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三级跳
3963800000022

第22章 提供平台,用人不疑(3)

项羽不懂得用官爵封赏人,进而拉拢人,这是他致命弱点之一。正如韩信说:“项羽这人,威风凛凛,他一发起怒来,谁也不敢再吭一声。可是,他不能发挥其他良将的作用,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他对人也恭敬慈爱……可是,当别人立了大功,应该封官赏爵时,他把封赏的印鉴都刻好了,放在手上摩弄得印角都磨灭了,还舍不得交给应受封赏的人,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而刘邦则不同,他反项羽之道而行之,他知道韩信有大将之才,应用之。同时大胆任用其他强将,把金银财宝,城邑土地分给有功之人,从而保证了部下的积极性,使其克敌制胜,打下江山。

韩信原为普通士卒,经萧何一再举荐,刘邦将其提升为大将军,而且建立拜将台,礼仪规格古来罕见,这无疑满足了韩信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从最大程度上刺激了其主观能动性,不但为刘邦占据山东大片土地,更有暗渡陈仓的经典兵法留传后人。韩信打下山东大片领土后,为稳定人心,恢复经济,规范统治,便上奏刘邦,让他封自己为“假齐王”。当时刘邦正被困荥阳,正期盼着韩信为他解围,增派援兵,但不料援兵未到,来的却是他要求加官进爵的请功状,因此十分恼火。后经张良、陈平规劝,刘邦彻悟了其中的道理:现在处境困难,欲禁止韩信称王也鞭长莫及!还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收买人心,一来让他稳定山东,发展经济;二来则可利用其回报之情,解脱自己困境,这样一举两得,自己善待部下的美名也会流传千秋。因此,他在诸将面前遂改口道:“大丈夫平定天下,要当就当真王,凭嘛当他妈假王!”因此,派张良前往山东,封韩信为齐王。

到了楚汉之战时,刘邦又运气不佳,遭人围困,通知韩信及彭越来解救,而二位大将却没有如约前来会战,刘邦不免气愤不已,此时张良谏刘邦,让其为二人封地奖赏,刘邦也认识到,楚兵就要受挫兵败让出城池,二人不来或许就是等着封地,如果现在划分土地,与他们共分战功,他们定会前来会我。于是,刘邦将从淮阳到海边的一片土地划给了韩信,淮阳以北到谷城之间的大片土地赐给了彭越,让他们各自保卫自己的封地。

果真,二人领得封赏后,共谋战术,联合出兵,分进合击,将项羽逼至乌江自刎,从此,刘邦获得了江山。

作为领导,可以利用权力控制驾驭下属,这东西恰似手中的紧箍咒,凭借它,你永远能掌握主动,即使再能折腾的孙猴子也不在话下,一个“齐天大圣”的虚衔一样能摆平。

一天,一位中年人闯进小沃森的办公室,大声嚷嚷道:“我还有什么盼头!销售总主管的差事丢了,现在干着因人设事的闲差,有什么意思?”这个人叫伯肯斯托克,是IBM公司“未来需求部”的负责人,他是刚刚去世不久的IBM公司第二把手柯克的好友。由于柯克与小沃森是对头,所以伯肯斯托克认为,柯克一死,小沃森定会收拾他。于是决定破罐破摔,打算辞职。

面对故意找茬的伯肯斯托克,小沃森并没有发火,他了解他的心理。小沃森觉得,伯肯斯托克是个难得的人才,甚至比刚去世的柯克还精明。虽说此人是已故对手的下属,性格又桀骜不驯,但为了公司的前途,小沃森决定尽力挽留他。他对伯肯斯托克说:“如果你真行,那么,不仅在柯克手下,在我、我父亲手下都能成功。如果你认为我不公平,那你就走,否则,你应该留下,因为这里有许多的机遇。”

事实证明,留下伯肯斯托克是极其正确的,因为在促使IBM做起计算机生意方面,伯肯斯托克的贡献最大。当小沃森极力劝说老沃森及IBM其他高级负责人尽快投入计算机行业时,公司总部响应者很少,而伯肯斯托克却全力支持他。正是由于他们俩的携手努力,才使IBM免于灭顶之灾,并走向更辉煌的成功之路。后来,小沃森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柯克死后挽留伯肯斯托克,是我有史以来所采取的最出色的行动之一。”

小沃森不仅挽留了伯肯斯托克,而且提拔了一批他并不喜欢,但却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总是毫不犹豫地提拔我不喜欢的人。那种讨人喜欢的助手,喜欢与你一道外出钓鱼的好友,则是管理中的陷阱。相反,我总是寻找精明能干,爱挑毛病、语言尖刻、几乎令人生厌的人,他们能对你推心置腹。如果你能把这些人安排在你周围工作,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那么,你能取得的成就将是无限的。”

科学地采用适合于彼此的工作方法进行管理,处理上下级关系,可以避免简单生硬和感情用事,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因势利导,进而赢得同事的支持与配合,造就一个协同作战的班子,并且能更迅速,更顺利地制定和贯彻各种决策,实施更有效的管理。

