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手腕
4002700000015

第15章 大智若愚以静制动(3)

隐密实力攻其无备

隐密实力——使其猜疑,达到分散对手心绪的目的。

攻其不备——制敌于没有准备,取得胜利。

相信大家都听过“康熙帝智擒鳌拜”的故事。

康熙皇帝即位时年仅8岁,根据顺治皇帝的遗命,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大臣辅政。

在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出身戎伍,年轻时屡立战功,是皇太极时的旧臣,靠此老本,他野心勃勃,最为跋扈。他结权内外,植党营私,排除异己,自己独揽“辅政”大权;他欺康熙皇帝年幼无知,经常在康熙面前呵斥大臣,甚至吼叫着与幼帝争论不休,直到康熙让步为止。经济上,他徇私舞弊,巧取豪夺,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政治上,他以维护旧制为借口,把顺治时的一些改革作法全部推翻;思想感情上,他想牢牢地守住满族古老传统,反对学习汉文化;

康熙14岁开始亲政之后,他稚气未脱的眼睛就盯上了一个庞然大物,一个朝中最有权势的辅政大臣鳌拜。他要把到手的江山重新整治一番,要把兴盛的运势发展下去。这时鳌拜的独断专行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更加变本加厉。他与其弟穆里玛、侄寨本特及其党羽,经常借故不上朝,一切政事先于家中议定,然后实施;朝中诸臣事无大小,必先向他报告,不准自行启奏,俨然是一副太上皇的架子。

康熙心里对鳌拜的独断专行一清二楚。鳌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严重威胁。但康熙考虑到鳌拜集团势力强大,党羽众多,甚至宫中都有他的耳目;鳌拜本人又力大难敌,要除掉他,必须有周密准备,而且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以免打草惊蛇,狗急跳墙,激成巨变。考虑到此,小康熙智出奇谋,双管齐下。

他一方面隐藏实力,另一方面,和亲信大臣索额图密商后,定出一条计策,假借做游戏,以锻炼身体为名,招收一批强壮灵活、忠实可靠的少年入宫,练习摔跤。这些少年入宫以后,天天与康熙一起摸爬滚打,摔交跌扑,不过一年,个个都练出一身铁骨钢筋。

康熙八年,不满16岁的玄烨,以讨论明年自己的大婚仪式为名,宣鳌拜进宫。当时,鳌拜走进宫殿,由索额图陪行,见到一帮少年互相摔跤打斗,毫不在意,见到皇帝后,还拿出辅政大臣的架子,正颜厉色地奏道:“主子年已成人,为何别的不好耍,独要招呼这班小孩子在内廷胡搅,成何体统!”康熙微微冷笑道:“你还同朕讲起体统来了。”说着便历数鳌拜的件件恶行,向练摔跤的伙伴一招手,他们便扑上来,鳌拜也不示弱,心想: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不一拳打倒一个?哪料到那些少年是手来架手,脚来挡脚,没上一个回合,鳌拜脑后的小辫子便被一少年抓住一扯,鳌拜立脚不牢,“咕咚”一声倒了下去,帽子也飞了出去,宝石顶子摔碎了,双眼花翎折断了,靴子脱了,朝服绽开了……众少年一拥而上,把鳌拜捆得结结实实,押入大牢。

康熙皇帝上任之初,面对鳌拜把持朝中大权,一手遮天的险恶局面,面对鳌拜几十年中结下的权势之网,沉着冷静,利用出其不意之策,靠布库戏这一满族的摔跤游戏,清除了朝中的旧势力,为清王朝的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

隐密实力的要义所在是将自己的目的和意图深藏起来,使对方无法发现而麻痹大意;或者用假幌子使对方无从辩认,信以为真。然后,我们便有了条件和时机,从容完成原定计划,以达到攻其无备。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后来庞涓先行下山,当上了魏国附马,并陷害孙膑受到“膑刑”,导致双脚残废。孙膑脱险之后,先以围魏救赵之策大挫庞涓的锐气,然后又在战场上与庞涓正面决战。昔日同窗今日却成了对手冤家。孙膑计高一筹,斗智不斗力,隐强示弱,逐渐减少兵灶数目。庞涓认为孙膑兵力在逐渐减少,自然大喜,命令手下军士抛下辎重,轻装上阵,紧追不舍。最后两军战于马陵,孙膑集合全部兵马给庞涓以迎头痛击,大煞敌人威风,可怜庞涓这才知道是中计,最后被乱箭射死。

我们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了解对手的虚实,先适度地隐藏自己的实力,学会制造假象,让对方错估情势,进而为自己制造一个绝佳的优势。

隐密实力,就是装模作样做给对手看的姿态。这种姿态要合情合理。也就是说,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要虚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状况。因为人对是非的判断,靠的是知觉,知觉的正确与否,依赖于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当对手的虚拟同自己过去实践的知识和经验相吻合或一致时,知觉就产生一种认同感,就对对手的虚拟予以理解、认可。前例中,孙膑虚拟减少兵灶数目,面庞涓又是一位统兵主帅,难免对前人总结战争的经验有所借鉴。加上他的猜疑心本来就重,当然就会相信了。

某商业机关的在野派与当局派竞争管理行政权,他们从拉拢股权入手。开始登记股权后,在野派活动甚力,所拉拢的股权超过当局派。自信已操胜券,对于当局派的注意力,因此懈怠。谁知当局派把拉拢到的股权暂时藏起,不办登记手续,真到登记限期届满的一霎那,全数携往登记。细察当局派的斗智经过,实在是孙膑减灶的方式。

