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未来“走俏”的人
3998300000015

第15章 知识陈旧的人“滞销”(1)

1职场中的“麻烦人”

中国加入WTO以后,那些“抱残守缺”、知识陈旧的人,将是职场中的“麻烦人”。他们将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好的、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了,也会因为他们的抱残守缺、知识陈旧,而干得不够出色。

有一位老先生难得上了一趟街,回家后发表了一通感慨,“一上街,浑身卡;满脑子,净密码;几多愁苦,几多尴尬”。原来他用信用卡取款,不会使用,乱打一通,竟然让取款机将信用卡吃掉了。这件小事反映出的问题是:他的观念、知识、技能都没有跟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却又牢骚满腹,光知道怀念拿工资、发现金的遥远年代。但是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银行上网,资金流变成了信息流,减少了交易环节,提高了交易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达到了资源共享。这是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纵观现代,类似这位老先生的情况比比皆是。时代变了,他们的身体已进入信息时代,坐着汽车满街跑,观念和思路却坐着牛车在野地里逛荡。他们就像“桃花源”里的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现有社会一无所知,而观念更是蒙上了灰尘,走出门便仿佛到了另一世界,非常陌生,因而寸步难行。试想,一个人的躯体进入了信息时代,思维却在工业时代,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怎能不到处碰壁?时代变了,我们的观念也要跟着变,知识要更新,技能也要改进。

可是,你不努力学习,不更新知识、顺应时代、开拓思路、超越自我,能转变观念吗?你不转变观念,能有野心吗?你没有野心,人生能闯出新路吗?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太快;我们的大学教授自己的知识结构、教材与教案、教学方式与内容都已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知识更新,

显得有些陈旧、脱节;大学生又普遍学风下降,修养下降,素质下降……因此,大学生综合知识、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等问题滋多,难怪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工作也干不好。

“摩尔定律”是最近几十年中,改变世界的七大商业定律当中最重要的一条。风险投资公司SequoiaCapital的缔造者唐·瓦伦丁将其视为商务运作的关键所在。1965年,戈登·摩尔(3年之后他亲自参与建立了英特尔公司)首次提出:硅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将以每年一倍的速度翻番。到1975年,摩尔将周期一年改为两年。而摩尔定律从那以后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芯片业发展的圣经。随着时间推移,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已超越单纯的芯片,从个人电脑到手机产品再到音乐播放器,几乎任何与高科技沾边的产品都适用于该定律。在保持售价不变的前提下,产品性能翻番的周期也逐渐演变为18到24个月。此外还有“摩尔定律边际定律”,即在保持同等性能的前提下,数字产品的售价以每年30%到40%的幅度下滑。

道理相通,如果一个大学生没有继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在他毕业时就已被淘汰了N次。

几年前笔者在大学教写作课,最初当学生在作文中用“东东”这个词时,我还以为是他写错了,帮他改了过来;后来听大家说,现在网上都是用“东东”代替“东西”呢!有个杂志发了我一篇作品,编辑给我略做了修改,加了个新词“骨感”;我不知道什么意思,问我老婆,她哂笑道:“连‘骨感’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你老土了!”

2“三株口服液”是为何失败的?

三株之败,与领导者未能与时俱进地学习有关。忙于扩张,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产品单一,升级产品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面对突发事件毫无应对之力。就像一个武将,凭匹夫之勇攻城略地,稍有小成就豪情万丈而不思进步,眼光狭窄,自以为是,终致失败。

中国向来不缺商人,古有沈万山、胡雪岩,今有浙商、粤商,温州更是成为一个异常引人注目的商业天才发祥地。但中国向来缺乏大企业(石化、银行、电力这些国家垄断企业除外)和大品牌,放眼泱泱中华,只有海尔、海信等少量巨头,勉强可以算得上是国际品牌;其他的,生命之花或者有过灿烂时刻,但花期却短之又短,稍纵即逝。

在这些品牌当中,笔者对三株口服液至今仍念念不忘,因为它对我的肠胃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调理作用,老婆则对三株集团旗下的“生态美”化妆品念念不忘。但是,就是这样曾经得到了无数消费者无尽喜爱的产品,如今居然就销声匿迹了。

