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陆国宝迁台秘事
3992100000036

第36章 尘埃已落定

寂寞侍轻雨,

莫语伤悲,

如今客来炉火贵,

新茶暖味故人回,

爱到心扉。

你心知归期,

一来同醉,

旧院听雨倚门扉,

小檐断瓦枢声累,

乔燕双归。

台北故宫

台北故宫位于台北市士林区阳明山脚下外双溪至善路2段221号,依山傍水而建,中国宫廷式的设计,外观雄伟壮丽,那里馆藏了大量的中华文物的精华,是继北京故宫后的又一中国文物重地。馆区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楼层面积1.63万平方米。大小上,它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却只有北京故宫的十分之一。

台北故宫给人的是那种清丽典雅、虽旧犹新的感觉。它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于建筑的传统理念,却又将屋瓦改用淡蓝色,墙壁改用水嫩的米黄色。

初到台北故宫,石柱牌坊该是第一印象,一共六根,气势非凡地立在博物院的门前广场上,上面刻有孙中山“天下为公”四字。再往前走,灰青的石阶迎面展开,站在下面仰望“故宫”,那恢弘的气势就更加的鲜明了。拾级而上,遇一平台,有“博爱”二字的铜鼎立在中间,正点缀了那里原有的空旷。绕过它再上去,就是“故宫博物院”的正门了。

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像一朵偶然落入青山翠林的梅花。花瓣绽开就是主建筑的耳房,一段茎正是嫁接在山石之上的山洞走廊。那种颜色和形状的勾勒,从高空看去,真就是新奇的一朵版刻梅花。主建筑共分为四层五个大厅,第一层是办公室、图书馆、演讲厅;第二层是展览室、大厅及画廊,用来展示书画,四周共有八间展览室,陈列铜器、瓷器、侯家庄基园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层陈列书画、玉器、珐琅器、雕刻及图书、文献、碑帖、织绣等;第四层为各种专题特展研究室。还有一个“三希堂”,也位于正院四楼,参观者参观到此坐下来品茗谈心,小憩片刻。三希堂内部仿清乾隆皇帝的养心殿格局设立,里面展示了王羲之的名迹,四个梁柱上还挂着唐朝陆羽《茶经》的放大局部照片。结束参观之后,还可到复制品供应中心选购纪念品留作纪念。

故宫博物院的正院,还有图书文献馆、中庭点景两处是独有品质的。图书文献馆位于主楼右侧,面积两千多坪,馆内供学术研究和开放部分中国艺术资料给一般平民阅览。中庭点景小园位于正院右侧天井的位置,占地四十多坪,其中小路蜿蜒曲折,也多是为了舒缓游客的烦躁,使之得一丝惬意,在赏古玩的沉重之后能有观景的松弛。

台北故宫的六十余万件文物,长期处于展览状态的,只有凤毛麟角的区区五千多件,剩下的经年累月地保存在“故宫”山洞库房里。台北故宫库房共分三处,山洞库房是其中的翘楚,以器物和书画之精髓为其他库房所不及,而另两个库房一个是藏量最丰富的图书文献库房,一个是行政大楼地下室库房。

台北故宫的一楼大厅,有一扇不起眼的员工专用门,刷了门禁卡进去之后,里面则是通往正馆三楼的电梯。扶摇而上,再过一道门,眼前是一条长26米宽3.6米的悬空走廊,幽沉又深邃,这就是通往后山库房的必经之路了。

穿过防盗系统繁杂的走廊,来到尽头,一扇朱红色的宫门托着两个镇守在门前的石狮子,赫然呈现在眼前。宫门高3米,走廊里灯光素雅淡黄,更突出宫门的那份艳丽来。门上有一个古铜色的金库转盘,盘左衬着一个不大的钥匙孔,通过这扇门我们就要触及那些鲜被世人所见的珍贵文物了。

这一扇门同其他库房的门,样式别无两样,但需要经过严格的故宫启门手续才能开启,这些手续都是故宫几十年里一直遵循的规矩。开门的钥匙锁在行政大楼地下的器物处办公室,需要开门的时候向科长报告批准,事先通知安全室,同行的人达到三位以上。那条悬空在正楼三层的通道,当年由台湾电力公司建造时,就已经安装了众多的防盗系统——红外线感应器、体温感应器、碎音侦测器、新式数码监视器。这些年更是严防得厉害,即便是你具备了以上的条件,以为可以打开这道门了,当你旋过钥匙,调过铜盘之后,发现门还是打不开的。故宫这道门的设计,在门后有一个1200磅的电子吸力锁,得有544公斤的力道才能打开,硬闯进去就变得没有可能了。