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在商场上,实力总是决定一个人地位的重要因素。所以,许多人始终将保持着自己的实力作为用兵第一大法。

备忘录:

隐藏己方实力,可以达到令敌人大意的蒙蔽目的。

隐密实力就是搅乱、误导对手的视线,以达到攻其不备的目的。

佯装迟钝使人安心

迟钝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即使是反应相当敏锐的人,最好也要佯装迟钝一些。

一天深夜,陶先生驱车赶路。在一个十字路口,自动信号灯刚巧变红。尽管四周已无人影,那位先生也照例刹车停住。好半天,红灯还是不变,于是知道了灯碰巧失灵。于是他便回到车里,直等到第二天清晨有人来修好为止。

这则故事也许有些夸张,但法国人的那种近乎冒傻气的做人行事的性格,却是许多接触过法国人的人士都有所感受的。这种“傻气”,或曰“迟钝”,会被许多“精明”的人当成笑话。但做人太精明未必就好,有点儿“迟钝”,反倒能保持住纯真的天性,于己于社会都有许多好处。

我们说,做人不妨有点“迟钝”,其实质是保持我们单纯、诚实、正直的品行,而不去为了自己,而动歪脑子耍小聪明。这种“迟钝”实则是大聪明——脱离了狡黠的动物习性的真正的聪明。

头脑太聪明、个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难应付。由于脑子整天转个不停,不论什么事情都会事先预测好,让人有松懈不得的感觉。同时,一发现别人的缺点,便会立即指出来,即使没有当场表明,也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不知道有什么企图!”警戒之心油然而生。这种让人随时心生警戒的人,怎么还有魅力可言呢?所以,如果让这种类型的人物登上领导者的宝座,部下们恐怕再没有好日子可过了。

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真正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即做到佯装迟钝给人安心之感。不到火候时不会轻易使用,要貌似平常,让人家不眼红你,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忌一味地强出头,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适不合适,时时处处显露精明,那样不仅不会帮助自己,反而会使人对自己更加的防范,远离。

作为领导不可以太露精明,作为下属更要迟钝一些。

一位台湾朋友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我在一家百货公司上班时,曾经为了和某大企业家缔结合同拜访过好几次对方的府邸。

企业家虽然是万贯家财的大富翁,却非常小气。别家百货公司也曾经试着和他打交道,都不得要领,大家都认为要使他成为百货业的客户是不可能的。但是,既然公司老板下令“去看看!”我也只好来回奔波。某一天,不知道他吃了什么开心果:“嗯,上来吧!”终于,我可以登堂入室了。原以为这一次该有好的回音,事实却不然。大概是穷极无聊吧,“当我还年轻的时候……”这个古怪老头儿突然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他如何从一介平民奋斗成为大富翁的经历。这一番话足足说了两个多钟头。客户的家是日本榻榻米式格局,对方正襟危坐,我当然也不能直膝或盘腿而坐,刚开始还能频频点头,注意地听,后来脚实在觉得酸疼,他的话已经变成马耳东风。30分钟后脚已经麻痹,过了一个钟头,额头直冒冷汗。

“今天就到此为止吧!”

这个古怪的大富翁说完就站起来,我也打算站起来,不料下半身整个麻痹,一不留神“嘭”的一声跌得四脚朝天!

大概是发出相当大的碰撞声吧,女佣吓了一大跳,赶忙跑过来说:“发生了什么事?”

古怪富翁看见我这个大男人竟然跌地不起,“真是个没用的东西!”嘴上说着却笑得合不拢嘴。

古怪富翁终于成为我们公司的客户,这是因为怜惜我这个“没用的东西”的结果。

一般来说,能精明的人都喜欢迟钝的人,记住这一点是不会错的。

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属超过并取代自己。因此,在人事调动时,如果某个优秀、有实力的人被指派到自己的部门,上司就会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某一天对方会抢了自己的权位;相反,若是派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到自己的部门,他便可高枕无忧了。

有一位学生刚刚从大学毕业,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很快在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由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头脑又灵活,很快就融入到工作中,获得了同事的羡慕和上司的赞扬。可他却有点恃才傲慢,别人的事情,他都爱插手,虽然提的意见有时很有见地,但别人都不买他的账。有一次开会时,上司提了一个方案,他马上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上司表面点头允许,心理却对他产生了怨恨心理。后来公司找了一个借口,将他辞退了。

“出头的椽子先烂”。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损害,尤其是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击。忍耐住这种自我显示的心情,一则能使自己谦虚向上,二则可以安他人之心,保护自身不受损害。

在更多的时候,上司需要并提拔那些忠诚可靠但表现可能并不是那么出众的下属,因为他认为这更有利于他的事业。中国有个古老的故事,叫“南辕北辙”,意思是说,目的地在南方,但驾车的方向却对准了北方,结果跑得越快,离目标越远。同样的道理,如果上司使用了不忠诚的下属,这位下属总是同自己对着干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这位下属的能力发挥得越充分,可能对上司的利益损害越大。

因而,聪明的部属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领导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领导的青睐与赏识。当领导阐述某种观点后,他会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带头叫好;当他对某项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办法后,不是直接阐发意见,而是在私下里或用暗示等办法及时告知领导,同时,再抛出与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见。久而久之,尽管在群众中形象不佳,有点儿“弱智”,但领导却倍加欣赏,对其情有独钟。

备忘录:

不轻易地暴露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损害。