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出土的谜团
3999500000038

第38章 神秘消失的印加部落(1)

在远古的南美洲,曾崛起过一个被称为“新世界的罗马”的帝国,这就是印加帝国。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劳动人民辛勤的创造,印加帝国积累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物产。然而一夜之间,整个印加帝国的人们和财富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库斯科城中,无论是宫殿、神庙还是寺庵里都空无一物,整个都市成了一个死的世界。是什么使印加帝国的都城变成一个空无一人、不留一物的死城?是外族入侵还是瘟疫盛行?重重谜云千百年来一直笼罩在印加部落遗址的上空。走进远古遗址的废迹,望着那奇异的古石和神秘的雕塑,依然让人感受到远古印加部落的辉煌奇迹和让人莫测的神秘;在贫瘠的土层中,印加人如何用自己的智慧栽种出大量的农作物?而且培育出许多新的品种?在以绳记事的年代,印加人何以创造了传播于世界的文化史诗?远古的印加人何以创造出准确的太阳历和太阴历?他们怎样产生了精湛的穿颅技术?

高度的文明程度和奇迹般的各种技术,对于现代人而言,确是一个个谜团,由于没有任何的文字记录,而使这个谜更加神秘。

在印加帝国遗迹的废墟上,依稀可辨远古那种高大巍峨的建筑。那山峰之巅的城堡,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是无与伦比的,它是怎样建造的,又作何用?是权力的象征还是显示帝国的威严?无人可知。那巨大石板砌成的太阳神庙,似乎仍金光闪闪,诸神汇聚,印加人正对太阳虔诚礼拜,但没有人说清太阳神庙建于何时,谁人所建?只是形如太阳,才有如此称谓,至于它最初的用途也无法可知。

远古的印加人消失了,但他们所创造的文明奇迹却谜光不散,指示着人们不住地在开掘的废迹上探寻。

1走近印加帝国

随着南美考古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揭开了古老印加文明的神秘面纱。这个曾辉煌一时的文明中心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长期农业文明发展的结晶和升华。

公元6世纪时,安第斯山区和沿海地带大约共生活着100多个部落,其中最主要的有4个:艾马拉、莫契卡、普基那和克丘亚。普基那和艾马拉部落活跃在的的喀喀湖周围地区,莫契卡部落则占据了秘鲁沿海北部地区。与它们相比,居住在库斯科谷地的克丘亚部落无疑是十分原始的,然而这个不甘落后的部族很快就吸收了其他文化中心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迅速发展起来,萌生了印加文化之源。

到了公元13世纪,克丘亚部落群中的印加部落开始崛起,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印加国家由大酋长统治,它与周围的部落和国家进行着和平的产品互换和社会交往。随着国势日益强大,印加国家开始谱写自己的征服史。

据传说,印加王国大酋长曼科·卡帕克带领军队,穿过利利奥高原,征服了科利亚人,最先占有了库斯科谷地;迈塔·卡帕克率军渡过阿普里马克河,到达了今天秘鲁的莫克瓜和阿雷帕;此后的卡帕克·尤潘基是个英勇的武士,他率众到达了今天的玻利维亚,控制了沿海的纳斯卡人。

1438年,帕查库蒂(又称作帕查库特克)上台执政。这位印加王国史上最有名的君主是第九位统治者。他对外进行大肆扩张,屡建奇功。特别是他率军征服了阿班凯,消灭了昌卡族入侵印加国家的基地,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印加王国走出库斯科谷地并向安第斯山区扩张扫清了道路。在战胜了昌卡部落后,他又率军征服了卡哈马卡、纳斯卡、利马和奇穆等地区。

他的南征北战使印加的疆域版图不断扩大,最终完成从早期奴隶制王国向帝国的过渡。继帕查库蒂之后,印加王卡帕克·尤潘基开始向北扩张,取得了基多,向南推进到了今天智利中部的毛莱河。

印加部落经过近百年的征战,征服了整个安第斯山脉中部地区的各个部落,建立了幅员辽阔的中央集权帝国。16世纪初的印加帝国以秘鲁为中心,向北包括厄瓜多尔的大部分、玻利维亚的大部分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向南到达智利中部的毛莱河,东达亚马逊河丛林地区,西濒太平洋,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万以上。由于印加帝国是美洲空前强大的帝国,被后人称之为“新世界的罗马”。因此,印加人也就成了“新世界的罗马人”。

印加帝国的社会制度是早期奴隶制,国王是统治全国的专制君主,不仅立法、行政大权独揽,还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和首都库斯科太阳神的祭司长。

