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
3999500000027

第27章 天书一般的文字语言(3)

铜鼓在都掌蛮人中被视为具有神奇力量的珍贵之物。在历史文献中记载都掌蛮人认为铜鼓以声音洪亮的为最好,一面好的铜鼓就可以换得1000头牛,稍微差一些的铜鼓也可以换得700头~800头牛。如果有谁能够得到2面~3面铜鼓,便可以称王了。铜鼓的声音洪亮,并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在山上敲起铜鼓,四面八方都可以听见,都掌蛮人听到鼓声后,就都会自动聚集到铜鼓的周围。

正是因为铜鼓是都掌蛮人的珍贵器具,被视为至宝,所以当得知都掌蛮人的铜鼓都被明军缴获之后,在刀光血影的战场上英勇不屈的都掌蛮人首领阿大也不禁悲痛地失声哭泣起来。他是在为都掌蛮人的命运而哭泣,并且十分悲痛地宣告:“鼓失,则蛮运终矣。”其意思就是说:“当铜鼓失去之后,我们都掌蛮人的命运也将终结了。”在岩画中除了圆形的铜鼓鼓面之外,还有许多红色的圆形和圆圈图案,这些应该就是象征太阳。在麻塘坝的邓家岩和白马洞,各有一个圆形和圆圈的外面还有许多太阳的光芒。而铜鼓鼓面的中心纹饰本身也就是太阳图案。这些也都是太阳崇拜的表现。在许多早期的民族和当今的后进民族中,都存在着对太阳的崇拜。他们崇拜太阳的力量,感谢太阳驱散了黑暗,给世界带来了温暖,给万物带来了生机。

在麻塘坝龙洞沟的岩画中,有一个神奇的人物,网状的脸没有五官,四个胳膊两只手,男性的生殖器很长,并显得非常突出而夸张。这个人物也许就是都掌蛮人崇拜的生命之神。在死者的安葬之地出现生命之神是希望让死去的人们能够早日再生。这在世界上许多早期民族和后进民族中都是比较常见的。

在麻塘坝的龙洞沟有一个长有四个胳膊没有身体的神奇人物,在猪圈门有一个长有双角的神奇人物和一个无腿的神奇人物,在狮子岩有一个鱼身而长有四腿的怪兽。这些无疑都是都掌蛮人神话中的人物和动物,但是他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都掌蛮人都有些什么样的神话?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已经伴随着都掌蛮人一起永远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4写在木片上的信

信要写在纸上,信封用纸糊,这是现代生活中的常识,人人皆知。然而古代尼雅人的信则与此不同,信是写在木片上,信封也是由木片制作。这种稀奇古怪的现象,可以说是古代尼雅的一绝。

信,又称作“书”、“书信”。古代着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有一封着名的信,叫《报任安书》。近代文豪鲁迅,有一本书信集,称《两地书》。写字称作“书”,现代所说的“书法”即是取义于此。信上要写字,不能是空白信,所以信便有了“书”和“书信”的称呼。除此以外,信还有书简、信函、信札等等别称,都与所用的书写材料和投递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信,是为了沟通不同人之间的消息(即信息)而产生。在文字没有出现以前,人们要同在远方居住的人通消息,只能派遣善于言词的专人前往,通过口头的诉说,达到沟通消息的目的。

这种往来传达消息的人,称作“信”或“信使”。现在常说的“口信”或“信使”,都是由此而来。为了防止信使在传达消息时出现错误,后来又制作了刻有不同符号的牌符,作为特定消息(如进军、班师)的指示物,军事上使用的虎符,即是牌符的一种。

在文字出现以后,人们沟通消息要比以前方便多了。在纸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将消息写在加工好的竹片或木片上,派专人投递。写信用的竹片,称作“简”;写信用的木片,称作“牍”。竹简、木牍、简牍,都成为书信的别称。有些信写的很长,需要好多片简、牍。写完以后,要按先后次序将简、牍编好,以防止错乱。现在整理、标点古籍的人,常常将文句的颠倒称作“错简”,就是由此而来。写好的简、牍,要装入木匣中封好,以便于发送。盛装简、牍的木匣,称作“函”,因此,信又有了“函”或“信函”的称呼。现在邮局通常采用信函的说法,以便于同书刊等印刷品分开处理。

古代写信用的木片,又称作“札”,于是信又有了“札”或“书札”之称。《古诗十九首》

中,有“客从远方来,送我一书札”之句,这里的“书札”就是远方客人带来的信。毛泽东在致友人信中,有“大札早已收悉,迟复为歉”之语。“大札”就是朋友的来信,加上一个“大”字,是表示对朋友的尊敬,与“大手笔”的用法相同。

古代尼雅写信用的材料,主要是木片,即木牍。简和牍的性质是相同的,只是材质不同而已,所以现代人往往是简、牍不分,甚至简、牍互用,将木牍称作“木简”或“简牍”。到目前为止,尼雅出土的木牍信函,约有800余件。一套完整的信函,要包括“信纸”(函)和“信封”(检)两部分。为了记述的方便,人们又将用于写信的木片,称作“底牍”;将用作信封的木片,称作“封牍”。底牍和封牍,是宽度完全相同的薄木片,均呈长方形(矩形)。从尼雅出土的实物来看,木片长在9厘米左右,宽约6厘米左右,厚约0.7厘米左右。在其上角处钻有小孔,可以拴绳索。底牍的正、反两面,都很平整光滑,可以在上面写字。封牍的长度比底牍稍短一些,也是正、反两面都可以写字,所不同的是封牍的正面凿有封泥槽和线沟。写信的时候,首先是在底牍的正面,自右向左横书亻去卢文,然后一行接一行的向下写。如果底牍的正面写不完,则在封牍的反面接着写。在信的内容写完以后,将底牍有字的正面和封牍有字的反面,重合在一起,用绳索将它们捆好。绳索的打结处,应在封泥槽的位置,便于充填封泥。最后在封牍的正面,写上收信人的单位和姓名。

