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手腕
4002700000011

第11章 内方外圆适时“变脸”(11)

为忠言披上“糖衣

不要一味地强求或大加责难

忠言不逆耳,良药也可不苦口

有些话不能直言,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要绕弯子、兜圈子,甚至用“环顾左右而言它”舶迂回战术,将其套牢,这就是为忠言披上“糖衣”。

委婉的语言,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关系的重要手段。

如果你知道,有个人确实犯了错误,而你直率的告诉他,指责他,你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有一次,小冬请了一个室内装璜师,替他配置一套窗帘。等到他把帐单送来,小冬吓了一跳。

几天后,有位朋友来小冬家,看到那套窗帘,提到价钱,幸灾乐祸的说:“什么?那太不象话了,恐怕你自己不小心,受了人家的骗吧!”

真有这回事?是的,她说的都是真话,可是人们就是不愿意听到这类的实话。所以,小冬竭力的替自己辩护。他这样说,价钱昂贵的东西,总是好的。

第二天,另外有一个朋友到小冬家,她对那套窗帘,诚恳的加以赞赏。并且她还表示,希望自己有一套那样的窗帘。小冬听到这话后,跟昨天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他说:“说实在的,我配制这套窗帘,价钱太贵了,我现在有点后悔。”

当我们有错误的时候,或许我们会对自己承认………如果对方能给我们承认的机会,我们会非常的感激;不用对方说,极自然地我们就承认了。如果有人硬把不合胃口的事实,往我们的喉咙塞下去,我们是无法接受下来的。

楚庄王酷爱养马,把那些最心爱的马,都披上华丽的绸缎,养在金碧辉煌的厅堂里,睡清凉的席床,吃美味的枣肉。

有一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死了。楚王命令全体大臣致哀,准备用棺椁装殓,一切排场按大夫的葬礼隆重举行。左右大臣纷纷劝谏他不要这样搞,楚王非但不听,还下了一道通令:“敢为葬马向我劝谏的,一律杀头。”

优孟听说之后,闯进王宫就嚎啕大哭。楚庄王吃惊地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那匹死了的马啊,是大王最心爱的。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却只用一个大夫的葬礼来办马的丧事,未免太不像话。应使用国王的葬礼才对啊!”

楚王说:“照你看来,应该怎样呢?”

优孟回答:“我看应该用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椁,调遣大批士兵来挖个大坟坑,发动全城男女老幼来挑土。出丧那天,要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敲锣开道,让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摇幡招魂。建造一座祠堂,长年供奉它的牌位,还要追封它一个万户侯的谥号。这样,就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原来大王把人看得很轻贱,而把马看得最贵重。”

楚王这时终于恍然大悟,知道这是优孟在含蓄地批评他,便说:“我的过错就这样大吗?好吧,那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呢?”

优孟答到:“事情好办,依臣之见,用灶头为椁,铜锅为棺,放些花椒桂皮,生姜大蒜,把马肉炖得香喷喷的,让大家饱餐一顿,把它葬到人的肚子里。”

如果你要纠正某人的错误,就不应该直率的告诉他;而要运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才不会把对方得罪了。对人做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温和的暗示妙于直说。

有时候,你对家人、对朋友,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谈,可是一说,反而伤害了感情。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国古话替自己解围,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我们也可以做到让忠言不“逆耳”,如果将批评温和的暗示出来,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位父亲的记述让我们佩服他说服儿子的技巧:

昨天晚上,我太太拿电话账单给我看:

“瞧瞧,儿子在我们去欧洲的时候,打了多少长途电话,”她指着其中一项,“单单这一天,这一通,就打了一小时四十分钟。”

“什么?这还得了!”我立刻准备上楼去说他。可是,才站起来,又坐下了,我想自己在气头上,还是不说的好。而且儿子这么大了,我要说,也得有点技巧。

我把话忍到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对儿子笑着说:“你马上回学校了,查一查资料,找一家长途费率最低的电话公司。”然后,又来个急转弯,“咳,其实你上博士班,恐怕也没有时间打,我是多操心了。”

“是啊,是啊,”他不好意思地说,“你是不是看到了我上个月的电话账单?那阵子因为要有一大堆事急着联络,所以确实打多了。”