印加帝国分为四个行政区(苏尤),北部是钦查苏尤,包括今天的秘鲁中部、北部和厄瓜多尔;西南部是最大的科利亚苏尤,包括今天的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南部是孔德苏尤,地处秘鲁南部;东北部是安蒂苏尤,占据安第斯山脉中段地带。这四个行政区合称“塔万蒂苏尤”,即“大地的四方”。行政区最高长官叫“苏尤约克阿普”,由贵族世袭充任。同时组成贵族理事院,附属于国王之下,负责王位继承人的挑选。苏尤以下是统辖四万户的军区,长官叫“马志尼”。军区以下是“村社”,这种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个约有一百户左右的人家,共同住在一个村庄内,或者散居在许多邻近的小村落里。村长叫“帕查卡-卡马约克”,村社成员都属同一血统亲属,受同一族神的保护。

印加奴隶制文明是南美各玉米文明的集大成者,这个美洲古代最发达的文明,不仅有比较发达的农艺,而且在建筑、道路、冶金、纺织、制陶、医学、天文历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印加文明深远地影响了南美近现代文明的发展。

2神奇的玉米农业文化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同欧洲、亚洲古代奴隶制文明不同。旧大陆文明的主要农作物是麦类和水稻,而印加文明的主要农作物则是玉米。印加玉米农业经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它独特的生态环境、耕作方法和技术装备。玉米生产对文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学者甚至认为“秘鲁”一词在克丘亚语里就是“玉米之仓”或“大玉米穗”的意思。

印加帝国对外扩建过程也正是玉米农业文化的移植过程。印加统治者实行一种迁移制,即“米特马埃斯”制。按此制度,印加人在征服一地之后,就把那里的居民,甚至整个部落从原来的居住地迁移到另外地区,给他们建立居民点和村社行政单位,并命令他们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印加帝国时期,海拔4000米的玻利维亚高原的广大草原地区早已被人们开拓、种植,玉米的变种多达700多种,这真是人类农作物栽培史上的奇迹。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以梯田为主要特征。印加人在小山岗和山坡上建成层层梯田,扩大生产面积,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他们先用石块在山坡上砌成几堵围墙,然后分别将泥土铲平和填满。第一块梯田建成后,再建第二块,第三块,……这样就在整个山坡上建成层层平平展展的梯田,使全部土地都得到利用,成为能够灌溉的可耕地。对于多岩石的坡地,他们先搬掉石头,然后从其他地方运来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泥土修筑梯田。一般看来,第一块梯田面积较大,第二块梯田面积较小些,直到最后一块梯田只能种两三行玉米。这些梯田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扩大耕种面积,这不能不说是印加文明在世界农业史上的杰作。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印加人懂得,要想在贫瘠的旱地上获得良好的收成,就需要人工修建灌溉系统。因而,印加人根据需要灌溉的土地面积的多少,建造相应的水渠。水渠是用石板砌成的。通过水渠把水从山溪引入梯田。印加人建成的最长水渠达100多公里。水渠建成后,人们把土地平整为水平方形梯田,以利灌溉,灌溉系统保证了农作物的收成。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建立在一种低水平的生产技术基础之上。印加人没有耕畜,用人工翻地。

主要的工具是一种叫做“塔克利亚”的木橛,至今,在秘鲁一些极为闭塞的山区仍在使用它。这种工具是在一根长约1.8米的木棍上装上一个青铜金属或硬木弯曲的尖头,在尖头以上约30厘米处,与木棍成直角装一横突作为踏脚装置。翻地时用脚踩着它,将尖头插入地里,旋转一下拔出来,就可以深翻耕地,这是印加人一大发明。

妇女使用名叫“马卡纳”的锤子和“拉乌卡纳”的锄头。马卡纳就是在粗木棍上装上平滑的石头,用来打碎土块。拉乌卡纳是在一个像凿子或切削刀形状的青铜宽锄板上面安装一根硬木的短把。与其说它像现在的锄,毋宁说更像手斧。它用于掘孔、培土等等工作。此外,他们还使用青铜齿镰和链枷。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有独特的施肥技术。在库斯科谷地和附近高地,印加村民将人粪施到玉米地里。印加人平时十分注意堆积人粪,并把它晒干打成粉末,在播种季节将肥下到地里作底肥。在其他地区,印加人还用骆马和羊驼的粪便作底肥。在南美洲沿海地带,印加人以鸟粪作肥料。如在秘鲁、智利的沿海地带有一些无人居住的小岛,岛上由于有鸟栖息和繁殖,积下了大量的粪便,从远处望去,岛上长年积累的鸟粪堆,酷似一座座小山峰。那些鸟粪是一种肥力很强的自然有机肥料,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如氮、磷、钾等,为此,印加人十分注意保护鸟粪。在海鸟繁殖的季节,禁止人们到岛上去,以防海鸟受惊而飞走,违者要受到惩处。无论何时,在岛上或其他地方,杀死海鸟者要被处死。按照印加国王的命令,将每个岛上鸟粪划给指定的地区使用。如果一个岛很大,就由几个地区分享。每个地区在划定的区域竖立标记,禁止他人盗肥。地区内对鸟粪再作更细的分配,鸟粪的份额由村社按每个村民的需要,来进行分配。如果某一村民侵占了别人的一份,就等于犯了偷窃罪行,会遭杀身之祸。

