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通胀与再平衡
3955800000003

第3章 再平衡 (2)

一是当下美元的汇率很大程度上是靠人民币的“软钉住”来维持的。全球最大的钉住美元的超级经济体一旦抛弃美元锚,美元的跌势就很可能会加速。这将给可控的弱美元政策带来无尽的麻烦。在美元风雨飘摇之际,人民币的钉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元最大的帮助。

而对于中国而言,最需要的是经济和就业的稳定,出口恢复能顶住政府投资日益递减的情况。尽管中国跟那些将货币挂钩于美元的国家一样,必然要以“进口”越来越严重的资产泡沫和物价通胀作为代价。但总的来说,在一段时间内,双方还是在各取所需。

二是全球需求衰退期的高库存将抵消掉美元贬值所引发的通胀效应,商品特别是油价一旦过了70美元/桶以后,涨升动力就显得非常犹豫,尽管黄金价格在飙涨。

三是盖特纳和伯南克为缓解通胀预期使出浑身解数,伯南克可以不断地讲他的退出策略,盖特纳可以调节财政开支的节奏,将困难尽可能后移。2009年年初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测算2009年和2010年发债规模将各达2.56万亿美元和1.14万亿美元。而整个2009财年,美国财政部发债实际执行速度为:2008年第四季度5 690亿美元、2009年第一季度4 990亿美元、2009年第二季度3 430亿美元、2009年第三季度4 060亿美元。除去一些借新还旧,美国在2009财年整整少发了近1万亿美元的国债,这意味着把更重的负担移到了2010年以后。但是,口头的欺骗和幻觉对于市场投资者贪婪和侥幸的天性总是奏效。

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市场提前货币紧缩政策的外溢性总是能够帮助弱美元走得更远,中国等新兴国家先后退场使得通胀或被压制,毕竟在最近一年中,全球基础原料增量的贡献九成都来自于这些国家。

五是高福利的欧洲对于美元贬值对其经济负面效应的高度忍耐力,使得它们不太可能加入货币竞相贬值的游戏,从而导致通胀失控。

最本质的原因还在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制还未到寿终正寝的时候,当下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在现实中摆脱理论上的“特里芬困境”,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当下盛行的“脱钩论”其实是虚妄的,非储备货币国家之间根本就形成不了真正的贸易平衡。任何一个国家一旦出现持续逆差,就会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措施,而各国共同使用这些措施的结果,就会抑制国际贸易量的增长。也就是说,必然需要某个国家出来作为一个持续的贸易逆差国,才能实现国际贸易量的稳定快速增长。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对于非储备货币国家而言,连续的贸易逆差意味着其外汇储备将快速耗尽,因而其持续逆差就变得不可持续。因此,只有储备货币国家,才可以持续维持贸易逆差,因为其在外贸中所需支付的只是本国央行和财政部发行的货币,而非外汇储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中国乃至全球跟美国都是系在一条绳上的,把美元推倒了,世界将一片混乱。

因此,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或许只有两个:

一是市场理性预期的显灵而导致美元贬值的失控,为此美联储不得不提前启动不太情愿的加息周期,世界经济或将进入混沌的“滞胀”状态,油价依然高企,而所谓的经济复苏又将归于沉寂;

二是外部世界继续忍受着弱美元的“盘剥”,被动地等待着美国“再工业化”结构调整的完成,但一旦美元重获支撑而进入长期上涨趋势,被推向资产泡沫化的新兴市场将会一片狼藉。

(2009年12月12日)

“低增长、低利率、高通胀”时期的到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世界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强有力的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各国空前的金融救援和经济刺激措施释放了大规模流动性,短时间内将经济从谷底拉起,正当大家憧憬下一轮周期的重启之时,新的危机已经悄然开始累积势能。

虽然美欧经济的“无就业复苏”像雾又像风,似有实无。但全球资本、大宗商品市场和新兴国家早已成了对冲基金的“天堂”。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资产泡沫可能成为下一个脆弱链条。

由于经济刺激措施的巨额投入,全球经济整体上处于严重负债状态,很多国家政府面临较大财政预算压力。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7%;日本国债已达10万亿美元,其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0%;在美国,联邦政府2010财年赤字将达1.6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6%,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高比例。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各国负债总额突破37万亿美元。迪拜债务危机后,高赤字、高债务经济体相继陷入主权债务危机。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将驶向何方?