做到用人不疑

管仲原来辅佐小白的哥哥子纠。纠、白争位时,管仲曾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诈死始得脱。后来子纠死后,小白为齐国之主,是为齐桓公。一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齐桓公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当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仲,二人同车入城时,“百姓观者如堵,无不骇然”。后来有人进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信,加以驳斥。并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国相后,有一天,竖貂和易牙两个奸佞小人在桓公面前说管仲的坏话。他们两人说:“听说君出令,臣奉令。今天您张口管仲,闭口管仲,百姓怀疑齐国只有管仲,没有您呀!”齐桓公听了马上警觉起来,意识到他们二人在说管仲的坏话,挑拨他与管仲的君臣关系。立刻严肃地说:“我与管仲,就像上身与股肱的关系,有股肱才有其身,有管仲才有其君。你等小人懂得什么!”他们二人吓得赶紧退了出去。他们知道齐桓公这么信任管仲,是无法撼动管仲地位的,从此再也不敢说管仲的坏话了。

正是由于齐桓公的信任和保护,管仲才得以施展他的聪明才华,顺利地实施自己的治国之策,使齐国强大起来。

作为领导,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人才就是不相信自己,因为人才是自己选拔出来的。同时放手让人才去工作,因为人才熟悉自己周围的工作环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发生的一切。

试想,假如齐桓公听信了两个小人的谗言,把管仲撤职或者杀了,齐桓公还能当上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吗?领导用人需要雅量,因为用人的时候,不是看谁跟你有过节,谁跟你关系最好,而是看谁最有能力,谁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一个领导者,能做到像他们这般不计个人恩怨用人,是事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当然,用人不疑不等于放任不管,一旦发现存心不良的人,则及时予以处置就是了。

鲁国有个人叫阳虎,他经常说:“君主如果圣明,当臣子的就会尽心效忠,不敢有二心;群主若是昏庸,臣子就敷衍应酬,甚至心怀鬼胎,表面上委与虚蛇,却在暗中欺君而谋私利。”阳虎这番话触怒了鲁王,阳虎因此被驱逐出境。他跑到齐国,齐王对他不感兴趣,他又逃到赵国,赵王十分赏识他的才能,拜他为相。近臣向赵王劝谏说:“听说阳虎私心颇重,怎能用这种人料理朝政?”赵王答道:“阳虎或许会寻机谋私,但我会小心监视,防止他这样做,只要我拥有不至于被臣子篡权的力量,他,岂能得遂所愿?”赵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阳虎,终使赵国威震四方,称霸于诸侯。

行军打战需要人才,一旦获得了人才,就要信任他,放手使用他。反过来,人才获得了领导的信任,就会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最佳水平,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一点,已被从乐毅伐齐的正反两个结果就可以证实。我们先来看看乐毅先祖乐羊的情况,大家就会很明了。

魏文侯派乐羊为将领兵征伐中山国,而乐羊的儿子乐舒恰恰在中山国做官。魏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直逼中山城下。紧要关头,中山王利用乐舒与乐羊的父子关系,让乐舒去说服乐羊退兵。乐羊为了争取民心,就将计就计,对中山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连续三次(一个月一次)延缓攻城日期。魏国的一些官员本来就对乐羊得宠获破格提拔而心怀妒忌,听了这个消息,纷纷上书告乐羊的状。有的说乐羊假公济私,为了他儿子的安全不肯奋力攻城,为国效力;有的说中山国王要分一半土地给乐羊,乐羊要自立为王;还有的说乐羊要与中山国联合起来进攻魏国,如此等等。魏文侯很有主见,他把这些告状信统统锁进箱子,并不时派人到前线慰劳乐羊和他的部队。

乐羊宽限三个月的攻城,但中山国仍不肯投降,乐羊就亲自督战攻城。中山国见乐羊不为儿子所动,无计可施,就把乐羊的儿子乐舒给杀了,用乐舒的肉煮了肉羹让人送给乐羊,企图使乐羊见了儿子的肉心酸胆寒,动摇攻城的信心。乐羊劫羹,毅然食之,并对来者说:“回去告诉你们国王,我军中有炊具,马上就要轮到他了!”随即前线发起攻击,中山王走投无路,自杀身亡,中山城破投降乐羊。

乐羊取中山凯旋回国,魏文侯亲自出城迎接,并设宴于内宫,亲捧美酒敬乐羊。乐羊有点飘飘然了。宴会散后,魏文侯命左右取来两个密封的箱子送给乐羊。乐羊以为,准时魏文侯为褒奖他卓越战功,赠送的金银珠宝等细软之物。可等回家打开一看,全是一些告乐羊围城不攻,企图谋反的书信奏章。乐羊大惊,感叹道,原来朝中的人如此造谣诽谤我。要不是君王信任我,不信这些谗言,我恐怕早就成刀下之鬼了。从此以后,乐羊对魏文侯更加感激涕零,诚惶诚恐。

用人不疑的前提是知人。魏文侯大胆放手地使用乐羊,是因为他了解乐羊“志士不饮盗泉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品行;游学鲁、卫等国,七年不归的非凡志气;中山王多次相招,乐羊不屑一顾的事实。如果魏文侯不清楚乐羊的底细,是谈不上用人不疑的。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用人不疑的结果,是部属对其知遇之恩的感恩戴德而拼死效力。谋臣忠勤于内,将帅征战于外,都能尽力竭节,报效朝廷,甚至赴汤蹈火。但是必须看到,他们的用人不疑,往往是实用主义的。需要你时用人不疑,用不着你时就一脚踢开;或者在自己没有取得统治地位时用人不疑,而一旦得势之后就疑心百出,戒心丛生,甚至对功臣元勋大开杀戒,刘邦、朱元璋都是这样的人。从这点上看,乐毅出走于赵,真是明智之举,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在企业里,我们的领导方式要转变,是否也应该关心关心我们的员工、下属等,体会他们的心境,让他们放手去做。从这个意义上说,用人不疑的原则在今天仍不失其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