不过,一般印加人都会自觉遵守有关规定。

印加玉米农业文化的繁荣,靠独特有效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作保障。印加帝国的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国王所有,而实际上是由各个村社支配。每个村社把可灌溉耕地划分为三部分:太阳田、印加田和村社田。太阳田属于最高大祭司、祭司、庙宇管理人,印加田属于印加国王和王室所有,村社田属于村社所有,并在村民中进行再分配。关于村社田再分配的情况是这样的,村社酋长“库拉卡”负责每年分配土地工作,每对村社夫妇享有一份土地,大约1图普,约合4000平方米。如果这对夫妇家增添一个男孩,就给这家增加1图普;如果这对夫妇家增添一个女孩,就给这家增加半图普。村社田的使用都是暂时的,每年必须重新分配。

3通神的印加工艺技术和文化

如果说玉米文化是印加村社社员的创造,那么以手工业工艺技术为主的科学技术便是奴隶、奴仆、杂工和手工业者的创造。印加帝国的世袭奴隶叫“雅纳科纳”。据传说,雅纳科纳起源于印加王对某一个地区反叛部落的惩罚。有一次,数千名反抗印加统治的起义者及其同情者在起义失败后,被强制性地赶到雅纳科纳城准备处死。后来,由于印加王后的讲情而改为服劳役和做杂工,这些人就以该城名字而得名为雅纳科纳,成为终身奴隶,他们为主人所有,完全受主人支配,没有任何自由。印加奴隶和手工艺人不仅继承了古代安第斯山地区人民的农艺、冶金、建筑、纺织及制陶方面的生产传统,而且在手工艺技术上有了新的发展与创新,并在医药学、天文学和历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每年夏天,印加统治者驱使大批“雅纳科纳”开采矿石,主要有铜、锡、银、铅等矿石,但是,他们还不知道炼铁的工艺。

印加人的冶金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一方面受安第斯山地区人民金属加工技艺的影响,进行黄金加工;另一方面同时受到被征服地区,特别是北部沿海奇穆工艺的影响,主要进行青铜合金工艺加工。据历史文献记载,印加国王曾把奇穆的冶金工匠迁到首都库斯科来发展冶金业。

印加人冶金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加工技艺的多样化和浇铸技术的完善化。印加人懂得对金属进行各种加工。锻造、冲压和镶嵌工艺主要用来制作金银器皿、斧、镰、棍、针和半圆形刀等工具。印加人的浇铸技术极为高超,他们采用成型蜡模浇铸,先用泥沙制成模型,在它上面涂上一层蜡。蜡模经过仔细加工后,再被附上一层新的泥沙。在模型上部留下一个孔,把熔化了的金属注入孔内。蜡层溶化后,从下面的孔流出,原来蜡层的位置就被金属所占据。冷却后,再把泥沙模型打碎,金属铸件便成型了。浇铸主要用来制造铜和青铜物件。

印加人冶金技术的发展直接刺激了装饰艺术的发展。他们用金银制成男女人像和骆马塑像。

库斯科太阳神庙的太阳神金像和金银装饰品,更显示了印加人在装饰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其技巧已接近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制品。金属装饰艺术也体现在贵族们的生活之中,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在一个贵族的坟墓中,往往藏有几十镑到几百镑用金、银制成的各种装饰品。

印加人的创造才能还集中表现在纺织技艺上,他们的某些织物至今仍没有人可与之相媲美。

与此前相比,印加帝国时期织出的布更加精细。如1000年前留下来的一幅地毡,每英寸含纱线达500根,而欧洲中世纪的地毡每英寸只有100根。在今天秘鲁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称作是“世界纺织品奇迹之一”。

印加时期有原始的竖式织布工具和横式织布工具,这两种工具都有两根平行的横档。用这种工具织布时,上面一横档固定在树干上,下面一根用一条长带子系在织工的腰带上,织工坐着或跪着工作。

同纺织业相比,印加帝国时期的制陶业进步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发展。陶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引人注目的磨光技术,雅致的装饰、优美的几何图案和绮丽的色彩都令人赞叹不已。陶器的几何图案精美小巧,具有平衡和对称的特征。与纺织品一样,陶器上饰有菱形,还经常绘有印加国家的自然景色、历史情况以及花鸟等画面。这些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表现了印加人的审美意识。

印加陶器制品以瓦罐和钵头最为闻名。瓦罐大小不一,它的外形是肚大而圆,上部有两个竖提手,罐口边成喇叭口形,有的还有两个较小的提手。有些瓦罐特别富于表现力,形似人体,在器皿的颈部雕出眼睛、嘴巴和鼻子。在这种瓦罐艺术品的正面,罐体与上部的衔接处雕出一个动物的小头,它不仅作为装饰,而且可以用来穿绳,把器皿背在背上。圆锥形的底部便于装水,也便于保持平衡,避免用力时倒翻,大瓦罐是一种很实用的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