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未来“走俏”的人
3998300000001

第1章 善于学习的人“走俏”(1)

1方法决定成败

处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是知识结构上的“较量”。要做“学而知之”的人,学而不知、或不知如何学的人,早晚是会被淘汰的。1方法决定成败处在当今这个学习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是知识结构上的“较量”。

要做“学而知之”的人,学而不知、或不知如何学的人,早晚是会被淘汰的。

这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中国早已加入世贸组织(WTO),走进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一切都已发生、正在发生、也必将要发生极大的变化。

想必大家都已达成共识,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但问题在于,有些人虽然也想学习,却并不知道学习的方法,不掌握学习的技术,这种人入世后肯定是要“吃亏”的。过去,我们把不识字称之为“文盲”;未来学家托夫勒则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想学习而不会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也说过类似的话。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竞争优势。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寓言,雨后,一只被雨水打落在地的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第二个人看到了,他也叹了一口气,说:“这只蜘蛛真愚蠢!为什么不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再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不免又是叹息了一下。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从这个寓言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总结:有成功心态、积极态度者,处处都能发觉成功的力量。同时,懂得学习、主动学习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事件中,他都能学到东西,对成功的,学习其经验;对失败的,汲取其教训。看来,学习的方式方法还是很重要的。

“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经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是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中国乃至世界上的顶尖级企业,都十分重视员工的学习培养,并把学习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回望我们身边飞速发展变化着的世界,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服务层出不穷,涌现出许多新的就业岗位。然而,由于新的工作岗位对就业者能力的要求和标准也在节节攀高,技术发展的新要求与人们实际的工作能力之间的差距也拉得越来越大。一方面人们面临的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便步入失业者的行列;而另一方面,又有许多高薪的岗位虚位以待,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者。改变你自己的“弱势”,让自己成为职场上的“黑马”,唯一的一条路就是顺应时代的潮流,终身学习,“强健”自己的思想,增强自己的本领,自觉锻炼成复合型人才,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一谈到学习,就不能不说一说学习方法。大家可能会感到好笑,我们一个个又是本科毕业,又是双学位,甚至是硕士、博士什么的,不敢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也可以说是学有小成。书都念到这分上了,哪有不会学习的道理?其实并不尽然,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还没有走出那种“上课记笔记,下课补笔记,考完扔笔记”的怪圈,大家一路“考”过来,对付考试是挥洒自如,但要娴熟地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还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成长。

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只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抓住点滴时间,处处留心,广泛涉猎,学习主要的,掌握相关的,快乐地学习。就是要做到工作、生活中不浪费时间,处处留心,向工作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快乐地生活。

学习的重点:一是要掌握文字沟通的技能。通过学习提高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比如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提高沟通的效益。二是要学会现代办公工具的操作。掌握像收发传真、照(摄)像机、计算机及网络、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打印复印机及扫描仪的操作与使用,使自己提前具备办公室人员的基本素质。三是所必备的专业技能。

在校期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这是自己的看家本领,所要做的就是要没事的时候常常拿出来翻一翻,一定不要丢得一干二净。四是一些健康生活的常识。一个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如果身体垮了,一切都成了空谈。所以,一定要学习一些营养学的知识、一些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让自己健康快乐地工作生活。

当然,学习的方法不能搞一刀切、一种模式、一种方法。只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能够指导实践,就能够真正发挥学习的作用。

笔者还在大学教书时,我的学生们(因为他们学的是中文、新闻、编辑、出版等专业),在大三暑假都会去媒体实习,实习归来后,收获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发表了20多篇文章,很是高兴,觉得求职有料了;有的人只发了一两篇简讯,同时“发现”了媒体的残酷,决定毕业时转行;有的人发了五六篇文章,数量虽不多,但都是大块头,而且和记者老师相处得不错,学到了许多采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