回想三株当年,是何等的风流啊!全国上下,尽饮三株啊!三株崛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而它采用了当时较为少见的强力的媒体宣传,从央视黄金时段广告到广大农村涂墙广告,无所不攻,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销售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3年,销售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其老板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20世纪末,将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

记得有一次笔者生了病,肠胃不适,上吐下泻,去看了好几家医院、好几名大夫(大多还是主任医生、副主任医生呢),有的说是急性胃肠炎,有的说是胃酸过多,看了病回来,药倒是开了一大堆,票子也送过去不少,却总是反复,一两天后又犯,一个多星期都不见好。后来碰到一个学医的朋友,顺道跟他说起这事,他笑笑说:“你这八成是胃肠型感冒,试一下我的药。”他就开了一些简单的藿香正气胶囊之类,居然很快便好了。后来我问他说,你倒奇了,不过是个主治医师,倒比人家大医院的主任医师强!他说不是这么回事,而是我最近比较爱看书,一些医学期刊上有论文,正好提到这个胃肠型感冒是种新病症,治是容易的,只是懂得判断的人还不多。说起来我是闲啊,才看这些书,原来帮你看的那些个医生,真正的水平肯定比要我高,但估计是太忙了,最近少看了书的缘故吧。

若干年前,北京发生了一起著名的“清华才女朱令铊中毒”事件。朱令在铊中毒后,由于是全国首例,主任医生未能正确对症下药。当时互联

网又尚未普及,但朱令的同学贝志诚最终还是决定上网,向全世界发出求救信。几位世界医学专家都立即回信,判断她是铊中毒。然而主任医生起初仍未接受此推论,继续按原方案救治。虽然,医院最终还是按照铊中毒确诊,采用普鲁士兰进行疗治,抢回了朱令的性命,但因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导致朱令100%伤残。这一事件,直到2006年仍被媒体进行追踪访问。朱令事件的不幸,为医学界敲响了警钟。但在此后的多年间,国内陆续又出现了几起铊中毒案例。由于朱令事件沉痛的教训在前,患者都及时得到了治疗,恢复了健康。

3时下大学生竟热衷“回炉”技校大学生“回炉”技校,说明他们的就业观更加务实,认识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从而主动改变自己,补充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炉”是一件好事。

拿到大学文凭,又巴望技校证书,过去不可思议,而今并非鲜见。

本来念完了大学,却还要回头再到职业学校参加一些培训(大家将其形象而无奈地称为“回炉”),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省都出现了这股热潮。“大学生已成鸡肋”的观点,已自学术界传至社会。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尴尬局面?

不少学生表示首先是源于“就业难”。“虽然我念完了3年大专,可找工作时发现,一些企业更重视实际技能,所以我想再到技校或职业培训类学校学习一技之长,便于就业。”在省会计算机学院学习游戏编程专业的小刘说。

“我们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学习。”一位学教育心理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介绍,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的许多理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上流行的,出了校门才发现,记了半天的知识大多已被淘汰,“我工作后才开始真正大量接触国外那些更新、更科学的理论,但是总觉得自己就像裹着小脚的女人,松开了裹脚布,却怎么也跑不快。”

一家商标专利公司业务主管曹若楠女士曾经反映,“我们现在处于严重缺人又不敢进人的状态。很多学经济、法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公司应聘,他们是我们急需的人才,但是一涉及具体业务,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接触过相关的知识,公司还要对他们进行大量的培训才能使用。”

与大学的知识陈旧、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用十年相比,技校的知识更新相对就要快得多。倒不是说技校觉悟高,而是技校被更早地推到了市场竞争的风口浪尖上。自从大学扩招伊始,上大学容易多了,初中毕业生能选择高中的就不愿选择技校,技校生源一下子窄了许多。为求生存,技校不得不主动求发展,开创“校企合作”、“订单办学”等许多办学途径,将就业率作为吸引生源的王牌打出来,教学也就非常贴合企业需要,课程设置讲究操作性强,教学内容常变常新,所以学生就学得实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