拥有开门密码的人整个故宫不过十个,又要和持钥匙的人分开,故宫自建立以来,40多年的时间里,没发生过一起盗窃的事件,这些都要归功于“故宫”对安保的苛刻。常能从电影里看到,飞贼从通风口潜入某栋大楼,窃取里面重要物品,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出来,这些在台北故宫的设计里早就被杜绝了。无论是通风口还是任何可以进入宫内的口子,都已经安装了防盗的器材,台北故宫已经演变成一个固若金汤的城池。

打开这道门,豁然发现里面还有两扇,一扇猪肝色的铁门,一扇银亮的铁栅栏门。两道门分别是1960年代前后开挖的新旧山洞大门。再过了这两道门山洞库房就到了,先是一条弧形的山洞走廊,湿气很大,山洞壁沿上有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水沟,走在里面呼吸不自觉地急促起来,那些防雾灯在洞顶上有规律地照出亮光,水滴的声音回响在弧形山洞里。洞壁上防潮的铅片也在灯光的照耀下,发射出狰狞可怖的面目来。再往里走,空气调节器的声音,会在耳朵里愈演愈烈,而这里就是山洞库房的器物室了。1028个铁皮箱置身在山壁两侧,接近2万件宋、明、清三代皇帝的玉器、瓷器收藏都在这里。著名的翡翠白菜,除了示人的那一棵外,还有两棵就躺在这些孪生的铁皮箱子里。北宋的汝窑瓷器,也是国之重宝,台北故宫只展出了5件,剩下的16件同样存在此处。这里的绝大多数宝藏是外人未曾见过的,而常年在展览室里风光的,也不过是这里的不到一半而已。

再转入另一个山洞,找寻书画库房的奥秘所在。这个库房是台北故宫二次扩建山洞时的项目,因为储藏了书画,所以较特别起来。通往库房的一段山洞,冷得可怕,处处都是防火门,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的很难想象这些仿佛画蛇添足的防火门究竟何用。一扇编号为“720”的防火门就是书画库房的总大门了,打开它一步跨进去,温度的变化,让你觉得自己像是从北回归线跨到了赤道线。20℃左右两度的温度维持和相对湿度55~60的把握,是书画库房的特色。库房的环境要求极其严格,进去的人必须戴上口罩,以免口中呼出来的水汽损及到文物。库房有两个大小在580平方米的房间,里面共立着189个樟木柜子,书画就躺在上面,有的被套上无酸的蓝布套子,有的则用檀木或桐木盒子保护着。因为书画怕光,所以这里是常年处在幽幽的黑暗当中,储藏在这里的文物总计在1万件以上。

山洞库房有人进入时,里面才会有幽幽的灯光,平时则除了监视器之下的一盏小灯外,都是黑漆漆的一片,特别地幽静,特别地神秘,特别地让人充满想象。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之丰是举世公认的,其中多数为清代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原热河行宫等处旧藏之精华,近些年来又不断地受到外界的捐赠。从最初的230863件,合并中央博物院后增至242592件,如今已经有包括书画、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珐琅、雕刻、文具、图书、文献及其他工艺品等主要文物在内的将近70万件,其中属罕世珍宝的不胜枚举。书法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苏东坡的《寒食帖》、怀素的《自叙帖》、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等。绘画中有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半部长卷。玉器中有新石器时期的“鸟纹玉饰”,汉代的“玉角形杯”,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镶玉如意”等。青铜器中有商代“兽面纹方尊”、西周“祖乙尊”等。瓷器中有宋代汝窑“冰裂文”的“水仙盆”、明成化瓷、明永乐宣德青花及乾隆官窑等。古籍方面有南宋国子监刊本《尔雅》。还有康熙朱批奏折两千多份,甲骨文档案二万多片。台北故宫里有数不尽的奇珍异宝。而今的它已经是中华文脉的主要枝干,有着永不可被忽视的重要性了。

文物展览小计

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故宫博物院及“中央博物院”为了庆祝,曾举办过特别的展览。展览设在台北历史博物馆里,在故宫博物院成立纪念日,也就是“双十节”上开幕,两院共展出了文物144件,分别是玉器1件、书法16件、名画24件、铜器6件、瓷器31件、帝后像9件、织绣6件、图书15件、文献8件。

1964年,“辛亥53年”历史文物特展,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行,主办方是台“教育部”,当时正是日本举行世界运动会,台“教育部”为了赶往日本的人员可以顺便参观一下,所以特别设了这个展览。展品由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及台北博物院选出,一共是12类,353件。分别是名画68件、瓷器92件、书法50件、玉器43件、铜器32件、织绣11件、文献10件、文具12件、漆器9件、珐琅21件、雕刻13件、镀金法器12件、汉简5件、秦权1件。

1964年,美国举办世界博览会,台湾代表应邀参加,并在博览会上建设“中国”馆一座,内有陈设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专室,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所”、历史博物馆负责选提文物参加,共出展品50件,分别是织绣10件、瓷器20件、玉器8件、雕漆8件、雕刻4件。