欧洲:大危机没有,小麻烦不断

遭遇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要想顺利地走出来是相当不容易的。

7 500亿欧元拯救资金的动用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挂钩,这意味着遭遇危机的成员国要想获得外部援助,必须与希腊政府一样,承诺在短期内大幅削减财政支出,以将未来的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降低至可控水平。

大家都冀望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迅速走出流动性危机冲击的奇迹再度出现,但却人事已非。

一是全球的强劲需求不再,全球化碰到了真正的坎儿。美欧经济此次不知道要蛰伏多久。

二是货币不可能大幅贬值。欧元区(货币同盟)最大的问题是,统一了金融却没有统一财政,因此当一国财政出现困境时就无法通过自主的货币贬值来化解风险。而这是当年韩国和东南亚能够走出困境的关键中的关键。

三是生产型国家在遭遇流动性冲击后,经济实体化和较强的工业部门成为经济抗击打的弹性所在。当流动性退潮,成本下降,制造业部门竞争力就会变强,经济承压后很快就能恢复均衡,这对企业家精神的激发是有利的,对扩大就业也是有利的。

四是东亚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忍耐痛苦的能力非凡,而自由民主的欧洲即使削减一点儿福利,也会激发激烈的政治动荡。

此外,陷入危机的国家债务偿付的负担还在后面。比如希腊,2010年并非其债务偿付高峰(2010年希腊本息偿付负担总计160亿欧元),而未来两三年其每年的偿付负担都是2010年的两倍左右。财政平衡若不能如预期达标,就会一直被美国的评级公司拿出来说事。

图1–9 希腊在2010~2020年到期的债券

注:2010年为2010年4月29日后数字。

资料来源:彭博社

所以,这些国家的主权评级每次被下调时,欧元区银行和金融市场的神经就得被敲打一下。因为欧元区中持续多年的套利活动(低息的西欧银行都喜欢把大量的资金贷到高息的东南欧),使得德、法、英国的银行体系中集聚了大量的“欧猪五国”①的债权(公共债务1 800亿欧元,私人部门债务高达3万亿欧元)。评级下调则意味着资产的重估。

没完没了地敲打,使得欧洲的银行体系不时地收缩,投资和消费很难进入持续复苏的轨道。

迫于形势,“严谨”的欧洲人也学会了量化宽松。正是由于欧洲央行在危机爆发后立即敞开了融资窗口,用收购危机深重成员国国债的方式为它们融资,至少成功地压制了这场危机。

美国:不一样的衰退

过了两年,全球的经济学家对于此轮危机演变的判断才逐步趋于一致。这的确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任何一次经济的周期性调整,或只有从20世纪30年代那一次大萧条中才能找到某些相似之处。

图1–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历次经济衰退失业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www.calculatedriskblog.com

危机至今已经30多个月了,就业始终拉不起来,即使在2010年下半年美国政府还提供了50万个临时就业岗位(美国经济大普查开始),失业率也未见明显下降。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从来没有过的,过去完成复苏的最长一次调整周期也就耗时18个月。

当下美国手中可选的要素的确太少,除了金融。美国人工成本比新兴国家高几十倍,比其他发达国家都高,经济竞争力短期提振只能从汇率和利率着手。但美元单边主义政策已导致货币信用和国际汇率体系的稳定受到严重冲击,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都放弃了作为国际“货币锚”的责任,各国汇率进入汇率的“价值重估期”。

美联储在2010年9月初宣布要实施第二轮的货币刺激政策(其实该政策在3个月前就开始了),紧接着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奥巴马政府也宣布了基于第二轮政府刺激政策的3 000亿美元的减税方案和500亿美元的基础减税投资计划。

日本受不了了,日本央行入市干预,2010年10月5日宣布降息。

欧洲也受不了了,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于2010年10月17日表示目前利率是合适的,现在并非退出国债购买计划的时机。

新兴市场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当美欧核心通胀率还在低位徘徊时,印度的通胀率已经升到了两位数,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楼市泡沫升了级。各国纷纷正在或者准备干预外汇市场,因此“货币战争”的说法不胫而走。

图1–11 美元指数

资料来源:彭博社

图1–12 全球主要货币近期相对美元的涨幅

资料来源:彭博社

量化宽松的政策预期引导大量钱向资产走

过去4个月美元指数大幅下跌,发达国家的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无尽的动荡。发达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率在放慢,资产回报率在下降,投资机会在减少。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的货币和信用跑不到真实经济里面去,都跑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可能是大部分)在全球金融货币市场(尤其是债市和衍生金融市场)自我循环,一部分跑到大宗商品市场,一部分以“热钱”的形式进入新兴国家的资产市场(楼市和股市)。所以我们看到全球经济呈现出相当怪异的现象,实体经济总体委靡不振,但石油价格再次攀升到每桶80美元,铜价上涨到每吨8 000美元以上,超越了危机前,创了新高,美国股市又回到了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前的水平。以传统消费者物价指数衡量的全球通胀水平处于很低的水平,但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却剧烈飙升(譬如中国楼市),通胀预期急剧恶化(譬如当下的印度和中国)。

所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与反映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美国商品研究局期货价格指数呈现背离走势,当干散货指数低企之时,期货价格指数已经接近世界金融危机前的新高。这完全是流动性推动的上涨,金融市场未来将动荡不已,或是对冲基金的天堂。

图1–13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对比

资料来源:www.investmenttools.com

量化宽松政策的目的很明确—托房价

从2007年年中至今,美国住宅价格下降了40%,商业地产价格下降了40%以上,没有任何止跌迹象。

从需求看,美国按揭户负资产率已经高达24%,根据美国房地产协会调查,若当下美国房价反弹10%,有意愿卖出房屋的数量高达2 000万栋。这是一个庞大的“影子库存”,将死死压制房价反弹。起因皆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6年期间,美国人建了太多超出实际需求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