吃完饭,我很得意,觉得自己把要说的“省钱、少打电话、别误了功课”这些话,全换个方法说了,却没一点不愉快。

假定我们的看法是对的,我们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么,在我们去说服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犯些什么错误呢?首先,我们可能过分心急。人们常说:“关心则乱。”我们常常会急切地把自己的看法、建议、批评一古脑地塞到我们关心的人的耳朵中,却不管方法是否得当,别人是否能接受。都巴不得别人听了我们的话,立刻点头说好,大为赞赏,向我们感激地说:“听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或“你的话,真是一言警醒梦中人,倘若我早能向你请教,早能听到你的指点,那就不会惹出这么多麻烦了”。

是的,这种情形不能说没有。一个头脑清楚,眼光敏锐,而又善于表达自己意见的人,对别人常常会有这样的帮助。但实际上,这种情形是不太多的,在大多数场合,别人不会被我们一“说”就“服”的。我们应明白,别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没有那么快就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好的建议批评,那也要别人真正听取接纳了才会产生效果。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的话,学生不接受;父母的言论,儿女反搞……那么如何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言语呢?这就要注意方式,先说一些好话,不要吝于赞美。此外,即使说好话也要适时适地,简洁透彻明了,让人心生欢喜,接受我们的美言。否则,有好话不能使人诚意领受,岂不可惜!

备忘录:

说服不能等同于批评

话说的委婉容易让人接受

坚守信义取信于人

只有守信誉,才能取信于人。

所谓“守信誉”,就是说到一定要做到。

在意大利的罗马城,有一座有名的雕像,是一位老人张着大口,好像在呼喊什么。这座雕像非常有名,传说一个人如果把手伸进老人的嘴里,就能知道这个人是诚实的还是虚伪的。对于诚实的人,他的手安然无恙,如果是个骗子,他的手就会被雕像咬掉。传说虽是这样,但是千百年来,从未听说过这座雕像曾咬掉过谁的手。这座雕像的存在,以及关于他的传说只不过说明了人世间的真诚是难以考验的,而也正由于它的难以考验,不真诚才永远不能绝迹,人们对真诚的向往同样也永远不消失。

只有守信誉,才能取信于人。一个人没有信用,人生途中就会寸步难行。一旦约定,就要努力去兑现,出尔反尔,会让人对你失去信任,此乃人生一大忌。

所谓“守信誉”,就是说到一定要做到。这听起来既简单又合理,但是绝大部分人就是做不到。假如一个人兑现了他曾经许过的所有诺言,他一定会成为一位鹤立鸡群般的杰出人物。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圣人接触别人,小心言行,不为防人,只为防口。人之口舌软而无视,人与人之间,舌之作用可当得半个人。身处高位的人,一咳嗽一眨眼都会引起下属的关注。

五出祁山时,诸葛亮鉴于前几次出祁山所导致的久战兵疲,采纳了长史杨仪的建议,把兵力分为两部分,轮番出击。第一批兵力率先出征,过了一百天再由第二批兵力替回,第二批兵力出征百天后,再由经过休整的第一批兵力替回,如此循环轮换,保证了军队士气的持久。为使轮番出击的战术得以顺利实施,诸葛亮明令规定:“违限者按军法处治”。

兵出祁山后,后方粮草屡摧不到,营中缺粮。诸葛亮攻下卤城后施计抢割陇上麦,用来补充军粮。然后,又在卤城外设下伏兵,击败魏军的偷袭。司马懿发檄文征调雍、凉二州的20万人马前来助战。此时,蜀兵轮换期已到,后方汉中的兵马已经出了川口,送来公文,只待会兵交换,诸葛亮传令前线军兵返回后方,征战百日的士兵们各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正在这时,孔礼引领的雍、凉人马20万已经来到,与郭淮会合,去攻袭剑阁,企图截断蜀兵的归路。司马懿亲自率兵攻打卤城。蜀兵听后都很惊恐,形势危急。杨仪建议诸葛亮变通一下,先留下旧兵退敌,待新兵来到再换班。

诸葛亮断然说:“治国治军必须以信为本。老兵们归心似箭,他们家中的父母妻儿也盼亲人回来望眼欲穿。我怎么能因一时的需要而失信于军民呢?”说完,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

诸葛亮的命令一下,老兵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随后,一个个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这一来,老兵们反而不走了,“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我们要奋勇杀敌,报答丞相!”老兵们的激情对在役的士兵更是莫大的鼓励。蜀军上下,群情激愤,士气高昂。

五出祁山,诸葛亮虽然没能取得预期的功绩。但他设计诱杀了魏军大将张郃,又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平安地率领蜀军撤退回国,这不能不说有4万服役期满的老兵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