胥。吴军的兵丁们一看,来了个布衣的百姓,要见我们监军。军兵们虽然对这位没瞧得上眼,但是不敢怠慢。因为他们这位伍监军一路之上已经有那么几个布衣的朋友来找了,兴许这位还真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呢。

伍子胥得报之后,搭了一个请字,不过心里疑惑,自己在郑国好像没有熟人呀。年轻人被带到了伍子胥的面前,他倒头便拜,“小民拜见伍将军”。伍子胥这么一看,哎?不认识呀。伍子胥问道:“你是何人?见我何事?”。

年轻人说道:“伍将军,您还记不记得在十数年前,您从楚国要往吴国逃亡之时,曾经路过珍韦河。当时被茫茫江水拦住去路,而后被一老者渡过河去呢?”。

“啊”,伍子胥大吃已经,他仔细打量这个年轻人。可是再怎么看也不像啊,当年救自己的是一个老者,现在又过了这么多年,难道他返老还童了吗?伍子胥犹疑之际,那个年轻人又说道:“伍将军,您还曾经与那老人家约定如果你们再相见,他便称你为芦中人,你称他为渔丈人。您还记得吗?”。

哎呀,伍子胥从位子上站起来了。他过来扶起年轻人,说道:“这渔丈人,他是你的?”。年轻人起身,说道:“渔丈人便是小人的先父”。“哦”,伍子胥一听原来这是渔丈人的儿子。虽然不是渔丈人本人,但是他的儿子也就如同是自己的恩人一般。伍子胥马上就要施礼,年轻人赶忙拦住,“将军不可,你这样岂不是要折煞小人我嘛”。

伍子胥说道:“哎,你父因我而死,我对不起你们父子。前些日子我在珍韦河边为他修造了坟茔”。年轻人说道:“深感伍将军的仁义,我那死去的父亲也能够瞑目了”。伍子胥道:“既然你来了,就不要走了。你想要什么样的奉赠,我一定禀明我家千岁,全都满足你就是”。年轻人微微一笑,道:“将军,小人与先父一样,都是打渔为生的人。一辈子也不想求什么富贵,只想做个太平的百姓”。“哦”,伍子胥点点头。心中暗竖大拇指,难得见到如此清心寡欲的年轻人。

年轻人接着说道:“不过,小人倒是有一桩事要恳求伍将军”。伍子胥一摆手,“莫说一桩事,就是十桩,百桩,我也答应你”。伍子胥心想说一个百姓,一个打渔的人,他能有什么事求我。缺个钱了,少点东西了,再或者想办成个什么事儿,需要我给说个话,递个人情什么的。在我,那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就听年轻人说道:“伍将军,小人斗胆恳请您不要再围困郑国了。我们的献公他确实不知道楚昭王的下落”。“嗯?”,伍子胥完全没有料到这个年轻人能说到这个事情上来。伍子胥愣了半晌。年轻人还接着说,“伍将军,您若真能念及我父亲当年对您的救命之恩,就请您不要让他国家的百姓受难,也给他的儿子留下一片家园。伍将军,献公愿意代您在郑国境内找寻楚昭王。只要一有昭王的下落,马上就禀报给您,您看如何?”。

“这个”,伍子胥沉思了良久。然后他对年轻人说道:“好,我就看在你父的份上,暂且退兵”。年轻人一躬到底,“小人代郑国的百姓谢过伍将军”。“不过”,伍子胥接着说道:“我给郑献公三个月地时间,他要么将楚昭王交出,要么找到楚昭王的确切下落。如果三个月以后依然没有音信,到时我还要再来”。

年轻人点点头,伍子胥要送他。他婉言拒绝,二人又客套几句,在帐内话别。年轻人将消息带回给了郑定公,他为郑国化解了亡国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