一封信函为什么要用底牍和封牍两个宽度相同的木片呢?分析起来有三个原因。一是保护木片上写的文字不受损坏,封牍的主要功用就是保护底牍,封牍和底牍严丝合缝地紧贴在一起,就可以防止灰尘、污水进入其中,文字清晰可读。从尼雅出土的木牍来看,凡是底牍、封牍仍然合在一起的,其里面书写的文字仍然很清楚,好像刚刚写过不久;而底牍和封牍已经散开的木牍,由于受到风沙的吹蚀和阳光照射,文字大多均已模糊,难以识别。由此可知,封牍对于底牍的文字,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次,信函的内容是保密的,尤其是官府间往来的信函,涉及到许多经济的、司法的问题,必须严守秘密。底牍上的文字,完全被封牍所覆盖,而且又有封泥在外,可以保证他人无法偷看信函的内容,达到保密的目的。此外,封牍的正面,可以用于书写收信人的单位和姓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木牍上的封牍,相当于现代的信封,现代信封的主要功用,也是上述三个方面。

尼雅古代信函的书写格式,和现代的书信有些不同之处。现代书信的开头有些问候的言词,结尾还有一些表示祝愿的话语。古代尼雅的书信,结尾不见祝愿的话语,而是将这部分内容纳到开头,因此,开头的地方往往有很长一串的客套话。例如,有一封信的开头说:“鸠波信陀叩拜人皆爱慕、人神崇敬、美名流芳、亲爱之大舅子税监(黎贝耶),谨祝神体健康,万寿无疆,并致函如下……”。又有一封信的开头说:“税监黎贝耶谨祝人神崇敬、人皆爱慕之探长苏左摩和州长特迦左身体健康,万寿无疆,并致函如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书信的开头包括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收信人进行颂扬,往往是言过其实,用些最动听的言词;二是表示祝福,通常就是现在书信结尾的那番祝福语;三是把写信人的身份和姓名写出来,这也是现在书信结尾处写信人应当签署的内容。信的开头写上那么多的客套话,显然是为了取得收信人的好感;信的开头写出致信人的身份、姓名,则有助于加深收信人的印象。

写信人都是有事相求,才给对方写信,因而采取了这样的写信方式。

无独有偶,在封牍即信封的正面,除了收信人的官爵、姓名以外,又加上了许多颂扬的言词。例如有一封信的封牍正面写道:“大人,貌似天神、百见不厌之大军候列斯帕那之母鸠韦若足下亲启”。另有一件封牍的正面写道:“人皆爱墓的亲爱的兄长州长檀NFDE5迦和税监黎贝耶亲启”。看来,古代尼雅人是爱礼貌、讲文明的民族,他们很懂得社会公共关系的学问,在短短的一封信件中,也不肯轻易放过疏通感情的机会。

底牍的反面(即露在外边的一面),通常是空白的,在个别的底牍反面,发现有书信内容的提要,很像是现在学术论文前的关键词,以引起收信人的注意。这种文字,在国王敕谕类中多有发现。书信底牍反面的关键词,应是模仿敕谕的结果。

迷光幻影般的史前文明

悠久的人类历史是一部创造奇迹和神秘的历史。远古的人类文化不断地显示出人类的奇迹并能揭开层层神秘的面纱。沧桑岁月,历史层层的尘埃掩没了无数的人类文化遗产;迷光幻影,一个个出土的古迹仍旧不能澄清重重千古谜雾。悠悠历史长河淹没多少人类文明古迹;沉沉紧封的远古城市,隐藏多少难以知晓的人类繁荣,所有这些,似乎都无人确切知道。

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的边缘,矗立着一座高达137米的大金字塔,这座由260万块巨石建成,重达700万吨的巨大建筑在没有任何现代技术和工具的条件下是如何建成的?而且建造得异乎寻常的精确,这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至今没有人能确切知道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虽然知道这是法老的陵墓,但当打开墓室时,却空无一物,在巨大的石棺里面也没有发现任何尸体。大量的象形文字也没有记载法老的身世,扑朔迷离的疑问源源地从金字塔中散出。

远古的美洲大陆,是一个创造奇迹和制造迷雾的地方。繁荣的玛雅都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拥有先进技术的玛雅人建造了神秘的金字塔和准确的历法。然而,一夜之间所有的玛雅人都失踪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说明他们的去向和证明他们的消亡,只有那开掘的玛雅故城遗迹,似乎在诉说着这难解的谜。美洲的印加部落,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发展了繁荣的文化和技术,那巨大的城堡和奇异的太阳庙,是如何建立的?没有人能知道,由于印加人没有创造文字,无法留下任何记载。他们在其最辉煌时却神秘消失,留下的只是一个难解的谜。

远古的南亚大陆,曾有过迷人的辉煌,哈拉帕遗址的枯石乱垣显示着当年高度发展的文化。

但它是什么样子,怎样发展,又怎样神秘消失的?恍如青烟,弥散在考古工作者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