1966年,故宫博物院也就是“中山博物院”举行清代珐琅彩瓷特展,展品200件;铜镜特展,展品84件。

1968年,“中山博物院”举办乾隆珍玩特展,展品46件;宋元明清特展,展品275件。

1969年,“中山博物院”举办乾隆珍玩特展,展品377件;兰千山馆藏品特展,展出古砚78件;第二次乾隆珍玩特展,展品427件。

1970年,“中山博物院”举办秦汉铜印特展,展品129件。

1971年,“中山博物院”举办宋元瓷器特展,展品1130件;文人生活特展,展品309件。

1972年,“中山博物院”举办宝鼎瑞玉展,展品有铜器4件、旧玉155件、清代玉器149件;清代瓷器特展,展品872件;服饰特展,展品500件。

1973年,“中山博物院”举办古砚特展,展品66件;同年故宫博物院参加在韩国举办的“中国展览会”一次。

1974年,“中山博物院”举办明清青花瓷器特展,展品不记。

1974年之后,台湾情况特殊,文物不得不取消一切海外展览,自此只在“中山博物馆”里展览了。

迁运路线、时间线及主要人物

1933年2月6日,故宫文物第一批离开北平紫禁城运抵上海,押运员吴瀛。

1933年3月15日至3月21日,第二批,押运员马衡。

1933年3月28日至4月5日,第三批,押运员袁守和。

1933年4月19日至4月27日,第四批,押运员沈兼士。

1933年5月15日至5月22日,第五批,押运员俞星枢。

1933年5月22日至1936年12月8日,文物暂存在上海库房,分两处:一处是英租界四川路广州路口业广公司二楼仓库,一处是法租界天主堂街库房。

1936年12月8日至12月17日,文物迁往南京朝天宫库房。

1936年12月17日至1937年8月14日,故宫文物存于南京朝天宫库房。

1937年8月14日,南京“南路”文物转运到大后方,14日从南京出发走水路,12月文物到长沙,转年的1月文物到广西桂林、柳州再转运到贵阳,11月文物到安顺华严洞,1944年12月5日,文物转运到巴县飞仙岩(南京——汉口——长沙——贵阳——安顺——巴县飞仙岩)。押运员庄尚严、曾湛瑶、那志良、朱家济、李光第、郑世文。

1937年11月,南京“中路”文物转运大后方,12月到宜昌,1938年5月全部运抵重庆,1939年9月文物运抵乐山(南京——汉口——宜昌——重庆——宜宾——乐山安古镇)。押运员马衡、吴玉璋、牛德明、李光第、徐森玉、朱学侃、刘官鄂、那志良、梁廷炜。

1937年11月,南京“北路”文物转运大后方,1938年4月,文物运抵汉中,1939年2月,文物运抵成都,1939年9月11日文物运抵峨眉(南京——徐州——郑州——西安——宝鸡——汉中——峨嵋)。押运员马彦祥、王志鸿、吴玉璋、梁廷炜、曾湛瑶、蒋鼎文、那志良、黄贵生、梁匡忠。

1946年1月至1947年12月9日,文物从后方全部运回南京朝天宫库房。

1948年12月21日至26日,第一批文物乘“中鼎轮”赴台。

1949年1月6日至9日,第二批文物乘“海沪轮”赴台。

1949年1月29日至2月22日,第三批文物乘“昆仑舰”赴台。

1949年2月22日至1950年4月13日,文物存于台中糖厂仓库。

1950年4月13日至18日,文物运往台中雾峰乡北沟库房。

1950年4月18日至1965年12月9日,文物存于台中雾峰乡北沟库房。

1965年12月9日至12月20日,文物运往台北双溪新址——“中山博物院”。

1965年12月20日至今,文物存于台北双溪“中山博物院”。

有关参考文献

人民文学出版社长篇纪实文学《承载》。

《发现》周刊。

吴瀛的《故宫博物院前后生平经过纪》、《故宫盗宝案真相》、《故宫尘梦录》、《故宫博物院五年经过记》。

杭立武的《中华文化迁移史》。

那志良的《故宫四十年》、《我与故宫五十年》、《故宫博物院三十年之经过》。

段勇的《古物南迁的记忆与真相》。

中国青年报。

电视节目《国宝档案》。

大型纪录片《故宫》。

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

纪录片《故宫国宝南迁记》。

于茂世的《国宝凌乱记》。

窦应泰的《文物大迁徙——抗日战争故宫国宝辗转纪实》。

吴稚晖的《溥仪先生》。

杂志《红岩春秋》1997年06期。

杂志《华人时刊》1999年13期。

杂志《文史博览》2011年04期。

杂志《炎黄春秋》2000年06期。

杂志《文史博览》2010年10期。

杂志《大美术》2006年01期。

杂志《党史文汇》1995年01期。

杂志《北京党史》1996年03期。

杂志《紫禁城》2011年01期。

杂志《文史月刊》1995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